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08-0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曾仕强,曾仕良 页数:全2册
Tag标签:无
前言
宋代著名儒学家朱熹,选取儒家的四部重要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起来称为“四书”。《论语》是四书中的一部分,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平日所说的一些道理。用现代的话来说,便是孔子语录。全书分为二十篇,并没有一定的次序。无论从哪一篇开始阅读,都能够获得很好的启示。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由于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有一些针对当时某人、某事的特殊论说,由于时空的变迁,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才能够符合现代的实际状况。在这些部分,我们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参考。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二岁。他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他母亲十八岁时守寡,到了四十二岁,也就是孔子二十四岁时,就去世了。在这么一个孤儿寡妇的家庭里,能够培育出全人类所尊敬崇拜的导师。母教的伟大,实在令人钦敬。统一与和平,是孔子学说对于国家极大的贡献。孔子学说的重心在“人”,并不在“神”,所以不重宗教,而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把“儒家”说成“儒教”,相信孔子不能同意。孔子学说的精神在“行”,而不在“说”。说一大堆,不如亲自去做。所以读《论语》,最好把《论语》的道理,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只有真正做一个《论语》人,才是确实了解《论语》的人。孔子、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几乎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共同掀起一场人类不分东西、不分种族的道德自觉活动。现代人重物质生活而轻忽道德修养,重新了解《论语》的真义,应该可以归根复命,走出光明的未来。
内容概要
宋代著名儒学家朱熹,选取儒家的四部重要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起来称为“四书”。
《论语》是四书中的一部分,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平日所说的一些道理。用现代的话来说,便是孔子语录。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和其弟曾仕良两位教授,关于《论语》现代应用的倾心之作。为增强读者对《论语》的理解和认知,本书对每一句原文从六个方面予以解读——注释、主旨、今译、引述、生活智慧、建议,以期更加贴近现代的社会状况,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作者简介
曾仕强
美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曾仕强剖析胡雪岩商道》《现代易学院》易经系列丛书等数十种著作。
曾仕良
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东海大学、英国爱丁堡奈比尔大学研究;现为台湾南开科技大学专任教授;台湾亚洲大学兼任教授;钻研中国经、史、子、集数十年。
著有《中华文字符号学》《符号学说文解字》《人文学与思》《文字组合义法论》《文学探索》《书序研究》等二十余种著作。
书籍目录
曾仕强
美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曾仕强剖析胡雪岩商道》《现代易学院》易经系列丛书等数十种著作。
曾仕良
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东海大学、英国爱丁堡奈比尔大学研究;现为台湾南开科技大学专任教授;台湾亚洲大学兼任教授;钻研中国经、史、子、集数十年。
著有《中华文字符号学》《符号学说文解字》《人文学与思》《文字组合义法论》《文学探索》《书序研究》等二十余种著作。
章节摘录
学而第一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呼?”今译孔子说:“把学习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实践,养成习惯,不是很喜悦吗?有同道好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引述孔子这三句话,被认为是“孔门三乐”。表示儒家弟子,应该培养这三种乐趣,来增进自己的修养,并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获得安宁,大家和谐相处。“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直被解释为温习、复习。演变成老师课后指定很多重复的作业,反而减低了学习的乐趣。孔子一向重视知行合一,学到的知能,一定要在曰常生活当中实践出来,进而养成习惯。所以这个“习”字,应该解释为习惯。如果真的习惯成自然,当然令人喜悦。同道好友,为什么愿意远道来访呢?最好的理由,便是来到我们这里,多少可以得到某些好处。譬如赢几盘象棋、喝几杯好酒、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书画,或者听到某些难得一闻的道理。会当主人,把主人当好,客人才愿意来。同道好友常来往,彼此才有机会互助,共同为未来而奋斗。最难能可贵的修养,便是自己很有名气,满肚子学问,有一套独门功夫,而别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居然看不出来。自己受到这样的冷落和漠视,仍然丝毫不觉得难过,完全不会生气。应该怎么样,就如常地表现。有些人完全相反,学到的东西,只是挂在口头上,说得十分动听,实际上却全无表现。亲友一想到来就头疼,根本不想来往。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便大发雷霆,至少也要表示不满,警告大家不可如此无礼。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孔门三乐,而且自己痛苦,也折磨别人,大家都不得安宁!生活智慧(一)做人应该愉快地生活,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以及官能上的刺激。(二)要获得内心的快乐,最好接受孔子的建议。自我修持,以期早日获得孔门三乐。(三)内心的悦乐,不能靠别人。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计较别人是否如此,自然乐在生活。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hao)犯上者,鲜(xia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今译有子说:“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会去冒犯长上的,必定是很少的。不会去冒犯长上,竟然喜好作乱,那更是不会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好,仁道便由此产生。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实在十分明显。”引述中华文化的基础,在一个“孝”字。我们不习惯使用单名词,所以在孝的后面,加上一个字,变成复名词。因此出现孝心、孝道、孝经等名词。有人加上“顺”字,成为“孝顺”,引起很多争论。到底要不要顺?各有不同的看法。不合理的顺,显然是不孝。而存心不顺,同样是不孝。只有顺到合理的程度,才是正当的孝顺。一个人能够合理地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大概就不会对不起上司。历来主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便是由此推论出来的道理。对得起上司的部属,有资格称为君子。根本的修养,是大家明道和行道的基础。这样看起来,仁道的根本,即在于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但是,真正的道,必须掌握合理的“度”,才算中道(合理的道路)。过与不及,都属于偏道。孝到合理的程度,敬到合理的地步。并不是盲目顺从和过分地敬重,务求以合理为度。生活智慧(一)孝是不忘根本的表现,忘本的人容易冒犯长上,那是常见的现象。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现代仍然如此。(二)合理顺从父母,才是孝心。不合理的指示,不能够顶撞,更不应该反过来教训父母,却不可以盲目顺从。(三)对兄长要尊敬,同样以合理为度。过与不及,都不是应有的态度。兄长对弟妹,也要有合理的爱护。三、子曰:“巧言今色,鲜矣仁。”今译孔子说:“专说动听的话,嘻皮笑脸讨好别人,这种人很少有仁心。”
编辑推荐
《论语的生活智慧(套装上下册)》:与您畅谈易经智慧在现今社会的思维以及如何应用易经智慧经营您的人生与事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