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佛经

出版时间:2008-6-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一行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怎样读懂佛经:从文字到般若》告诉读者什么样的人适合读什么样的经典,帮助读者制定自己的读经的计划。深入佛经的世界:包括深入佛经世界的步骤、佛经的逻辑、佛经的应用等。  佛经是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教义,是引导众生通往真理的指南。当我们了解了经文的意思之后,应该思考经文对自己的意义,将经文内化为自己身心的修持,把佛经应用到生活当中去。  佛经入门:包括佛法和佛经的准则、佛经的基本元素、佛经的翻译等基本问题。  诵经:包括佛教修持的重要方法、念诵佛经和阅读佛经的区别、日常修行仪式等常识。  大藏经:概述大藏经的内容、介绍汉文大藏经的必备知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佛经入门1. 佛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教义什么是佛经\佛经的结集\佛经的文字记载\佛经传入中国2. 判断佛经的方法四依法:学习佛法和佛经的准则\三法印:佛经是否究竟的标准\查阅大藏经:初学者判断佛经最简单的方法3. 佛经的基本元素佛经的基本结构\从《佛说阿弥陀经》看佛经的结构4. 认识经题佛经命名的三个元素——人\法\喻\从经题判断经\律\论\从经题判断显教经典和密教经典\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看经题5. 佛经的翻译外域来的翻译家\佛经的翻译程序\佛经翻译原则\从《心经》看不同译本的区别6. 三分科经:划分篇章的工具三分科经的划分7. 序分:为什么从“如是我闻”开始序分\序分的基本形式\《佛说阿弥陀经》的序分表\复杂的别序8. 正宗分:论证佛法义理的所在正宗分的问法与答法\从《金刚经》看佛法问答的层次\弟子的启请问法\释迦牟尼的称赞\四记答:释迦牟尼因机没教\释迦牟尼答法的过程\信\愿\行解\《佛说阿弥陀经》正宗分的信\愿\行分\释迦牟尼的教学过程\从《罗喉罗经》看释迦牟尼的教导过程9. 流通分:听法者信奉受行流通分的形式10. 一部大经的科判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例看大经的科判\《维摩崩听说经》十四品内容简介11. 佛经的文体长行\偈颂\密咒\长行和偈颂举例第二章 诵经12. 诵经——佛教修持的重要方法古印度诵经的三启仪制\道安的三种念诵仪式\日常念诵的三启仪制13. 念诵经本念诵佛经和阅读佛经有什么不同\参与诵经的功德利益\诵经能够成佛吗\《地藏菩萨本愿经》日常念涌经本14. 日常修行仪式:朝暮课诵朝时课涌的仪式组成\暮时课诵的仪式组成\朝时课诵(早课)流程举例\朝时课诵(早课)流程举例(续)\暮时课诵(晚课)仪轨\如何订制自己的早晚课\定时做定课\课诵的项目\念诵修行的方法介绍\如何正确阅读佛经——先贤的开示15. 忏本忏悔的仪则\近世流行的忏本\《法华三昧忏仪》第三章 大藏经16. 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的总称大藏经的内容\判断大藏经的标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巴利文大藏经\藏文系统大藏经17. 汉文大藏经各代比较有名的汉文大藏经\最早的雕版大藏经《开宝藏》\藏在佛像里的《契丹藏》\群藏之王《崇宁藏》\幸运的《赵城金藏》\康有为求之不得的《碛砂藏》\明末清初的私版藏经——《嘉兴藏》\清代官版藏经——《龙藏》\石刻大藏经——《房山石经》\日本历代大藏经\流传广泛的《大正藏》\目前世界收录佛经最多的《中华大藏经》18. 《大藏经》收录佛经《大正藏》的经藏\《大正藏》的律藏及论藏(汉文部分)\认识《大正藏》正文\《中华大藏经目录》与《大正藏》编辑体例的比较19. 各版本藏经目录架构《赵城金藏》目录架构\《洪武南藏》目录架构\《永乐北藏》目录架构\《龙藏》目录架构第四章 制订自己的读经计划20. 研读佛经的目的——修学佛法就是修学智慧释迦牟尼引导众生修行与领悟\追求解脱需要具备三种智慧21. 读经应该从哪里开始可以按照释迦牟尼说法次序读经\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根机读经22. 看看你适合读什么样的经典选择修行法门\阿含篇一记录释加牟尼教法的圣典\般若篇——诸佛之母\华严篇——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法华篇——众生平等,皆可成佛\涅槃篇——众生悉有佛性\方等篇——关于菩萨修行法门及授记成佛等\净土篇——此生结束后的去处\密乘篇——密宗是即身(或即生)成佛\唯识篇——万法唯识\修持篇——戒\定\慧的修学\高僧篇——激励后进,一心向学23. 历史替我们选择出来的佛教典籍佛教的宗派之分\天台宗: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三论宗:“诸法空性”“中道实相”\法相唯识宗:万法唯识\华严宗:法界缘起,圆融无碍\律宗:佛教的基础\禅宗:明心见性\净土宗:往生极乐净土\密宗:依理事观行,修习三密瑜伽\净土法门的修学层次\南怀瑾推荐的修学经典第五章 深入佛经的世界24. 为自己制订读经课程佛经的研读\初学者深入读经的步骤\初读佛经会遇到的四种困难\初读佛经要经过这几个关口25. 研读佛经的第一步——了解佛经里的名相佛教的发展历史\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后期佛教\佛教的世界观\释迦牟尼的目标——脱离六遭轮回之苦\四圣帝——释迦牟尼的根本教义\名相世界——五位百法26. 读经与解义示悟入佛27. 读经的工具读经的基本工具\怎样在互联网上查找您所想要的经文\佛学辞典——读经的必备工具\如何使用网上佛学辞典28. 深入佛经的世界深入佛经世界的步骤\初步解读:首先解决字\词及段落\以《楞严经》为例深入佛经的世界29. 佛经的逻辑——因明和辩证形式逻辑——因明\辩证逻辑与假空中观30. 佛经的表达方式——说理\叙事叙事:最常用的记事文体\说理:阐明抽象的道理31. 掌握经文的主旨和核心以《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讲解佛经宗旨\与其他佛教思潮的关系32. 学习佛法的深入与旁通学习佛法的过程33. 佛经的判教诸宗判教\天台宗的判教——五时八教\华严宗的判教——五教十宗\古代大德的释经法\十门玄谈34. 佛经的应用——亲自参证才能体悟

章节摘录

  佛教的发展历史  释迦牟尼略传  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现尼泊尔王国南部),是净饭王的儿子。他出生七天,母亲就去世了,所以悉达多王子是由姨母抚育长大的。出生在王室的释迦牟尼自幼聪慧过人,被称许为“若当出家,成一切种智;若在家者,成转轮王”。转轮王,是不以武力和掠夺,而是以十善教化,使百姓过上和平、繁荣的仁王;一切种智就是佛,佛是彻悟人生实相,阐扬正法的教化,而使人实现真平等与大自在。在当时的印度,宗教思想趋于极端;政治上,恃强凌弱而进行兼并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转轮王是当时百姓的政治诉求,佛是百姓的宗教期望。  释迦牟尼受到王室的良好教育,成年后娶妻生子,过着优渥的王族生活。然而释迦牟尼对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佛经对悉达多王子出家有详细的记载。他在14岁那年,一次外出郊游,看见农夫在炎炎烈日下,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低头耕作,非常可怜。而牛的脖子上勒着粗绳,不断受鞭笞,以致皮破血流。如《佛所行赞经》说:“路傍见耕人,垦壤杀诸虫,其心生悲恻,痛逾刺贯心。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蓬发而流汗,尘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悯心。”释迦牟尼见到农夫劳苦耕作而不得休息,众生互相残害,不觉慈悯心起,他猛然感悟到世间的残酷和生命的悲惨。  后来,他游都城的四门时,看到老年人老态龙钟、生活艰苦,病人病患缠身,死人容颜变色,深感人生的无常。最后,他在北门,遇到了一个出家修行的沙门,他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修行可以解脱生、老、病、死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的念头。在当时解脱的宗教风气下,二十九(也有说十九)岁时离家国而去,过着出家的沙门生活,以求得解脱。  释迦牟尼认为,出家是为了勘破自我,合却我所有的,以求得解脱的生活。净饭王见儿子去意已决,就派出懦陈如、跋提、婆沙波、摩诃男、阿说示五人随他出家。  他们向南游行,最初拜当时的宗教导师阿罗逻迦蓝和郁陀罗摩子为师,修学印度神教的法门,信仰梵天,修禅定,但学成后,却不能得到解脱;后来,他在尼连禅河边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日食一麻,以维生命,形销骨立,而不退心。这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样了。但直到濒临死亡边缘,还是不能解脱;释迦牟尼这才合弃了苦行,恢复正常的饮食,他受牧女的乳糜供养,身体渐渐康复了。  这样,合弃了王家享乐生活的释迦牟尼,又合弃了禅定、苦行的生活;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超越自己,踏上又一新的行程。  到了河东,在现在的佛陀伽耶,释迦牟尼敷草而坐,于树下禅思。他立誓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起初修习四禅,在禅定中正观缘起,终于证觉缘起的寂灭,超脱一切障碍而成佛。释迦牟尼表达其自觉解脱的信念,如《五分律》说:“一切智为最,无累无所染;我行不由师,自然通圣道。唯一无有等,能令世安稳。”  释迦牟尼无师自证,是人类精神的一座高峰。佛是以人身而实现正觉解脱的圣者,佛教是以人类的彻悟,体现真理,而到达永恒的安乐、自在、清净。释迦牟尼在《增一阿含经》里说“我今亦是人数”,“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释迦牟尼与五比丘共住,开始僧伽的生活——法味同尝,财味共享。不久,随佛出家的弟子,已有100多人,释迦牟尼嘱咐他们去分头教化:“汝等各个分部游行!世间多有贤善能受教诫者。……诸比丘受教,分部而去。”  释迦牟尼所宣扬的正法,得到迅速发展。第二年,他们游化到王合城,频婆沙罗王皈依。佛的两大弟子,合利弗与大目犍连,也加入进来。那时,出家弟子已有1250人了。  以上七众,总名之为僧团。他们是以所受戒法的多少而分等次。故在原则上虽然七众均属于僧的范围,真正负起住持佛法及领导僧团之责任的,则以出家僧为主,尤其是以比丘及比丘尼为主体。  释迦牟尼曾劝优婆离住在僧中,劝大迦叶放弃头陀行而来僧中住。离众的精苦行,受到当时摩竭陀与央伽民间的崇敬,但释迦牟尼戒律的精神,是集体的僧伽;僧伽是佛法在人间的具体形象。  释迦牟尼一直在恒河两岸,平等地施行教化。50多岁以后,主要在合卫城游行教化。  释迦牟尼晚年,发生了几件不幸的事。  提婆达多叛教:释迦牟尼的堂弟提婆达多,有了领导僧众的企图,但得不到释迦牟尼的支持。在这次事件中,释迦牟尼受到了石子打击而足指出血。这为教团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释迦族被灭:释迦族早已成为萨罗的附庸,在释迦牟尼晚年,终于为萨罗军队所毁灭。  合利弗与大目犍连人灭:在释迦牟尼晚年,舍利弗与大目犍连游化各方,使佛法得到正常开展。但不幸的是,大目犍连被婆罗门所袭击,伤重而死;舍利弗也回故乡入灭了。释迦牟尼在《杂阿含经》中说,“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合利弗、大目犍连般涅槃故。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  释迦牟尼80岁那年,身体衰弱有病,在毗合离安居。安居一段时间后,他率领阿难等比丘向北方游行。在波婆,受纯陀的供养饮食,病情恶化。但他还是勉力前进到拘尸那,在那天半夜,释迦牟尼在娑罗双树间涅槃。  将入涅槃前,尽管身体极度虚弱,释迦牟尼还化度须跋陀罗为最后弟子,谆谆地教诲弟子:“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为汝等恃”,“诸行是坏法,精进莫放逸,此是如来最后之说。”诸行是无常的,必然要灭坏的,佛的色身也没有例外。最要紧的,是依佛所说而精进修行,所以说:“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后期佛教。  原始佛教时期  原始佛教是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我们知道,释迦牟尼说教最初是靠口口相传的,为了便于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圣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的“三法印”。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合四无量心及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等三十七菩提分法。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婆罗门教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在他所创立的僧团中允许各种姓和贱民参加。由于佛教思想的魅力,信众人数日益增多,许多先前信奉其他宗教派别的人也纷纷投入佛门,佛教在南亚次大陆开始广为传播。  部派佛教时期  释迦牟尼人灭后,佛教僧团发展很快,佛教传播到古印度的许多地区。由于各地的佛教僧团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情况又有差别,因而佛教逐步发生了分裂。  关于古印度佛教最初发生分裂的原因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五事说”,一种是“十事说”。  “五事说”是根据《异部宗轮论》等佛典的记载。  公元前四世纪,大天比丘提出“五事”以说明阿罗汉并未得到究竟解脱。大天五事的内容是:第一,阿罗汉仍不能抵制天魔诱惑。第二,阿罗汉等四果圣人仍有不染之无知。第三,四果罗汉对于佛法诸谛尚有疑惑之外,并未彻悟无疑。第四,阿罗汉证果时,必须由他人印证。第五,阿罗汉为声闻道,其圣道必由声现起。大天关于“五事”的说法在古印度引起争论,出现分裂,赞成大天观点的形成大众部,反对大天观点的形成上座部。  “十事说”是根据《善见律毗婆沙》的记载。  在释迦牟尼人灭百余年后,居住在毗合离的比丘违反原始佛教的教规,认为持戒不可一味执著,应当如法应机,灵活持戒。毗合离“十事”的内容是:第一,可蓄盐于角器中。第二,如未吃饱,可于午后一段时间内继续进食。第三,一食后可至另一聚落再食。第四,同一教区的各群比丘,可在各居处行布萨。第五,羯磨众义时,虽人数不足,仍可举行羯磨。第六,行者可随顺和尚的常习。第七,可饮用未经去脂之牛奶。第八,可饮用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汁。第九,制坐具可不贴边,大小随意。第十,可接受金银以充传法之用。这“十事”在古印度佛教界引起争议,并发生分裂,认为“十事”合法的形成大众部,认为“十事”违戒的形成上座部。  佛教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史称“根本分裂”。在根本分裂后,佛教又发生更多分裂,史称“枝末分裂”。对于枝末分裂,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记载有所不同。  根据南传史料的记载,部派佛教时共分出十八部(包括大众与上座两大部本身)。公元前三世纪,大众部中分出牛家部(鸡部)、一说部和制多山部。牛家部中又分出多闻部和说假部。  上座部中分出十一部,即先分出化地部和犊子部。从化地部又分出说一切有部和法藏部,说一切有部则又演化出饮光部、说转部和经量部,从犊子部又分出了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  ……

编辑推荐

  《怎样读懂佛经:从文字到般若》第一本以“图解”方法教大家读懂佛经,深入佛法世界的智慧书,从最粗浅的阅读到最深入的研习都适用的一本书。告诉读者学习佛法和佛经的准则有哪些?念诵佛经应从哪一部开始?哪里才是阅读佛经的入手处?怎样制定自己的读经计划?如何渐次深入佛经奥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怎样读懂佛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