图解温疫论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明)吴有性 编著  页数:496  
Tag标签:无  

前言

  《温疫论》:疫病时代的救命书  随着西方科学思想的传播,人们越来越习惯采用实证性的思想来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首当其冲的便是看上去并不那么“科学”的中医。当中医无法用西医的理论体系证明自己时,中医便被简单地视为不可信,然而,历史展示给我们的确是另一种事实。  欧洲历史上最恐怖的灾难无疑是中世纪的“黑死病”,一个鼠疫导致欧洲2500多万人死亡,整个欧洲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反观中国,自西汉以来发生了数百次的瘟疫,但从未出现过欧洲那样地狱般的人口灭绝,究其原因,并非是中国的瘟疫不如欧洲的强,而是因为拥有默默守护我们民族两千年的中医。  提起中医与流行性传染病,多数人很难将两者联系起来的,似乎西医的病毒学说才是治疗传染病的专利,讲究阴阳五行的中医是无论如何都解释不了H1N1病毒的。实际上,虽然没有类似西医的病毒理论,中医同样拥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疫病治疗理论,并且传统中医正是在与传染病的交锋中发展而来的,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传统中医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由人们熟知的《伤寒论》所确立的“内伤杂病”,另一种就是由《温疫论》确立的“外感热病”,即温病派,其主治的就是我们现在概念中的传染病。中医的疫病治疗由来已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运气”“五疫”“六淫”的说法,因为天文、地理、气象、节侯等自然生态因素的变化,会造成与通常认识中不同的传染性疾病。后世历代名医都注意到这种问题,不断从各自的角度推进温病的研究,直到到《温疫论》出现。  《温疫论》为明代著名温病学家吴又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全书分上下两卷,共86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温病产生的原因、症状、治疗及调养方法,是中医温病派的典籍之作。《温疫论》认为,导致传染病的根源是因生态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戾气,戾气经由口鼻进入人体,并能在人与人之间造成传染,疫病防治的关键就是如何遏制或祛除戾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迥异于西医的疫病防治体系:  首先,被西医视为不可预见的传染病在中医看来可以预测与预防的。由于戾气是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那么根据时令、环境变化的特点就能够提前判断可能爆发的传染病。比如今年肆虐全球的H1N1甲型流感,不过是因为近年“表寒里热”的特点而产生的一种“时行感冒”。  其次,疫病的传染并非是必然的,同样接触过病人,有些人会因为体内正气充沛而不受影响,有些人就会因为正气不足而被戾气侵入。这提供给我们一个有别于西医的认识:即使在诸如甲流大范围传播的情况下,只要我们能够遵循中医对此疫病的预断,提前服用对症的药剂,就能够提升自身免疫力,将传染病挡在体外,获得最有效的保护。  最后,在传染病的治疗方面,现在多用的西医治疗以对抗为主,强调使用药物消灭病毒,但药物研发的滞后、强效药物产生的副作用都是西医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中医则主张协调,不论病毒如何千变万化,治疗的对象都是一个始终不变的人体。中医认为人体自身就具有非常强大的调节系统,这种最符合生命规律的免疫系统才是最有效的“药物”。治疗的目的就是强化身体内的正气,以正压邪。  虽然中医被大众忽视了很久,虽然西医看似“无所不能”,但是中医治疗价值还是在一次次疫病的冲击中被人们重新认识。预防、调理为主的治疗思想、更快速有效地应对、更符合中国人体质特点的治疗方案,使西医不再是我们面对传染病时的唯一选择。在疫病泛滥的今天,我们编著这本《图解温疫论》就是希望给读者提供另一条抵御、治疗疫病的途径,多一条路、多一种方法,我们与家人的生命就多了一份保障。不要让一场本可化解的疫病带来一生的伤痛。  《图解温疫论》延续图解经典的一贯方法,用图像、图表、流程表等形式将抽象的认识形象化、深奥的概念通俗化、复杂的问题条理化,使读者阅读中医古籍却不用浪费一个脑细胞。本书中原文部分以刘方舟校梓积秀堂藏版为主校本,以石楷等参校的金陵常庆堂刻本和许永康校阅的会德堂刻本为参校本,译文及评介由曹东义及杜省乾两位中医名家所著,他们的译介让晦涩难懂的中医原著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在此特向二位老师致谢。  中医博大精深,而编者水平有限,若书中有欠妥之处还望各位读者给予斧正。

内容概要

《温疫论》为明代著名温病学家吴有性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对中医温病派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86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温病产生的原因、症状、治疗及调养方法,书中汇集了历代多为中医名家疫病防治的思想精华。《温疫论》奠定了温病在外感热病中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温病从伤寒中分离出来并形成温病学派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书籍目录

《温疫论》中的经络思想 《温疫论》中的常用中草药  编者序:疫病时代的自我保护  吴有性原序  目录  本书内容导航 导读一  中医不畏温疫病导读二  中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温疫论》第一章  温病初期的原因与症状 1  原病:邪气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本原因 2  第一方剂:达原饮 3  传变不常:温病传变的症状 4  急证急攻: 危重病情也讲究辨证施治 5  表里分传:邪气向体表、体内双向传变 6  热邪散漫:邪气治疗的十字路口 7  内壅不汗:邪气不通要发汗第二章 泻下及下法后的症状 1  下后脉浮:泻下后的脉象变化(一) 2  下后脉复沉:泻下后的脉象变化(二) 3  邪气复聚:温病的复发及后遗症 4  下后身反热:错误治疗会出现反常现象 5  下后脉反数:温病将要痊愈的信号 6  因证数攻:根据病情,大胆地多泻几次  7 病愈结存:痊愈后要及时润下排结块 8  下格:病人腹部不通的症状 9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对付邪气,趁早越好 10  蓄血:从胃抓起是良策 11  发黄:偶尔会有的症状 12  邪在胸膈:邪气在胸部的症状与治疗 13  辨明伤寒时疫:温病与伤寒大比较第三章 温病各期的发汗情况 1  发斑战汗合论:吴又可承前继后的大发现 2  战汗:邪气随出汗而化解 3  自汗:邪气要离去的前兆 4  盗汗:睡后出汗,醒后即止 5  狂汗:汗如雨下后痊愈 6  发斑:邪气外露的表现 7  数下亡阴:温病治疗中的阴亏现象 8  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温病的病后调养 9  用参宜忌有前利后害之不同:温病中补益药的使用第四章 泻下之后的各种症状 1  下后间服缓剂:谨慎使用泻下法 2  下后反痞:泻下后胸部不适的治疗 3  下后反呕:泻下后呕吐的治疗 4  夺液无汗:邪气在表面的必然选择 5  补泻兼施:病证有虚有实,治疗有补有泻 6  药烦:正气严重亏损的表现 7  停药:温病的凶险症状 8  虚烦似狂:温病的危重病情 9  神虚谵语:邪入营血会神志不清 10  夺气不语:正气极度亏损的表现第五章 对症下药 1  老少异治论:温病中老人和青少年应区别治疗 2  妄投破气药论:破气药不能随便用 3  妄投补剂论:补身子也要注意场合 4  妄投寒凉药论:吴又可对清热药的个人之见 5  大便:邪气堵在体内,大便异常 6  小便:小便是否顺畅可判断邪气位置 7  前后虚实:复杂病情的治疗 8  脉厥:邪热在体内不出来的表现 9  脉证不应:温病中脉的反常 10  体厥:治疗要先辨别寒热的真假 11  乘除:当补则补,当下则下第六章 论述温病各种症状 1  杂气论:吴又可的最大贡献 2  论气盛衰:传染病的爆发与散发 3  论气所伤不同:温病的病原归宿 4  蛔厥:蛔虫可致四肢厥逆 5  呃逆:分清症状,对症处理 6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温病有表证和里证 7  论食:温病后期的饮食调理 8  论饮:温病后期的汤饮调理 9  损复:邪气传变导致病情加重 10  标本:怎样才是又治“标”又治“本” 11  行邪伏邪之别:疫病的传变与潜伏 12  应下诸证:身患疟疾的身体症状 13  应补诸证:有虚有实,有补有泻 14  论阴证世间罕有:阴证,阳证,要分清楚 15  论阳证似阴:瘟病与伤寒的近似症状 16  舍病治弊:治法要随病情变化 17  舍病治药:要尽量避免药误 18  论轻疫误治每成痼疾:温病治疗越早越好第七章 因人而异、因症而异 1  肢体浮肿:分清温疫与浮肿的主次矛盾 2  服寒剂反热:不应以寒剂泻火的独特观点 3  知一:治疗温病的关键在于抓住中心 4  四损不可正治:如何治疗正气不足 5  劳复、食复、自复:病情反复时如何应对 6  感冒兼疫:先发散后治病 7  疟疫兼证::瘟疫与疟疾可能相互转化 8  温疟:容易与温疫混淆的温疟 9  疫痢兼证:瘟疫与痢疾并存怎么办 10  妇人时疫:妇女得温病该如何治疗 11  妊娠时疫:孕妇得温病该如何治疗 12  小儿时疫:儿童得温病该如何治疗 13  主客交:温病邪气与人体正气的斗争 14  调理法:愈后的身体调理 15  统论疫有九传治法:九种传变的治疗 16  正名:温病的名实之辨 17  《伤寒例》正误:辨析《伤寒论》中的温病说法 18  诸家温疫正误:辨析各大中医学家对温病的看法

章节摘录

  br>c/cB002YQ481U_05.jpg  第一章 温病初期的原因与症状  1 原病:邪气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本原因  疫气:染息疫病的原因  【原文】  病疫之由,昔以为非其时有其气,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得非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余论则不然。夫寒热温凉,乃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为损益。假令秋热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猁气,在岁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译文】  患疫病的原因,过去认为是由于四季天气的变化过于激烈,超出了那个季节应当有的变化范围造成的,比如春天的气候应当温暖,却反而很寒冷;夏天的气候应当暑热,却反而很凉爽;秋天的气候应当寒凉,却反而非常热;冬天的气候应当寒冷,却反而很温暖。人们受到反常气候的影响,不论老少患病的表现都相似,就把这种病叫做疫病。我的观点却不是这样,气候的寒热温凉,是四季的正常现象,由于刮风下雨、阴天日晒,稍微影响气候的变化。假如秋天的气候偏热,必定是由于晴天过多;春天的气候过于寒冷,其原因即是多雨。比较起来,也是自然界常有的事情,不一定造成疫病的流行。伤寒和中暑的病证,是感受寒邪和被暑热所伤,都是被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伤害,而患疫病却是被自然界特殊的“戾气”伤害的结果。  疫病在一年之中,发病情况有多有少;在四方的病情,有轻有重;在四季的分布,患病率有的多有的少。这一类疫病流行的时候,不管男女老少,体质的强弱,只要接触了这种疫气,就会发病。

编辑推荐

  紫图书馆“图解经典”系列第97本,以现代手法诠释汉易集大成之作。    甲流爆发至今日,世界已有40万甲流患者,死亡6250例,我国内地不完全统计有69160例患者,死亡53例。如何预防甲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医卫组织的头等大事。纵观世界温疫爆发史,自西汉以来,中国历史上爆发过大小数百次的瘟疫,但从未有过西方大范围的死亡状况。归根到底,中医的预防治疗功不可没。甲流在中医病学中被认为是温病的一种,虽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却是可以预防,可以治愈的。  《温疫论》为明代中医学家吴又可所著,是我国温病学的集大成作,书中集合了历代名医疫病防治的思想精华,系统地论述了温病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人体质特点的治疗方案,在近千年的温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成效显著,是真正历经实践检验的治疗之道。    ◆ 揭秘疫病的产生周期和途径,看清现代“超级病毒”  ◆ 一剂达原饮,一碗桂枝汤,简单方剂加减变化,轻松提高免疫力,有效预防流感等疫病  ◆ 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精彩实用的专家评介,让不懂医学的你也能读懂这本传世经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图解温疫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