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波爱修斯  页数:212  译者:贺国坤  
Tag标签:无  

前言

  波爱修斯,公元六世纪的著名政治家、哲学家,生于罗马的贵族之家,祖辈尊贵显荣,曾出过两个西罗马国的皇帝,许多执政官。他的父亲是奥多埃塞王朝的重臣,曾任罗马执政官。波爱修斯本人也贵为宰辅、荣任元老。不仅得到东哥特国王的信任,而且颇受罗马百姓的拥戴。他的两个儿子也于公元522年双双当选罗马执政官,可谓显赫一时。  然而在公元523年,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以“叛逆罪”将波爱修斯拘禁,一年后执行了死刑。至于原因,波爱修斯认为是政治对手的谗言诽谤,其实原因很复杂,民族矛盾、宗教信仰冲突等因素不可忽视。除了波爱修斯,在此次政治劫难中遇害的还有波爱修斯的同事亚尔比努、波爱修斯的岳父西马古斯以及教宗若望一世。  在被迫害入狱之前,波爱修斯毕生都致力于对于优秀古典文化,尤其是古典哲学的保护传承工作,他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作品从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到十二世纪为止,他所翻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著作《工具论》,是欧洲能见到的亚里士多德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  《哲学的慰藉》一书是波爱修斯在监狱中等待受刑的那一年时间里写作的,约成于公元524年。可以说,此书是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也是最后一部堪称经典的西方著作。

内容概要

幸福在于人的内心,为什么却要向外寻求幸福呢?还有什么东西比你自己更加珍贵的呢?因此,你如果拥有自己,也就拥有了你永远都不想失去的东西,即使是命运也不能把它夺走。

作者简介

波爱修斯
  出身于古罗马贵族世家,是欧洲中世纪一位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也是最后一位懂希腊语的伟大罗马哲学家,被视为希腊和罗马文化之间的桥梁,欧洲从罗马时代向基督教文化时代过渡的转折性人物。波爱修斯兴趣广泛,涉猎数学、哲学、音乐、论辩术和修辞等领域。他毕生都致力于向罗马和拉丁世界传播古代文化知识,对希腊哲学拉丁化所作的贡献仅次于西塞罗。13世纪以前,西欧人所读到的希腊著作几乎都是波爱修斯翻译过来的。他所著的《哲学的慰藉》一书被称为“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也是最后一部堪称经典的西方著作”。

书籍目录

序言卷一 精神之痼疾 一、诗神的罪过 二、哲学抚慰我心 三、心智回归 四、控诉世道之不公 五、我的困境 六、病根在于忘记自我卷二 淡看身外之物 一、命运如此善变 二、难平的欲壑 三、其实我仍旧是个幸运儿 四、幸福在于人的内心 五、累赘的财富 六、权力是恶人的帮凶 七、虚幻的荣耀 八、祸有时是福卷三 幸福之所在 一、幸福在哪里? 二、幸福的外形:财富、荣誉、权力荣耀、欢乐 三、财富让人患得患失 四、官位和尊荣很难恒久 五、权力让人不得安宁 六、赞赏、美誉来自于谬赏 七、肉体的享乐 八、伪善 九、真正的幸福和善的源头 十、神即至善、至福 十一、心灵的归属 十二、柏拉图的影响卷四 掌命运之舵 一、善的强大 二、恶的虚弱 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四、恶人的不幸 五、神的主张 六、命运听命于神 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卷五 理智的神圣光辉 一、机遇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二、自由一直都在 三、神可预知一切吗? 四、神佑与人的自由意志 五、人类理性对神圣理智的服从 六、永恒的公正

章节摘录

  卷一精神之痼疾  一、诗神的罪过  我往昔的诗草,意气风发,  如今我,唉,落笔生悲,黯然且神伤,  看那些悲怆的缪斯,何以助我成章。  哀哉悲哉,真挚的泪水打湿了我的脸庞,  恐怕她们至少会与我结伴而行。  伙伴们一如往昔  不堪沉寂啊:她们曾经是  我青春少年时期的荣耀;现今在我风烛残年之时  她们又来安抚我。  因为衰年悄然而至,病痛催人老啊,  还有这忧戚,也绝不饶人;  我满头白发,容颜衰颓,  再看我这不支的身子骨:油尽灯枯。  如果死神降临,不是在  一个人快乐之时  而是恰逢他痛不欲生,  那该多惹人喜爱。  可对我的哀号,他却充耳不闻;  狠心的他,不容我将泪眼闭上。  虽说早年命运眷顾于我,  但这等苦熬,也未免令我垂头丧气——  再看欢愉这东西,宛若昙花,指望不得啊。  既然她阴沉、伪诈的脸有所改变,  我这恶浊的人生,也只好苟延残喘。  唉!朋友们,为何,  为何你们总要把我的幸福恭维?  一个行将就木的人  脚步早就蹒跚不稳了。  当我在心里这样静静思考,将满腔怨恨诉诸笔端之时,我感到好像有一个女子在低头看着我。她一脸威严,眼光如炬,透着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她的肌肤圆润而有光泽,但是她古典端庄,恍若隔世。我不清楚她有多高,有时候,她把身子缩起来,和平常的人一样高;有时候,她头上戴着的冠冕好像顶到了天边,尤其是当她把头高高昂起的时候,好像伸到了天上,看不见了。她的服饰华贵,由上好的绸缎制成,而且做工考究——由她亲手缝制——她跟我说过后,我才知道的。可是由于历经岁月沧桑,衣服失去了鲜艳的色泽而显得些许陈旧,灰蒙蒙的样子就像摆在某人家厅堂里的祖宗塑像落满了灰尘一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即使是柏拉图和西塞岁.也值得花时问看看这部黄金手卷。  ——爱德华·吉本英国历史学家,《罗马帝国衰亡史》作者  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的伟大作品。  ——C.S.刘易斯英国学者、小说家,《纳尼亚传奇》作者  如若你心灵的眼睛随着我对先贤的赞歌,穿越了一个又一个光芒,那么你定会渴望见到这第八位先贤。他看见至善之所在,向世人指明世界的暗途,聆听他的教导,你将所有的虚伪撕扯。他的躯体安息在大地里,灵魂经历了颠簸流离的苦痛,  如今来到这宁静的圣地。  ——但丁《神曲》中对于波爱修斯的赞颂

编辑推荐

  《哲学的慰藉》伊丽莎白女王亲笔翻译的作品,最后一部堪称经典的西方著作,慰藉亿万心灵的经典,风靡欧洲千年的奇书,与《沉思录》、《道德书简》并列为洞察人生真相,把握命运沉浮的必读之书,对西方思想的影响可媲美《圣经》,激励巴拉克·奥巴马总统不断奋斗的力量源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的慰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哲学的慰藉:指引心灵回归幸福
  •   这本书最好是能在拼搏之后遭受了挫折时拿起来看一看,心情会平静很多很多!我们再怎么遭受失败也不可能如博爱修那样面临死亡,所以,请从这本书中找到哲学女王对我们的安慰!找到心灵宁静的归宿!
  •   没什么好说的了,此书不读,也别弄中世纪神学了。
  •   哲理散文 经典智慧汇集!!
  •   可用来扩展知识面的书
  •   书的印刷和装订没问题,不错的,至于内容那因人而异。时间也在接受范围内。
  •   灰常不错....
  •   古代的人,比今天的人活得更好点吗?
    今天的人欲望太多了,活得太累。就算你没有太多欲望,环境也会引导你、刺激你,而欲望起来时,人便陷于困境冲突中:努力工作、竭力赚钱,而你赚的钱永远都不够花的——因为就算你买了房子,也还有车子要买;就算你买了车子,也还有更好的车子;就算你换了更好的车子,也还有更多车辆检修、保养等等……所以这条路是条不归路,直到某天你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今天的世界而言,这本书或许可以帮助人们重新意识到“哲学女王”的作用,象古人一样用哲学引导生活,将欲望加以哲学的审视和批判。
    当然,和今天的哲学著作相比,这书更接近普通人,它使用的是普通人所能接受的日常语言。
  •   尽管因为年代比较久远了,但还是值得一读的,不错的心灵书
  •   一本不错的书,有点收获。
  •   每一页都空了很大一部分 不太喜欢这种设计 不过总体还好
  •   我急急读完一遍的感觉
  •      今天去了教会,顺便读了代国强翻译的《哲学的慰藉》。有点失败,主要是因为阅读过程中有两次对比手机电子书中的Library Fund的英文版,发现中英文之间大相径庭,导致对该译本丧失信任。其实语言是相当优美,虽然后来发现Loeb版与Library Fund版也大不相同。很奇怪为何像《哲学的慰藉》这么重要的著作居然没有被收入商务学术名著丛书或其它权威系列。
      
       Boethius(480-524)是罗马世代显贵,曾任罗马执政官,523年被东哥特王Theodoric以叛国罪下狱,次年被秘密处死。《哲学的慰藉》是波埃修斯在狱中所作,以与哲学女神对白以及诗歌的方式描述自己的际遇,反思了世俗幸福之不可靠,认为最高的幸福和至善在于上帝。Boethius还分析了恶的本质在于善的缺乏,讨论了神意(providence)与自由意志的关系问题。Boethius对恶和自由意志的理解,与奥古斯丁虽然极为类似,却不清楚两者之间是否有渊源。奥古斯丁曾说“信仰,尔后才理解(crede, ut intelligas , 出自Ten Homilies on the First Epistle of John)”;Boethius虽言“哲学的慰藉”,最终却也是让灵魂归向上主才安然于苦难,因此很难说仅仅是哲学写作,虽然Boethius似乎从来没有提及过基督教,有一处甚至暗示其对哲学的热爱是遭受检控的理由,“因为你(哲学女神)的缘故,他们认为从我的身上找到了指控的根由。”【波埃修斯,《哲学的慰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下同】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虽然基督教时代已然开始来临,作为罗马人的Boethius却仍具有极强的古典品质,这是否是当时相当主流的事情?
      
      
      
      卷一 精神之痼疾
      
      身处狱中的Boethius正在依靠诗神顾影自伤,“凄凉悲哀之曲从心底涌满我面。”【11】哲学女神来了,赶跑了诗神。悲伤至极的Boethius向哲学女神陈述了自己的遭遇:追随柏拉图格言,“如果治国之人,是研究智慧的人,国家必然蒙福,”【22】以正义之心从事公共事务,捍卫公共利益,却遭受毁谤和控诉,失去了财产和荣耀。Boethius同时借前人之口提问:“如果上帝存在,为什么还会有恶呢?如果上帝不存在,善又从何而来呢?”【25】并进一步由诗歌来描述这一质疑:“万物都遵从你古老的法则,各自完成你所分配的工作。…但掌管万事的至高者啊,你却不管人类的行为。为什么任凭无定的命运,让人生如此变幻莫测?那由犯罪带来的残酷的处罚,为何落在无辜人们的头上?”【29】
      
      哲学女神回答说Boethius的痛苦更多源自自身,因为“与其说驱逐你的是别人,不如说你是被自己驱逐,因为没有其他人能对你那样做。…你被众多横行的情感淹没,忧愁、愤怒和悲哀撕扯着你的心灵。”【31-32】这是说Boethius心中失去了宁静和安息。哲学女神接着指出,Boethius在相信上帝掌管一切的同时却又认为人不受上帝眷顾的看法是矛盾的。而Boethius虽然知道万物的根源是上帝,却不知道万物的归宿是什么。哲学女神说Boethius的病根在于“忘记了自己是什么”【36】,而哲学女神要用温和的药方来医治Boethius。
      
      
      
      卷二 淡看身外之物
      
      Boethius的疾病根源是因为好运消失而惆怅憔悴。“任何命运的骤然改变,都将引发心灵上的动荡,”【41】然而,哲学女神希望Boethius认识到,变化无常正是盲目的命运女神的面孔。“当你一旦把脖颈伸到命运的羁绊之下,你就必须以坚定的恒心在她的领域内忍受她的支配,”【42】因为人并没有权利向命运女神要求财富和荣耀。命运女神会说,“财富、荣耀和所有的好运,都是属于我的权力。…我的力量就存在于无常之中。”【44】而人呢,“尽管上帝尽情地接受他们的祷告,慷慨的给予他们黄金…但是当他们得到时,仍然不会满足。…有什么马缰,可以驾驭人类脱缰的欲望?”【46】
      
      哲学女神提醒Boethius,“你显然不应该期望在人间能找到稳定,因为连人的生命都是可能随时结束的。”【48】Boethius抗议说,“正是对过去的回忆最让我感到痛苦不堪。命运让我遭受的一切困苦之中,最大的不幸,就是曾经幸福快乐过。”【50】女神说,Boethius不算不幸,他的岳父、妻子,儿子都还好,好运曾多次临到他。况且,“实际上幸福在于人的内心…如果你成了自己的主人,也就拥有了你永远都不想失去的东西,即使命运也不能把它夺走。…假若幸福是有理性的人的至善,而凡是能够被剥夺的东西都不是至善,所以,无常的命运显然不足以赢得幸福。”【52】
      
      由于灵魂不朽,而命运支配的是肉身,因此不应该依赖命运,在此,吟唱的诗歌劝慰说,“小心审慎地把房屋,建在低稳的磐石上…你可以在安静祥和的生活中度过,你可以嘲笑世间的喧嚣。”【54】
      
      哲学女神指出,物质上的成就感不能带来安全和稳定:“拥有越多,需要的就越多。”【57】而同人自身相比,它们逊色,“上帝要求人类超过世上其它一切生灵,你却把自己丢弃到最卑微的地位。…这就是人的本性,当他认识自己时,便超越其他生物。一旦他无法认清自己时,甚至变得禽兽不如。”【57】荣誉和权力也是暂时的,“没有内在的善,并不总是和好人相伴,也不会使拥有的人变得善良。”【62】即使,道德高尚而来的声望,其价值也微不足道:地球在空间中微不足道,而人类的时间空间用永恒无法相比。哲学女神提示说,不应该忽视内心深处的良知和道德。灵魂应该逃离尘世的牢狱,“追寻天堂里的自由,轻蔑地拒绝一切尘世的来往。”【66】
      
      照这样看来,厄运比好运对人更有益处,因为好运欺骗人,而厄运则教导人。“好运通常欺骗人,因为她常常以快乐显现,…而厄运则向人们揭示幸福的脆弱,并开拓人们的思想。…厄运靠着弯曲的拐杖,将绝大多数人导向真实的善境。”【68】最后的诗歌吟唱说,“公道的宇宙亘古不变…这一切因爱成就,这种爱掌控着大地、海洋和天空…爱通过神圣的和约,把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哦,人类将是何等的幸福啊!如果那掌管宇宙的爱,也同样引导了你们的灵魂。”【69-70】
      
      
      
      卷三 幸福之所在
      
      现在Boethius的心已经安宁而坚强了。哲学女神定义了人们渴求的至善,“可以把善定义为:一旦得到了它,人就不再有其他追求了,这就是至真至大的善,包含了一切美好的事物。…一般人的心中都有追寻真善的本性,但谬误却让人们迷失了方向,走上通往假善之路。”【75】“无论是谁都会追求幸福…每个人所追求的至真至大的善,无非就是幸福的一种状态。”【76】有许多幸福的模式:财富、荣誉、权力、荣耀和快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幸福,也是暂时的。哲学女神劝谕说,“抬头仰望,看看这广阔的天空以及它的力量和运行速度,不要再去想那卑贱的事情。”【91】
      
      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哲学女神说,“真正完美的幸福就是能让一个人得到真正的满足、真正的权势、真正受人尊敬、真正的名誉和快乐。”【96】这些因素都属于一个整体,只是由于卑劣的人类因为堕落才将它们区分,而“当人们试图获得一块紧密整体的一小部分时,人类就失败了。”【95】而且,这些不完备的善,必须追溯和寻求上帝的帮助,犹如柏拉图的《蒂迈欧篇》提及的。于是女神吟唱:“我的父啊,你创造了一切…但存于你内心的至真至善,使你无怨无悔让受造之物蒙恩。…你是那么安宁,是善良之人的避风港。你是我们的根源与归宿,我们的向导,我们的首领,我们的道路,也是我们的目标。”【100】
      
      这里Boethius开始略微触及了缺乏的主题。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基于一切善的真正根源。“自然并不是从落后和不足开始,而是从完美和理想的状态开始,后来才退化到低等和脆弱的形式。”【101】上帝就是善,就是幸福。而人们通过获得幸福的同时也就得到了上帝,“获得上帝的特性也可变得如上帝一样。每一个快乐的人都是上帝。上帝是由于他的本性才成为上帝,而人们变为如上帝一样是在于自身的参与。”【103】
      
      接下来,Boethius说,完美都依从本性参与了善,植物、动物,每一种生物“都力求生存,避免死亡和灭绝。”【109】“对自身的关爱,不是来自于理性生物的意志,而是来自于自然的本性。…你没有理由怀疑,所有存在的事物按其本性都是尽可能生存,同时避免死亡。”【110】而生存就是渴望善,“我们必须承认善是万物的终结。”【111】
      
      上帝凭借爱掌管宇宙,“若没有一位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宰,自然界就不能按部就班地运行…那维护万物运动和永恒的主宰,就用大家所熟悉的名称‘上帝’来称呼。”【114】上帝以善为舵,驾驭万物。“所有的事物都有加速向善靠拢的本能。毫无疑问,他们都是出于自身的本性,又按自己的意志去服从最高安排者的意志。”【115】上帝无所不能,但不能作恶,“因为恶什么也不是,所以上帝除了恶之外什么都可以做。”【116】卷三最后的诗歌举了Thracian人俄尔普斯去地狱寻找妻子失败的故事,告诫说,“你应带领自己的心灵仰望光明,若是被欲望控制,转头注视地下的黑暗。就立即丧失应得的天福。”【120】
      
      
      
      卷四 掌命运之舵
      
      本卷转向恶的问题,“在一个善良统治者的世界当中,应不应该存在罪恶,或者,罪恶为何总能横行于人间?”【123】哲学女神说,“善的力量总是强大,恶则可鄙而虚弱,恶决不能逍遥法外,善绝不会没有奖赏。”【124】善远远胜过恶。这里采取了一个较玄的哲学论证:善是人都追求的幸福,而必须有能力追去善;善人得到了善,而恶人却没有得到,所以,善人有能,而恶人却软弱无能。结论听起来有点怪:“我们说世间不存在恶人,尽管我们身边有为数众多的恶人…我并没有否认恶人很邪恶,我只是否认他们的存在。这就好比尸体是一个死人,但你不能称他为一个人。”【129】因为“一旦失去了本性,也就不复存在。”【130】“凡是存在的事物都一定属于善。…凡是偏离善的都无法存在,恶人也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他们身体的形态仍然能证明他们是人。但当他们为非作歹时,就丧失了自身的人性。…一个人丢掉了善,就不能称为人,因为不能获得神性,就变成了野兽。”【134】这里的诗歌引用了Ulysses和Siren的故事。
      
      接下来说,恶人徒有人的外表,内心却无比痛苦。行恶的意愿、能力和行动分别会带来还惩罚。而受惩罚比没有受到惩罚还好。而人如果觉得这种讲法有问题,那是他的“眼睛已经习惯了黑夜,就看不到真理的光。”【140】
      
      为什么无所不能的上帝会让坏人快乐,让好人受苦呢?这似乎不公平。这里Boethius解释了神意(providence)和命运(fate)的关系。“这世俗秩序的发展,上帝都已经提前做好了安排,被称之为神意或天命。在时间中,这种安排的运行就被叫做命运。这两者虽然不同,却相互联系。因为这为命运所掌管的秩序,都要听从神意的指导。”【147】神意亘古不变,命运却变化无常。与上帝越近,则越不在命运的辖制下,“与上帝的意志相距愈远,则更为命运所束缚。”【148,感觉这里区分神意和命运并没有解决问题】恶只是起源于偏离正道。“一切发生的事和恶人的所作所为,都不是因恶而生,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他们也是一心向善,只不过是错误把他们引离了正道。”【149】而神意让一些人受苦,也是为了教育之故,“神意用苦难去折磨他们,使他们内心的道德通过忍耐得以加强。”【150】甚至,“对于上帝来说,一切邪恶的事物都是善良的,可以从坏的事物之中获得好的结果。”【151】“所有看似艰难的命运,要么就是考验道德,要么就是纠正或惩罚卑鄙邪恶。”【158】
      
      
      
      卷五:理智的神圣光辉
      
      “神是永恒的,而世界只是持久的”
      
      本卷讨论自由意志和上帝的预知的问题。开始于Chance是否存在。就没有紧密的因果关联而论,不存在偶然这种事情。“上帝掌管一切,在他的安排下,还能有什么随意繁盛的事情么?…从虚空中什么也不能产生。”【163】偶然只在并非原来目的的结果的意义上才存在。
      
      那么“在因果缘由的紧密相连中,我们是否还有自由决断的余地,还是那命运的枷锁把我们的心灵也一同束缚呢?”【166】Boethius说,“当然存在自由的意志,凡是有理性的事物,都能自由决断。…每个拥有理智的人都同样拥有追求和拒绝事物的自由。”【166】不过,如果心灵沉溺于肉欲的话,自由会减少,“到了最后阶段,心灵被罪恶无耻所迷惑,完全脱离了理性时,就和奴隶一样完全失去了自由。”【166】
      
      真正的困难存在于上帝预知万事万物的能力和人类自由决断的能力之间的矛盾。“倘若神意不仅预知人类的行为,甚至知道人类的计划和愿望,那人类就没有决断的自由了。除了永远正确的天命预知以外,人类不能有任何的行动和意愿。”【168】在这里Boethius不满意于一种解决方案,那种方案认为可以解决这个棘手问题,“一件事情的发生,并不是因为神意的预见,反过来,而是因为某事即将发生,所以它瞒不过神意。”【168,陕西师大版189】这个方案完全回避了问题。Boethius认为这个Foreknowledge和free will的问题是严重的。
      
      Boethius给出了一个巧妙的兼容论方案。他说,这个问题之所以困难,原因在于“人类的思维赶不上单纯的神圣预知。”【174】发生不受必然性约束。这里关键是,认知有几种不同的、分等级的方式。“认识一个人有不同的方式,可以通过感觉、想象、理性(reason)和智慧(understanding)。…较高的理解力包含较低的理解力,但较低层的理解力不可能升到更高一层。”【176】Boethius这里的关键就在于“理性只存在于人类之中,就如同智慧仅仅属于上帝。”【180-181】神的“永恒,是能完全并同时拥有永远无限的生命,这生命既包含未来,也不曾失掉过去。这样的存在,永远处于现在的时刻,而且使无限变化的时间也常与它自身同在”。而“受时间限制的生命,他们的活动都是来自过去,存在于现在,最终进入未来。”【185】神的认知穿越了时间的变化,直接观察万事万物。Boethius举了一个例子:你同时看到“太阳升起”和“一个人在地上行走”,前者是必然的,后者是随意的。但上帝俯视万物,“并不对它们的本性加以分辨,在上帝眼中,它们都处于现在,在实践的限制之下才是未来。”【187】这个解决方案很牛很牛,就是通过取消时间的绝对性来解决上帝预知和自由意志的矛盾,让人想到康德对时间的定义方式。不过我倒是对上帝的全知(Omniscience)和全能(Omnipotence)两者中谁与自由意志有冲突是有所怀疑的。
      
      到此,Boethius真的很安宁了,写作完全进入状态,根本感觉不到过不了几日就被处决的那种悲伤和紧张。
      
      江绪林 2012年5月7日星期一
      
  •      “昔日里我陶醉创作令人愉悦的歌咏,但如今我含泪被迫写出悲哀的吟颂……”
       “被痛苦所缠绕,岁月的沧桑已悄然而至,忧愁困苦让我体验了年岁将至的悲哀……”
       “死亡……它对不幸者不闻不问,让流泪之人不能瞑目。她对我千媚百笑,然而悲凉已完全罩住我的头脑。她用云霓掩盖住自己诱惑的本来面目,无所顾忌地将我苟延残喘的生活无限期延展。”……
       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到了波埃修斯的时代已日渐沦为哥特人的附庸。作为一名出生名门望族的并拥有出色才华和品格的罗马执政官,本书作者波爱修斯却仅仅显赫一时,便得罪了东哥特王国的国王,被诬陷而落入监狱,从一个身居要位的人,到沦落狱中,面对人生的失丧,他的内心极其痛苦。所以在书籍一开篇,这样一位曾经显赫的罗马执政官,便发出了如此感伤的哀叹。此时,他如何去面对这跌宕起伏的人生?他又将如何面对这将至却未至的死亡?
       在这愤懑而悲伤的时刻,哲学女神出现了,她驱走了黑夜,散尽了阴影,她给予了波埃修斯自由的翅膀,使他的眼睛恢复了往日的色彩。她说“哲学绝不让无辜的人独自踏上路途而没有同伴相陪”。女神说,阿纳克萨戈拉曾被驱逐到国外,苏格拉底曾饮鸩而亡,芝诺等人也都曾遭受过苦难,但他们都在她的名下受到训练,所以表现出了与恶人大相近庭的期望。她告诉他,“人若能安然置生死于度外,高傲地把死亡踩在脚下,就能正视命运,不被其好坏所困扰,展现其不唯人摆布而坚定自信的笑容。”
       可是狱中的波埃修斯仍旧郁郁不平,对于那些指控他“渴求罗马自由”的捏造信件,他不能明白为什么恶人竟能获胜!他说,“如果上帝存在,为什么还会有恶呢?如何上帝不存在,善又从何而来呢?”在恶的问题上,他继承了新柏拉图主义的“缺失说”,即认为恶是善的完满性的缺失。(波诶修斯在此书的第四卷里就通过与哲学女神的辩论而论述了恶的本质。)但是,哲学女神在听完他的述说后,并没有一味地表示出对其境遇的同情,因为她知道同情只会让他更将此等怨念归结为命运的不平而徒增苦闷感,因此她说:“直到你讲完过后,我才知道你被放逐得有多远。与其说驱逐你的是别人,不如说你是被自己驱逐,因为没有其他人能这样做。”此话可谓一语中的。无论是波埃修斯所遭到的一切或真或假的谣言与指控,抑或是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他人的罪行和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那些无耻谎言,我们根本无需多加理睬。命运从来就不会公平到对一切的功过都能做到最合理的奖赏与惩罚,但若因此就一味感慨命运的不公而丧失生存的自由意志,那么你就会被众多横行的情感和肆虐的苦痛淹没,你的心灵则会被忧愁、愤怒和悲哀撕扯而分裂。所以,在后几卷里我们就能看到哲学女神用的是一种更温和、更理性的方法来治疗波埃修斯的创伤,而要达到这一切的基础,首先就是要让波埃修斯对自己的悲惨境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现在我知道你的病根是什么了--你忘记了自己是什么。你的困惑来自你忘记了你是什么,因此你对自己被放逐并被剥夺了所有财产感到悲愤。因为你不知道万物的目的,因为你已经忘记了宇宙是怎样被掌控的,所以你认为自己反复无常的命运毫无意义。”哲学女神如是说。的确,一个人在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万物的目的是什么,世界是什么的时候,那些所谓痛苦和经历似乎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所以,在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之后,哲学女神就对症下药,开始与狱中的波埃修斯展开探讨,以善恶问题为核心,劝诫人弃恶扬善,向上帝复归。
       整本书就以波埃修斯和哲学女神的谈论和对话为写作形式,辅以诗化的语言章节,散文与诗歌交替,徐徐展开一场有关人生和信仰、哲学和神学的论述。
       到底哲学与神学是否相通,信仰与理性是否想和相合,历史上的争论此起彼伏。这种论争持续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而波埃修斯在此书中却用哲学性的思考来讨论一些重大的神学和终极命题,这本身却会招来诸多争议。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波尔修斯那里,哲学和神学并不是不可调和、水火不容的,哲学更多的是一种建构思想的方式和手段,在对话的层面和思想建构的层面上,哲学无疑可以为神学提供清晰性和运作规范。
       在第一卷中,狱中的波埃修斯缓缓道出因不公的命运而悲惨不幸的自我遭遇,因而哲学女神开出的第一剂良药就是让他明白“什么是命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命运亦如此让人捉摸不定,让人忽而欢喜,忽而绝望。但是,一个人既然把自己托付给了命运,你就必须在她的领域内忍受她的支配。一旦命运的轮子停滞不前,它就不再是命运了。命运有它自己的高傲,一个人,赤裸而来,空手而去,财富、荣誉或权力对人来说本就是过眼云烟,它们是命运的权利,也是它的仆人,所以,易变才是命运的本质,无常才是命运显示其自身力量之地。你必须首先认识到命运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生命。
       什么是幸与不幸?“即使财富之神不停手地撒布货币,人类仍不会停止悲哀的苦泣抱怨;即使上帝慷慨地给于人们黄金,但当他们得到时仍然不会满足。”可见,幸也许和财富、荣誉与权力等多少有些关系,但不幸必定是出于人的贪得无厌。人们总是张着大口渴望吞噬更多,然而,有什么马缰可以驾驭人类脱缰的欲望?正像狱中的波埃修斯那样,他感到不幸,因为从前似乎能给他带来快乐的东西消失了,如若如此,既然命运之轮不停转动,那么让他感到不幸的事物也终将会消失。所以,哲学女神才说:“真正的快乐是面对不幸时的泰然自若。这世上没有什么苦难,除非你一定要这样去想。”这就好似我们常说的“杞人忧天,庸人自扰”了。人们忧何?扰何?无非就是总被自己对荣誉,权力和声望的孜孜以求所羁绊。这些东西在常人看来都是正义、正直、高尚之物,人人都想拥有它们,但是哲学女神却告诉我们“物质的东西不配被称为财富,世间的权力不是真的权力,来自公众的荣誉也不是真的荣耀”。这是因为,荣誉与权力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并没有善恶之分,它们同样也会被恶人所占有,这些被恶人得到的荣誉和权力就绝不是善者。所以,荣誉与权力本身并无善恶,其善恶取决于其拥有者。
       哲学女神就是通过讲述命运的方式向波埃修斯(以及我们)澄明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那就是“善”以及“真正的幸福”。善是什么?我们可以将其如此定义---人一旦得到了它,就不再有其他的追求了。这就是至真至大的善,它包含了一切美好的事物。
       财富、荣誉、权力、荣耀和快乐是人类所有的幸福模式,人们尽管拥有各不相同的欲望,但追求的都是善。人类的本性驱使他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善,但谬误却利用片面的利益欺骗人类,特别是对财富权力之类的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为此,哲学女神举例说:“财富不能让人得到一切或感到满足。从表面上看,财富好像可以让人得到满足,但其实不然。还有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金钱的本性不能保证自己离开它的拥有者,而到别人的身边去。”的确,如果财富不能免除人们的欲望,甚至还会增加自己的需要,让人在无法餍足中迷失自我,那有什么理由能让你相信财富可以让人得到满足呢?
       所以,毫无疑问,这些都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不能指引人们到达想要去的目的地。原因非常清楚,一些事物虽然结构简单,但在本性上却是不能分开的。人们错误地试图去分开它们,把真实的完美变成了虚伪和缺陷。这就好像是当人们试图获得一块紧密整体的一小部分时,人类就失败了,不但得不到存在的部分,也得不到他们为之追求的整体。这样看来,似乎在短暂的事务中,总是存在着不可靠不完美的幸福,但哲学女神却说,因为“所有的‘完全’要比‘不完全’更早的存在”,所以可靠和完美的幸福也是毫无疑问存在着的,即存在于上帝的神性之中。作为万物起源的上帝,本身就是最高的善。由此可见,众多人追求的事物并不是完全的善,因为它们彼此各不相同,并且都有所欠缺。但是当他们联合起来成为一体,成为一种活动形式,当完全的满足、权势、荣耀、快乐等都成为一样的时候,它们就成为真正的善。或者可以这样说,所有事物都渴望联合,因为联合与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这种联合的渴求就恰恰来自上帝--上帝以善为舵,驾于万物。
       通过这一系列有关善与幸福讨论的展开,波埃修斯渐渐明白了,上帝是最高的善,它是全能的,因此上帝根本不可能作恶,因为恶什么都不是。这就同样告诫我们“你应带领自己的心灵仰望光明,若是被欲望所控制,转头注视地下的黑暗,当他一旦回顾幽暗的地域,就立即丧失应得的天福。”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至善和真正的幸福,那我们该如何去“寻善”呢?波埃修斯仍旧疑惑不解,既然上帝是全善的,那它就根本不可能作恶,可是为什么世间仍有那么多的恶人横行肆虐呢?哲学女神说:“善人与恶人,这两种人都追求善,善人得到了善,而恶人却没有得到。”这是因为善人以道德的本能去寻求善,而恶人以贪婪去追求善。恶人是无能的,他只有行恶的能力。恶使人丧失了人性,丢掉了人尊贵的身份,因而他也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一个人丢掉了善,就不能称为人,因为不能获得神性,就变成了野兽。所以,我们永远不要问寻善是为了什么或者行善的目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因为善从来都不是以功利为目的的。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就好像诚实本身就是诚实人的回报,邪恶本身就是邪恶人的报应一样,善良本身就是善人的回报。”
       哲学女神接着谈论上帝的旨意和命运之间的关系。在她所列举的事例当中,一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情令人迷惑不解,但其他的都是上帝指引人们向善。她说:“一切命运,无论是好运还是厄运,都会对善人进行奖励或考验他们的道德,对恶人则惩罚他的过错并改善他的行为,因此,很显然,一切命运既公道又很有价值,就一定是善的。”所以,她试着告诉波埃修斯,所有看似艰难的命运,要么就是考验道德,要么就是纠正或惩罚卑鄙邪恶。所以,厄运有时比好运还要对人有益处,因为厄运向人们揭示幸福的脆弱并开拓人们的思想,而好运总是靠着巴结讨好,将人引出诚实正直的道路。所以,厄运总是能靠着弯曲的拐杖,将绝大多数人导向真实的善境。
       《哲学的慰藉》可以说是波埃修斯最伟大的作品。在《哲学的慰藉》中,他把自己的苦痛一一陈明,最后在信仰中获得自由。狱中的波埃修斯和哲学女神的对话正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或者是一个医治心灵的过程,最后它让人们获得了面对死亡和人生终局的智慧和宁静。
  •      辉煌一时的罗马帝国,日渐沦为哥特人的附庸,作为一名出生望族的出色的罗马执政官,本书作者波爱修斯却仅仅显赫一时,便得罪东哥特王国国王,被诬陷而下在监狱……
      
       “昔日里我陶醉创作令人愉悦的歌咏,但如今我含泪被迫写出悲哀的吟颂……。死亡…她对我千媚百笑,然而悲凉已完全罩住我的头脑。她用云霓掩盖住自己诱惑的本来面目,无所顾忌地将我苟延残喘的生活无限期延展……”
      
       书籍开篇,这位执政官诗人,便发出了如此悲叹的哀调。世事无常,人生几何?愉悦的歌咏也在刹那转为悲哀的吟诵,境遇的反差使诗人期望死亡的降临,然而“死亡”之毒钩却藏在云霓之下,无限期延展着诗人在监狱阴冷的四壁之内苟延残喘的生命。在那一刻,乌云密布,黑夜笼罩,阳光无法射入监狱的一角,诗人又如何去面对这跌宕起伏的人生?
      
      
      
       和友人小聚,聊起生活谈到人生。个人景况竟都是无奈的唏嘘和感慨。依稀记得前不久我们还充满生活的斗志,在象牙塔内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年轻人的血气和无所畏惧的理想主义姿态。或拿起笔杆在铁屋般的冷漠社会里竭尽全力呐喊、或不断磨砺在专业中奋斗着自己的媒体人梦想、抑或投身在商业大潮中梦想有朝一日能有一番作为。想当年人生豪迈……
      
       此刻的我们,从象牙塔里走出,经历社会风雨不到两年,却早已没了那时的锋芒和斗志。生活或者生存,占据了我们的绝对中心,理想已经被风雨侵蚀所剩无几,微弱地在不经意的深夜里向自己述说着曾经的故事。故事,便成了历史;历史,躲在暗处朝我们冷笑!我们,无暇顾及甚或面对这惹人烦的冷笑,饱腹成了饥饿的我们唯一的追求。
      
       然这深夜里向我们内心述说的理想,我们始终无法逃避。人生的转折路口,我们是听从这微弱的理想之声,还是顺从那喧嚣的社会大机器的轰鸣?抑或安静的花点时间仔细去倾听辨认淹没在嘈杂之中的属天声音。“选择”本身,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而且,刻不容缓!
      
       乌云渐密,黑夜渐深,我们如何去面对这样的选择?
      
      
      
       乌云密布,黑夜笼罩,诗人波爱修斯如何去面对监狱中的人生,如何去面对将至未至的死亡?这本《哲学的慰藉》正是他在狱中写下的千古名著(在人类文明史上,和朋霍费尔的《狱中书简》以及哈维尔的《狱中书简》并称为三大监狱文学)!这位被西方学界称为“奥古斯丁后最伟大的拉丁教父”的作者面对如此处境,反思人生际遇,思生命之意义,究天命之运作。通过散文与诗歌交替的形式,描述了作者与Lady Philosophy(中译为“哲学女神”)探讨人生与信仰的过程。
      
       波爱修斯用哲学性的思考来讨论重大的神学和终极命题,诸如幸福,善恶以及天命与自由的思辨,重新引起了“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理性与信仰”两种文明之间是否有交汇点这一问题的争论。被称为“仅次于《圣经》而对西方思想和文化产生最深刻影响的书,是西欧全部文化精髓的来源……”
      
       然而,千古名著,却始于作者突如其来的遭遇,从云颠跌落谷底而引起的理性之思、哲学之思。而在徒墙四壁之内,这样的思索无疑带给他莫大的慰藉,使诗人在与Lady Philosophy的探讨中更加不断加深着对于独一之造物主的认识。这内心真理之光束不仅在阴郁的监狱中温暖了诗人,更刺透了密布的乌云,照亮了无边的黑夜,给诗人带来了盼望。
      
      
      
       乌云渐密,黑夜渐深,我们如何去面对内心微弱的“理想”之声,如何去面对前路的选择?我们拿什么来慰藉那颗依然年轻却背负重压而筋疲力尽的内心?
      
       和友人行至西湖,感受着渐凉的微风吹拂在湖面之上,远处湖心小岛在夜色之中渐渐模糊。湖边音乐喷泉,人群涌动,周围灯火繁华似锦。这样的热闹,却似乎在另一个世界中,彷如村上春树在《1Q84》中所言的两个平行世界,近在眼前却毫不相干!面对生活中一件特别遭遇,朋友一句“那你说我该怎么办?”听罢无言,只能微微含泪,在身旁“另一个世界”人声鼎沸的陪伴下,安静的走在小桥流水湖畔,所谓生活重负,终难三言两语说清。……诗人的感慨此刻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哦,当心灵何等愚昧地沉入汹涌的深渊洪流,内部真正的光芒已不再燃烧,它冲进了外面的茫茫黑暗之中,尘世的风暴变成无法丈量的焦躁。”
      
       回到家中身心疲惫。内心犹如深夜般一无光明,木然躺卧于床,除了音乐别无其他……音乐彷如天籁,奇妙的煽起一点点已不再燃烧的内心光芒。心中莫名的涌起一股暖流,随着音乐轻声哼唱,“你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能成油,……主我这人是否也要,受你许可的创伤?……”点点的歌声化作向你的祷告,双膝着地跪下的那一刻,慢慢的充满了站起来面对黑夜乌云的力量。我知道,这份神奇的力量,只能是来自于你。
      
       乌云密布,黑夜笼罩,诗人在监狱内用理性和哲思慰藉自己的灵魂,而我,在深夜中藉着感性和音乐温暖了自己的心灵。然这一切,若没有上帝的神圣之光刺透乌云,照亮黑夜,便全是惘然。
      
      
      
       最后已作者的一段诗歌作结,感受这能刺透地球内层和海洋深处的真理之光:
      
       “诗人荷马用他如蜜般的口舌, 歌颂闪着耀眼光芒的明亮太阳, 但太阳的光线仍不能射入地球的内层和海洋的深处。唯独大地的造物主,世上无物能阻挡他的视线, 黑夜中的乌云也不能遮掩。他只需将智慧的眼神一瞥,就熟知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他能洞察一切, 也只有他才被称为真正的太阳。”
      
      
  •      读到第二卷就惊艳了,我很震撼。
       多么透彻,理性,振聋发聩,仿佛一盆冰水劈头盖脸而来,多少人被命运捉弄,多少人被世事蒙蔽双眼,真应该看看清楚。
       我们这个浮躁的世界真的应该看看这本书,让自己清醒一点,不再被浮华冲昏头。能够理智地,泰然自若地面对命运。
       那句话:有什么马缰,可以驾驭人来脱缰的欲望。
       是的,真的应该清醒一点,来看这世界,看自己。
  •     最终能够调和【客观-主观】2元的、是无限本身、即上帝
      客观和主观都来自上帝(无限)
      
      神学和科学只是方法论和认知角度的不同:神学和科学都向上帝(无限)归正
      盲人摸象
      
      宇宙和心念的关系是复杂的
      同源
      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是我们的心念从无限中【切割】出来的有限部分(心生万法)、当这样的心念(智慧树、我执)消失后、有限的世界也将会随之消失、切割也就不复存在
      
      我觉的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把自己关进一个完全封闭的箱子后、月亮还是存在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月亮是完全【外在-独立】于观察者的、即:观察者的心念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是象唯物主义所描述的那么简单:月亮和心念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比如同源性、共生性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月亮就不是简单的完全【外在】于观察者的心念
      
      也就是说:观察者对于月亮的经验确实是依赖于观察动作的、同时似乎可以比较合理的假设月亮"本身"是不依赖于观察者的(至少一般来说是不依赖于某个具体的观察者的)心念的、但是月亮和观察者之间除啦观察和被观察这种关系之外、可能还存在有更进一步的(比如超越目前科学测量意义上的)内在关系
      
      最后再更进一步的:在假设【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前提下、如果观察者的心念能够回归【道】、这时因为月亮的存在也是由【道】产生和决定的、因此这时心念就可能可以改变月亮的存在方式、或者换句话说、这时月亮的【存在】本身将会丧失其"客观性"、心念将可以改变月亮的存在方式、即类似于【心生万法】的涵义:):)
      
      无我 - 无限(放弃自我、走向无限)
      爱上帝、爱人
      
      【可认知性的讨论】
      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认知结果也不同:这永远是意味着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在不断丰富吗?会不会意味着宇宙可能是(理性所)不可认知的?
      
      我觉的宇宙可能是存在决定性的规律的、但是人的理性能力却不一定能够发现和掌握这个规律
      按照阿坦老师的表述方式就是说:上帝可能是不掷骰子的、但是科学家却不一定能够做到不掷骰子:):)
      
      【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张力】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心生万法:客观性来自共识性、共识性来自每个人都有相似的认知结构、我们的认知结构为什么可以从无限世界中切割出(有限的、我们所愿意看见的、我们所能够接受的)知识?
      一个杯子、宏观共识性(客观)、微观和观测相关:没有绝对客观性:能依此建立新的物理学吗?
      
      上帝创造的事物中、有些是人可以知道的:科学()
      神学与科学:科学是上帝创造中人可以理解的部分
      如何建立神学和科学的融合?新物理学
      
      【康德、心念、空性、上帝的话语】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很精辟、如果要彻底理解外部世界可以由主观来决定、需要神学-佛学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式观点:神和数学等、都是先验的:这是因为都是源于【道】、神和数学是【道】本身的特征、万物和人均从【道】来、所以人也有这样的先验观察角度
      
      【我-灵魂】:无我-五蕴皆空
      无我:(内观)五蕴皆空、(外观)宇宙空
      
      世界(现在)看起来是客观的世界、但实际上是道、logos、理念:缘起-空性
      【空性 = 上帝的话语、世界 = 上帝的一句话语】
      
      世界的本质(宇宙、甚至包括和我们"内部的肉体")不是外化于【我-灵魂】的物:(内观)五蕴皆空、(外观)宇宙空
      所有的东东"都是"主观"的、身体和世界"都不是我们现在-一般所看见的那样是"实体"、而是一种道(理念):这个道、即是上帝的话语
      心生万法:当【我-灵魂】与道融合时、我成为本源的一部分:心生万法
      
      科学的世界、神学-佛学的世界
      
      为什么要-可以觉悟:世界的本质是"理念"、【我】也是"理念"、【我】回归超验
      人则原理、天人合一、共源性、道、空性-上帝的话语
      
      自有永有:神学和科学
      神学中上帝为自有永有、科学中"自然"为自有永有:对于上帝不同的认知角度
      有限的事物都有局限、但是如果综合所有现在和未来、可能和未知、则有限事物就变成无限:无限的事物是否就是【自有永有】的?
      神学与科学:科学是上帝创造中人可以理解的部分
      如何建立神学和科学的融合?
      
      外在:科学中的自有永有是外在的、这不对、【我】和【自有永有】是有内在联系的
      有限的都不是自有永有、但是否无限就可以是自有永有的?
      
      生命:生命具有自我持续演化的内在动力(而不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随机突变)、这个内在动力会和环境相互作用、类似于哲学意义的意志、科学意义的熵减、神学意义的【上帝创造】
      
      波尔对于互补原理的解释中和生物科学有关的部分:生物活性和分析精度的互补性
      
      演化和设计的协调:设计物种演化(的目标、模式等)、而不是设计静止的物种
      
      科学在隐去上帝存在的前提下研究自然(上帝的创造物)、因此科学和神学相比、失去啦直接归向上帝(无限)的机会
      科学方法论中、应该增加关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假设、即假设宇宙是由【智能】创造-维系-演化的:比如物种起源的问题、要假设生命本身具有自我驱动演化的能力、从而避免达尔文理论中用随机性代替生命演化动力的错误
      
      【2个瓶颈】:互补原理是关于【还原方法】本身的瓶颈吗?
      波尔互补在生物学的例子:【活性】的研究有极限?而演化的核心-生命、恰恰是活的
      复杂性科学的瓶颈:因为复杂现象的根本动力(生命)、在科学看来、是不可预测的(演化中的偶然性)
      
      间断平衡:基因突变先不表达而储存、积累到一定阶段后然后统一阶跃表达:这是协同突变的具体过程吗?
      
      【从经典进化论、智慧设计论、到智慧演化论】:生命以其自身为动力的演化
      智慧演化:存在先于人和宇宙的智能(道-上帝之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并且这个智能对人和宇宙有影响(创造、维系、演化)、而不是说人和宇宙是慢慢自己进化而来的
      
      【人格化神的原因】:作为灵魂的【我】、和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合一
      
      自然神学、科学:外化【道】、把【道】看作是外化于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的
      功夫熊猫:【空】高于万法、这是否说明宇宙的智慧起源?(否则怎么会自然的东西被后来自己修炼的要好呢)
      
      神学和佛学的融合:无/五蕴皆空 - 自性/空性的显现/合一 - 同源/归向本原 - 【道】上帝的话语
      神学是佛学的后续阶段?
      
      灵魂+DNA:综合演化的视角
      
      Peirce(皮尔士):在自然中或许存在某种力量、由此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才得以不断的增加(这个复杂性的倾向是不可还原的?)
      
  •     作为欧洲中世纪一位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波爱修斯无疑是不容忽视的。他在逻辑学、哲学、神学、数学、文学和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西方学术界称他为“最后一位罗马哲学家”、“经院哲学第一人”、“奥古斯丁之后最伟大的拉丁教父”。但是在国内有关研究波爱修斯的著作微乎其微,原著几乎没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这部著作中文版的问世,则在最大的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
      波爱修斯生活的时代,罗马帝国已经沦为哥特人的附庸。波爱修斯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在政治上的辉煌只维持了较短的时间,523年,他被诬陷下狱,次年被秘密处死。这本著作就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在狱中写成的。
      本书既是一部论述神学和哲学问题的经典名著,也是文学史上的伟大篇章。“这本书采用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语言表达基督教的神学内容。全书散文与诗交替,描述了作者与代表理性的哲学女神一起探讨人生与信仰的过程。”(参见《拉丁教父波爱修斯》,第31—32页)“全书以善恶问题为中心,劝诫人弃恶扬善,向上帝复归。在恶的问题上,他继承了新柏拉图主义的‘缺失’说,即认为恶是善的完满性的缺失,因而肯定了善的一元性和至善的存在。而这一点,正是神学上的终极源头一元论的根基所在。”(见本书第3页)
      本书是波爱修斯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伟大的作品。当代学者伯内特认为,“这本书是仅次于《圣经》而对西方思想和文化产生最深刻影响的书,是西欧全部文化精髓的来源,因为这本书涉及的重大问题,如命运与天命、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上帝的永恒性与时间吸引了1000多年来哲学家和神学家的全部注意力。”(引自《拉丁教父波爱修斯》第329页)
      在本书中,波爱修斯用哲学性的思考来讨论一些重大的神学和终极命题,重新引起了“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理性与信仰”两种文明之间是否有交汇点这一问题的争论。“哲学家的抽象上帝和启示中的位格性上帝是迥然不同的,这中间断无可通之处,但在对话的层面和思想建构的层面上,哲学却可为神学提供清晰性和运作规范。正是在这点上,波爱修斯同时作为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和神学家就并不矛盾。”(见本书第4页)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
      今天中国读书界开始重新反思“黑暗中世纪”的论调,越来越重视中世纪和近现代思想的不可割裂性,欣赏中世纪的思想成就,在这种背景下,《哲学的慰藉》一书的出版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   商务版有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39131/
  •   透彻,理性,振聋发聩,这有些过了吧
  •   个人感觉不一样嘛,我以前没看过这种书嘛
  •   不知道在讲什么,更像是笔记,如果能通过完整的语言论述能成为一篇论文,于这里确实没说明什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