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足迹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陕西师大  作者:圣严法师  页数:255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佛教僧侣,十三岁出家,今已七十七岁。我的一生宛如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缩影,西方读者对此也许熟悉,也许陌生。  在此书之前,我的个人传记已有三册:有我自己写的自传,也有他人为我写的传记。我在三十来岁完成的第一本自传《归程》,记述我所成长的一九三○至五○年代动荡的中国社会;一九九三年,我从另一角度记述此生历程,写成《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一书。这两本书的主要读者都是华人,在华人社会是受到重视的,尤以《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一书,至今已有二十三万册的销售数字,算是一本长销的中文书了。二○○○年,一位台湾文学女作家施叔青为我写了一本传记《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读者群也有很好的回响。  现在这本英文传记Footprints in the Snow,是我生平的第四本传记。本书缘起于十年前,一位Mickey Desend先生来到纽约我主持的东初禅寺,跟我学习禅修,他在禅修过程中很受感动,又对我的一生充满兴趣,因此主动提出采访要求。一九九六年入秋开始,他一共来采访我十余次,每次现场都有录音。日后由于他的工作变动,自美国东部(纽约)迁往西部,我们的互动因此中断,而本书的后续采访,也就暂且搁置了。  到了二○○五年,一位服务于出版界的Kenneth Wapner先生,他在听了我的受访录音之后,非常感兴趣,主动写成一份出版计划书,问询Doubleday出版社为此书出版的机会,结果得到积极的回应。  今日此书即将出版,我要感谢所有与此书产生因缘互动的朋友,以及在访谈过程中为我居中翻译,乃至于在初稿完成后,在我与作者之间担任桥梁,为追究某些细节而一次又一次再采访确认的李世娟女士;她本身是一位大学教授,也是我的弟子,经常为我主持的禅修活动担任英文翻译。  至于此书与我过往的三本传记,有哪些异同?凡是述及我这一生所走过的人生旅程,那是无法变更的事实,必然相同,可是基于访谈者本身历练以及对于我这个人生平的兴趣,所发问的角度与思索,便有不同;此外,访谈者的提问,也多多少少反应了读者所可能感兴趣的部分。  本书所呈现的内容,即访谈者对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我这一生所经历的特殊生命行旅,比如我多灾多难的贫困童年、年少因战乱饥荒而出家、当了十年军人、三十岁再度出家、我师父所给予我的严厉训练、山中闭关六年,以及我以小学学力赴日本留学而取得硕、博士学位,乃至日后我到了美国……这些过程全因采访者的好奇,一次次细问、追问,才让我答得更详细。否则对我个人而言,这些都是过往小事,实在不需再提。  可以说这本书的特色,就是从生活面角度呈现我这一生的生命经历,以及我所抱持的人生态度。换句话说,是作为一个跨越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僧侣,我所走过的困境,我曾历经的欢喜,和一个东方僧侣如何融入西方社会的历程。特别一提,某些经历是经由采访者一次一次地补充采访,总算满意,终于定稿。对此我很感激,也很佩服。  不过,由于两任访谈者都是西方人士,似乎对我从事的佛法推广和佛教修行的部分着墨甚少,乃至包括我的宗教师与禅师身分,在晚近二十年来之于东西方社会的影响、之于世界和平的努力,也很少提及;还有我在台湾、美国创办“法鼓山”禅修和文教体系,推动教育、文化、公益、关怀及佛教修持等种种的工作,也因作者访问面向的选择,而被搁置在侧了。  最后,感谢出版社出版此书,也为所有读者祝福。

内容概要

我今年七十七岁,我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缩影……这本书可说是我一生的回忆,乃印象及记忆所及……对我来说,个人生命中的细节是不足为道的,但对读者而言,或许会觉得有趣,可以将之作为了解佛理、感悟人生的书籍。  世间危脆,常处动乱;生死流转,犹如苦海。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宇宙的一次呼吸。遭遇一切烦恼,都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我如今的一点点成就,是因缘际会的结果,我没有闪避,而心甘情愿去承担起来,因为我希望帮助别人离苦得乐。现在,是该放下的时候了。  ——圣严法师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
  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圆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芒鞋第二章 敞开的门第三章 狼山第四章 上了天堂第五章 超荐亡魂第六章 一个和尚的教育第七章 忠诚的军人第八章 桶底脱落第九章 自由了第十章 棒下出孝子第十一章 野生地瓜叶第十二章 批评与害怕第十三章 在日出之国第十四章 前进西方第十五章 吃苦第十六章 流浪第十七章 第一张佛桌第十八章 山中禅第十九章 鼓震东方第二十章 圆满圣严法师智慧语录

章节摘录

  我自认是个世界公民,身为宗教师及出家人,我不属于某个民族或国家。我就像浮云一般,从一个地方飘到另一个地方。我的足迹踏遍全世界,地球对我来说感觉很渺小,每个地方都与其他地方相连。  如同俗谚所说:“落叶归根。”这是说,当人老时,便想回到他们出生的地方,所以几年前我回到了江苏,我出生的地方。  我的双亲早已不在了。母亲去世时五十多岁,父亲则是八十多岁,晚年过着独居的生活,就像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民一样,他们的子女必须挣扎着在贫苦中求生存。我清楚地知道,我如果留在大陆,不是离乡到外地谋生,就是无法在贫瘠的庄稼生活中挣得一分口粮,而必须到庙里做和尚。  即使我没出家做和尚,或者出于臆想,我真的想出办法留在养育我的父母身边,我也无法对他们有什么真正的帮助。我观察到,无论在东方或西方,今天的社会,孩子们几乎照顾不到父母。相反的,父母却常常需要照顾孩子,即使到了他们的晚年也是如此。至少我不需要父母来照顾我。  我站在父母的坟前时,兄长告诉我,当父亲往生时,他完全不知道我在哪儿,因为离开大陆后,我们就断了音讯。父亲以为我已经在战乱中丧命了。当我凝视着他们的墓地,想到父亲在临死前,仍不知他最小的儿子还活着,我哭了,流下了惭愧和感恩的泪水。父母往生时,未能在他们身边,令我感到惭愧;对于他们给予我的一切,我感恩在心。  在父母墓前的悲伤逝去了,出家人必须把尘世的情感羁绊抛下,包括对父母、朋友及伴侣的情爱。我没有感情世界的牵挂,否则会造成苦恼,我对人仍有慈心、悲心,那是与有情众生的连结,如果一旦有了世俗的人际牵绊,我就无法好好做一个出家人,那会有问题的。  这几年,我的步伐开始慢下来了。我依旧每天早起打坐,在大殿做早课,之后我可能会去禅堂,早斋后我会阅读报纸,或者由我的祕书会将网路上的新闻摘要念给我听。我依然备课,但不再个别指导学生,改由资深的弟子训练学生。  我花在行政事务的时间不多,只需要在重要的文件上签名,或在特别的事情上给予指导。我经常向学生们请教,因为他们很多是各行各业的专家,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多数的时间我是在接见访客,有些是重要的知名人物,有些不是。我不挑选访客,他们希望能得到我的指引,听闻一些佛法。  我现在年纪大了,需要午休,年轻时我每天不停地工作十六个小时,没有时间休息,那时候团体才刚成立,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完成,我可以勉强自已,但现在我需要慢一点的歩调,有时我必须返回台北的处所休息,侍者及秘书会陪伴着我。  我尽量让自己接收新的经验、接触新的人士,才可以继续学习与成长。我特别喜欢“水涨船高”这句成语。  即使是在我的晚年,继续成长还是很重要的。我想起了大慧宗杲开悟的故事,他的师父圆悟要试他的悟境,给了他一本圆悟着作的唯一一份刻版,但大慧却把书给烧了。  圆悟问他:“你为何烧我的书?”大慧回应他:“猎人很难得有机会宰杀一头肥猪。”  圆悟大师很高兴地回答他:“我以前没那么胖,现在可是长了不少肉。”  大师很高兴看到他的著作被烧,因为他不用再继续教导那些他已经知道、熟悉,已经在内心下过功夫的东西。所以你看,聪明绝顶的学生可以促使他的老师学习更多。我一直从我的学生中学习,他们使我的修行更深入。  时间过得真快,青少年、中年、老年就这么一一来临了。我相信我现在的内心世界一定不同于三十年前,但我无法确切地解释有何不同?我的禅修体验更深入了吗?我不知道。感觉到的唯一区别是,三十年前我拥有更多精力,我的身体也强健些。  当然,也有些其他变化,不过是很微妙的,现在我老了,我的想法、思维大多存在于心,内心安然自若。想要表达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展现出来,有时是消融于自心。譬如以前我看到弟子们在禅修时懈怠,会用香板打他们,提起他们的精进心。现在当我看到同样的情形,就只会注视着他们,看看他们会不会觉察到自己不够精进。如果不会,我会在开示中提醒他们该如何做。或许是因为我的身体没有以前强健,心力也不如从前了。  我对女色、名利的反应也不同了。年轻时,看到女人,知道是女人,虽然我会持守戒律,不会触犯。现在女人和男人对我来说没什么不同,都是人。我不需要再提醒自己:比丘戒律是不能触碰女人的。现在我对女人与男人没有什麽不同的反应。  我曾说过,女色与钱财是我此生的两盏红灯,现在这两盏红灯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我不需要去限制或阻止自己。以前我需要这两盏红灯去训练自心不受诱惑,现在这刻意的训练已经不需要了,因为已经内化于心。我已经够老,也已经习惯了。在我心中,金银与尘土没有差别,不过是物质而已。    回顾一生,我可以说从未刻意计划我的人生。年轻时未出家前,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即使在出家后,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过出家生活,或出家是什么意思。我只是听说一间寺庙在找新人,而我没有其他的前途,所以就去了那间寺庙,出了家。  如果这件事没有发生,我仍会是乡间穷人家的小孩,与我的兄姊或儿时的玩伴没有什么差别。然而在狼山的岁月中,我得到了人生的大方向──将佛法与他人分享。这个信念深植我心,即使在军中也未曾改变。  当我恢复出家身份时,国民党政府及高级官员都是基督徒,佛教是被遗忘的,我想改善这个状况,那也是我闭关的原因之一。那时没有学校接受出家人,但我想深入修行、阅读、写作、自学,充实自己,以期未来对社会有所贡献,这也是我去日本攻读博士的原因,这一切都是因缘促成的。我出过书,有朋友在立正大学读书,他们帮助我入学,纵使我连高中都没毕业。  我的生命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因缘际会:如果沉家桢居士没有请我去纽约布朗区的大觉寺,我不会因应西方学生的需要,而发展出禅修的教学方法;如果我没有研究这个修行法门,我不会来教禅法;如果我的师父没有往生,我没有回台湾,今天也不会有法鼓山这个团体在弘扬佛法。  我自认一生是非常幸运的。我有一个不变的原则:从来不让自己流于满足或陷入失望中。一帆风顺时,我不让自己志得意满;遇到困难、失败时,我不气馁。我会找到办法让自己走下去,当我走进死胡同时,我会转弯另找出路,继续保持前进,因为如果我停下来,就没有希望了。  那股往前的冲劲──无论遇到任何阻碍或困难时,都会继续下去,不放弃──成为我生命中引导我的动力。我现在老了,接近死亡,但仍看到面前的路,我不觉得我的工作完成了。  我不依恋往日的成就。人们给我荣誉,但荣誉不能吃,当泰国的朱拉隆功大学给我荣誉学位,校长说我不需要这个荣耀,我接受这个学位,是他们的荣耀。但我觉得很惭愧,自己只不过是个非常平凡的人,不值得领受这份荣耀。我的成就并不是我个人的,是因缘际会的结果,我没有闪避,而心甘情愿去承担起来,因为我希望帮助人们离苦得乐。    我不邀功、不凸显自己功劳的态度,让我的弟子们有时会觉得失望。例如:李登辉先生在任内曾邀请我去他家中教禅坐。我的弟子们听说后,非常兴奋,因为“圣严法师现在是领导人的老师”。他们要散布这个消息,我说:“千万不可。”  我说:“你们不能这样想,因为我是个和尚。李先生只是听说我会教禅坐,而禅坐对身心有益,所以请我去教他。这有什么特别的?”当李先生竞选连任时,告诉大家“圣严法师是他的老师”。当我听到这话,我回应道:“我只教了两个小时,不是他的老师。李先生那么说是证实他对禅坐有兴趣。”  还有陈水扁先生在竞选市长连任失败后,前来看我。我送他一幅字,上面写着“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隔年他赢得大选,便把这幅对联挂在办公室。当人们看到时又变得兴奋起来。我说:“那不是我的话,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佛法,陈先生把它挂起来是因为他有智慧。他的举止与我无关。”  我曾被问及生命中是否有后悔的事。我曾有过难堪的经验,难堪的事情也做了不少,但我没有后悔的事。当我犯错时,我便会忏悔、承担责任,然后继续往前行。  最难堪的经验是我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当中国文化大学关闭佛教研究所时,我不应该有所批评,我诉请校长让研究所继续开办下去。校长对我说:“法师,你是个出家人,不该执著于成败。”当时我真是羞愧。我是个出家人,但居然是这个在家居士教我佛法,然而这是个很好的经验,我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教训。  相信透过我的生命,我能够帮助别人,也能够弘传佛法,但是我仍然认为,我就像是一个风雪中的行脚僧,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去。在台湾、美国与欧洲,我都成立了教授禅修与佛法的道场,在法鼓山也有很多信众。将我的生平故事以英文发表是件好事,希望能有些用处。  现在,是该放下的时候了。

编辑推荐

  《雪中足迹:圣严法师自传》是第一本在大陆公开发行的圣严法师自传!                                         在平凡中遇见大师的真智慧、真性情!寻见照亮你生命的光和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雪中足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3条)

 
 

  •   圣严法师  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圆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  举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宗教界精神领袖、教育家、慈善家、学者,长年在国内外为推动心灵环保、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遗余力  1998年被《天下杂志》评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
  •   以下评论摘自豆瓣:****://book.douban****/review/2870388/

    这些日子,每每在阅读圣严师父的自传《雪中足迹》时,心里头便渐渐地安定下来。随着文字一步一步地走着,走过近代中国社会的纷乱、走过世界心灵的茫然。阅读时每每因为那过程的艰辛而掩卷沉思,更每每在那困顿裡看见圣严师父那一脉从容的行走。
      处在中国最为困厄的年代,处在佛教式微的近代,圣严师父却仍能明晰内心的方向,坚持著心中的想法。许多因缘的汇聚,往往便来自于其内心的坚持感动了许多人。总还记得第一次与师父相见时的景况,一个佛法的门外汉,在那不经意中透过师父的教诲而认识了佛法与禅学。接着更欣喜于阅读师父的著作,慢慢地学习着厘清心中的想法、慢慢地沉淀心中的渣滓。感到惊叹的是,不论是聆听师父的教诲抑或者阅读师父的著作,心裡总能渐渐地静默下来,不再躁动不安。
      于是乎,更加愿意去接触与学习师父所教导的法门。因为那不单单是一个抽象的知识概念,也不只是一个理性的哲学思维,而是在那智慧的体现裡,总浮现着师父的身影,那份从容、那份明晰,一步步引领着人生的步伐,那过程是份惊喜、更是份无可取替的感动。有幸得以阅读这本自传,则更为明了师父一步步走来的辛苦,也更加能够体会师父在书中所提:
      我有一个不变的原则:从来不让自己流于满足或陷入失望中。一帆风顺时,我不让自己志得意满;遇到困难、失败时,我不气馁。我会找到办法让自己走下去,当我走进死胡同时,我会转弯另找出路,继续保持前进,因为如果我停下来,就没有希望了。
      在那看似简单的文字裡,却往往是人生最难去克服的两道障碍。胜不骄、败不馁,想想,那其实颠覆著人性的本然。学会转弯而不是停滞,也冲击着人本有的惯性与钝性。总还记得师父在教导的过程中,不会将人生的议题拉到遥远的未来,而是回到当下,当下的自己。因为,那最为真实、也最为清楚。师父一生经历水患、战争、贫穷、飢饿,甚至许许多多的困厄与阻碍,其都能逆增上缘。那不是幸运,而是凭藉着内心的明晰与坚持。心念及此,不免回过头问自己,在那人生的浮沉裡,自己的方向是什麽。而每每遭遇困顿便兴起的退却之心,更是惭愧不已。
      很感激这本书的出版,如同书中所提,那得以在平凡里遇见师父的真性情。而第一人称的书写方式,更彷彿师父亲身诉说著过往的生平。那份平和、那份认真,想起了师父的面容,想起了师父的教诲,阅读时总不免感慨万千。自己知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学习与修正的还有许许多多,何其有幸内心常在混吨与不安时,能藉由师父的著作找着安定的力量。更每每在撞见自己的愚痴与发现自己的嗔怒时,心裡总还有份寄托与提醒。“风雪中的行脚僧”那坚毅的身影,将永存于心中。
        
  •   中国有这样一位僧人,他能让你看见他笑,他能让你看见他哭,这位法师就是让人敬仰的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
      他见证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佛法的兴衰荣辱,他用亲身的经历告诉了读者中国佛教的独特魅力.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他在美国的经历,他只要低下头,弯一下腰,就能躺在舒服的大床上,眼前就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和一杯早已倒好的开水,但他却放弃了,他选择了做风雪中的行脚僧,和美国的流浪者一起流浪.其实那时的他在美国,在中国,在台湾早已很有名气了.
      书的最后,一位老人告诉我们钱财与女人这两盏红灯,随着自己的修行,已经在他的生命中,不复存在了,花开了,离结果就不远了,法师的晚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硕果累累,"有情有意,有喜有怒,"我喜欢这样的法师。
  •   圣严法师是中国当代持有最高学历的佛教大师,一生保持极为简单的信念和生活态度,却在佛教史上作出一个人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至少在汉佛领域还原佛教学术方面,做出了前所未见的贡献。
    《雪中足迹》在圣严法师三部自传中,最贴近大师一生,很值得看,即使如我这样的一般人等。
  •   久仰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大名,真正了解大师却是在其往生以后,而购买和阅读圣严法师传记则缘起《禅》杂志上施淑清的圣严法师传记《枯树开花》摘录,感慨大师不做预设的一生,却能一步步踏实的走来,为佛学、为众生、为社会树立了一个榜样,“我有一个不变的原则:从来不让自己流于满足或陷入失望中。”我们会沿着大师雪中的足迹找到自己通往平常心的途径!
  •   一代高僧圣严法师于2009年2月3日下午4时圆寂了,享年80岁。一代高僧离我们而去,心中感到莫名的哀痛。圣严法师的《佛教入门》,《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解答了多少希望了解佛教的人的疑问,数量虽然以统计,但是肯定是非常多的。这三本书真是现代人了解佛教的经典著作。虽然没有缘分亲见圣严法师,但是他老人家的书就是我的老师。老法师走了,祈愿他老人家早日乘愿再来,度化无量众生破迷开悟,证无上觉。
  •   “一个人要先能够'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怜悯、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爱、忍受迷失,然后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寻自己的理想。”“不管佛菩萨再慈悲,业力再怎么化解,人终究还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们从人生里学到了什么。因为觉悟,让我们有重生的机会,有忏悔的机会,有在这个生命里重新得到启示的机会。”“没有被日出万丈的光芒照过眼睛,没有与月光并肩同行过,没有听过树与风的合奏,你如何体会净土的美好?”从《佛学入门》开始看圣严法师的书,一本一本地买,感动于师父的教诲。
  •   我已经在看第三遍了,功德无量,圣严法师,寂灭为乐
  •   当今禅修,圣严法师别树一帜。既有学问又有修持。他的这本传记值得修行人借鉴。
  •   建议对于佛教感兴趣的朋友,从这本传记开始了解圣严法师的慈悲!
  •   圣严法师一生经历苦难,坎坷,最后终于锻炼成人间大爱
  •   圣严法师在垃圾堆里捡拾食物一节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法师写的非常的轻松,让我看到了一个觉悟的人的心境。
  •   买过圣严法师的智慧100,在拿起来读的时候,感觉内心很静,所以决定把对严法师的其它书也买了回来,书很好。包装还行。但最近因为在读其它的书,这次买的书不有读呢。但感觉应该不错的。
  •   圣严法师经典之作
  •   一直对圣严法师充满了敬仰,他是一位哲人,一位不可评价的圣人!
  •   一共买了两本圣严法师的书,让心得到沉静,受益匪浅,阿弥陀佛!
  •   读起来好像圣严法师就在身边。
  •   真实的圣严法师
  •   一代高僧大德的一生阐述,让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明白,一生中总有欢喜忧愁、幸福悲伤等,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有坚定的信念,为社会、人民造福,谛现生命的尊严与光华!
  •   去年,得知法师往生,心中无尽的哀伤。。。。。。。。
    20年前,九华山道华师傅送我一本“真理正信佛教”,知道为法师所著。这本书伴我二十年,一次次借给有缘人阅读。终于结束飘泊的生活,有了自己的书斋,适逢法师“正信的佛教”公开出版发行,欣然中自然这本书又进了我的书柜,再一重读。尔后,法师的书一本本出,我的书柜里也就一本本增多,不经意间有十几本了。
    虽然天天总是忙忙碌碌,但总会抽一点时间看看法师的书。
    这是第一次看法师的传记,体会法师那躬身自省的慈悲心,普度众生的菩提心,自内心生起深深的感动。。。。。。
  •   佛学的内容,则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身去体证。就像一个从未看过、吃过芒果的人,无论你如何形容芒果的颜色、形状、味道,他都无法领会,除非他亲自去品□。又如盲人问色,一个双目从小就失明的人,想知道白色是什么情况?就有人告诉他像白布、白纸一样的白,有人告诉他像白鹅、白鸽一样的白,也有人告诉他像白雪、白粉一样的白。结果这个盲人糊涂了,他原以为白色的洁白应该是很单纯的,怎么大家把它说成那么复杂呢?原因是从未见过白色,所以任人怎么说,他还是无法想像。所以,要想知道佛学的奥妙。了解大师的智慧跟生平,还是得看看这本书,知道一个行者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参照前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修习。
  •   即使生存在今天这么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心仍是可能的。这本书写得既温柔又深具怜悯,亲切动人,一如禅学本身。末后说偈: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也不可能拥有幸福。”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本好书
  •   生命的本质就是宇宙的一次呼吸
  •   很喜欢看传记之类的书籍,尤其是修行人的传记,记录了修行的过程和心灵体验。看完这本书,犹如给心灵喝了鸡汤,很有动力,很感动,也很清静
  •   一生的如实记录,很有收获,道法自然,圣严师晚年说只要用佛的智慧就好了,用佛的慈悲就好了,不强求宗教,真的是达到圆融境界,感恩圣严师一生的不断前行,让我们有敬仰的榜样,并且在前行中不断的写作、教育,同时给与我们更多他的内心力量。
  •   大师对生命的热爱,宗教的热忱,机缘的把握,令人肃然起敬!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刻认识,对人情冷暖的认知,都很有启发!非常值得的一本书!!!
  •   法师的书,一共买了四本,学习下来,解决了自身的很多疑惑,对于一些现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真是好书!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应该是必读的!
  •   大师一生磊落洒脱,实为楷模
  •   现在的社会,纷繁复杂的东西太多。疲惫之余,偶尔翻翻有关禅学的书籍,不失为一种清新的调剂品。
  •   第一本送人了,再买来收藏
  •   
  •   学佛的路不易,行难行之行。
  •   學佛是:正信加堅持。
  •   大师至诚之言!!
  •   大师的方程
  •   抱着崇敬的心情,读完大师大作,很有收获。
  •   对心灵的一次熏陶,精神的提升
  •   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
  •   正版书,购得舒心、买的放心,谢谢当当网!好书!了解一代高僧大德的真实经历
  •   这类的书值得每个人来看看
  •   不错的一本书,让我学习了很多。
  •   推荐,好书!
  •   帮二姨买的 她喜欢阅读这类书 具体怎样也不知道
  •   还没开始看,很想知道法师走过的路是怎样的
  •   虽然还没有看是看,但作者却是让我们感恩的法师
  •   生活即是佛法。
  •   感动,心静,好书!
  •   对这书不用讲什么
  •   从圣人的历程可以学到很多道理
  •   师父很了不起,是我的榜样
  •   真的很好看,一口气看完了!
  •   等待时间仔细研读!感谢!
  •   普通人?
  •   相见太晚,真的很好,对精神世界有帮助。
  •   真正的禅宗大师!!!语言平实而有深意!!!值得大家拥有!!!
  •   圣严法师自传,在平凡中遇见大师的真智慧、真性情!強力推薦。
  •   很好,也推荐朋友买了。
  •   我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佛教僧侣,十三岁出家,今已七十七岁。我的一生宛如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缩影,西方读者对此也许熟悉,也许陌生。在此书之前,我的个人传记已有三册:有我自己写的自传,也有他人为我写的传记。我在三十来岁完成的第一本自传《归程》,记述我所成长的一九三○至五○年代动荡的中国社会;一九九三年,我从另一角度记述此生历程,写成《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一书。这两本书的主要读者都是华人,在华人社会是受到重视的,尤以《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一书,至今已有二十三万册的销售数字,算是一本长销的中文书了。二○○○年,一位台湾文学女作家施叔青为我写了一本传记《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读者群也有很好的回响。现在这本英文传记FootprintsintheSnow,是我生平的第四本传记。本书缘起于十年前,一位MickeyDesend先生来到纽约我主持的东初禅寺,跟我学习禅修,他在禅修过程中很受感动,又对我的一生充满兴趣,因此主动提出采访要求。一九九六年入秋开始,他一共来采访我十余次,每次现场都有录音。日后由于他的工作变动,自美国东部(纽约)迁往西部,我们的互动因此中断,而本书的后续采访,也就暂且搁置了。到了二○○五年,一位服务于出版界的KennethWapner先生,他在听了我的受访录音之后,非常感兴趣,主动写成一份出版计划书,问询Doubleday出版社为此书出版的机会,结果得到积极的回应。今日此书即将出版,我要感谢所有与此书产生因缘互动的朋友,以及在访谈过程中为我居中翻译,乃至于在初稿完成后,在我与作者之间担任桥梁,为追究某些细节而一次又一次再采访确认的李世娟女士;她本身是一位大学教授,也是我的弟子,经常为我主持的禅修活动担任英文翻译。至于此书与我过往的三本传记,有哪些异同?凡是述及我这一生所走过的人生旅程,那是无法变更的事实,必然相同,可是基于访谈者本身历练以及对于我这个人生平的兴趣,所发问的角度与思索,便有不同;此外,访谈者的提问,也多多少少反应了读者所可能感兴趣的部分。本书所呈现的内容,即访谈者对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我这一生所经历的特殊生命行旅,比如我多灾多难的贫困童年、年少因战乱饥荒而出家、当了十年军人、三十岁再度出家、我师父所给予我的严厉训练、山中闭关六年,以及我以小学学力赴日本留学而取得硕、博士学位,乃至日后我到了美国……这些过程全因采访者的好奇,一次次细问、追问,才让我答得更详细。否则对我个人而言,这些都是过往小事,实在不需再提。可以说这本书的特色,就是从生活面角度呈现我这一生的生命经历,以及我所抱持的人生态度。换句话说,是作为一个跨越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僧侣,我所走过的困境,我曾历经的欢喜,和一个东方僧侣如何融入西方社会的历程。特别一提,某些经历是经由采访者一次一次地补充采访,总算满意,终于定稿。对此我很感激,也很佩服。不过,由于两任访谈者都是西方人士,似乎对我从事的佛法推广和佛教修行的部分着墨甚少,乃至包括我的宗教师与禅师身分,在晚近二十年来之于东西方社会的影响、之于世界和平的努力,也很少提及;还有我在台湾、美国创办“法鼓山”禅修和文教体系,推动教育、文化、公益、关怀及佛教修持等种种的工作,也因作者访问面向的选择,而被搁置在侧了。最后,感谢出版社出版此书,也为所有读者祝福。
  •   原文:海洋之心这些日子,每每在阅读圣严师父的自传《雪中足迹》时,心里头便渐渐地安定下来。随着文字一步一步地走着,走过近代中国社会的纷乱、走过世界心灵的茫然。阅读时每每因为那过程的艰辛而掩卷沉思,更每每在那困顿裡看见圣严师父那一脉从容的行走。处在中国最为困厄的年代,处在佛教式微的近代,圣严师父却仍能明晰内心的方向,坚持著心中的想法。许多因缘的汇聚,往往便来自于其内心的坚持感动了许多人。总还记得第一次与师父相见时的景况,一个佛法的门外汉,在那不经意中透过师父的教诲而认识了佛法与禅学。接着更欣喜于阅读师父的著作,慢慢地学习着厘清心中的想法、慢慢地沉淀心中的渣滓。感到惊叹的是,不论是聆听师父的教诲抑或者阅读师父的著作,心裡总能渐渐地静默下来,不再躁动不安。于是乎,更加愿意去接触与学习师父所教导的法门。因为那不单单是一个抽象的知识概念,也不只是一个理性的哲学思维,而是在那智慧的体现裡,总浮现着师父的身影,那份从容、那份明晰,一步步引领着人生的步伐,那过程是份惊喜、更是份无可取替的感动。有幸得以阅读这本自传,则更为明了师父一步步走来的辛苦,也更加能够体会师父在书中所提:我有一个不变的原则:从来不让自己流于满足或陷入失望中。一帆风顺时,我不让自己志得意满;遇到困难、失败时,我不气馁。我会找到办法让自己走下去,当我走进死胡同时,我会转弯另找出路,继续保持前进,因为如果我停下来,就没有希望了。在那看似简单的文字裡,却往往是人生最难去克服的两道障碍。胜不骄、败不馁,想想,那其实颠覆著人性的本然。学会转弯而不是停滞,也冲击着人本有的惯性与钝性。总还记得师父在教导的过程中,不会将人生的议题拉到遥远的未来,而是回到当下,当下的自己。因为,那最为真实、也最为清楚。师父一生经历水患、战争、贫穷、飢饿,甚至许许多多的困厄与阻碍,其都能逆增上缘。那不是幸运,而是凭藉着内心的明晰与坚持。心念及此,不免回过头问自己,在那人生的浮沉裡,自己的方向是什麽。而每每遭遇困顿便兴起的退却之心,更是惭愧不已。很感激这本书的出版,如同书中所提,那得以在平凡里遇见师父的真性情。而第一人称的书写方式,更彷彿师父亲身诉说著过往的生平。那份平和、那份认真,想起了师父的面容,想起了师父的教诲,阅读时总不免感慨万千。自己知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学习与修正的还有许许多多,何其有幸内心常在混吨与不安时,能藉由师父的著作找着安定的力量。更每每在撞见自己的愚痴与发现自己的嗔怒时,心裡总还有份寄托与提醒。“风雪中的行脚僧”那坚毅的身影,将永存于心中。
  •   没有信仰,唯愿蜗居——这正是我们当下时代的困境!
    翻开第一本在大陆公开发行的圣严法师自传,有他这样的一番话:“我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佛教僧侣,十三岁出家,今已七十七岁。我的一生宛如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缩影。……可以说这本书的特色,就是从生活面角度呈现我这一生的生命经历,以及我所抱持的人生态度。换句话说,是作为一个跨越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僧侣,我所走过的困境,我曾历经的欢喜,和一个东方僧侣如何融入西方社会的历程。”
    雪中有足迹,赤诚一呼吸!——温暖着我的心灵。
  •   没看过圣严法师其他自传的,这本可以看看。否则就不用看了
  •   毕竟是才外国人角度出发,文笔稍啰嗦。克对大师成长经历记载很详细。如果有慧根或想了解佛教,还是另找书看
  •   从侧面了解佛教人生
  •   这本书是朋友介绍的,感觉不错
  •   翻开看了几页,文笔流畅,语言朴实。
  •   印刷质量不错,还没看。
  •   好书,读后很受感动,以后多拍几本
  •   对圣严法师的作品一直比较关注,对他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了好奇,所以一看到这本书马上拍下,一口气读完,非常不错,对法师的一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对以后阅读他的著作很有帮助。
  •   写得比较简单吧,印象不是特深,可能是我比较浮躁吧
  •   书我很喜欢,但是书的里面居然有破损!
  •   为什么会收快递费呢
  •   虽然对大师一生有概括了解,但是读起来内容还是比较空洞。读后感觉不深。
  •   文笔一般,经历也平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