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谢兰荣 编 页数:438 字数:49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适应师范院校双学位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为非教育学专业学生编写的一部系统阐述中外教育发展史的教材。《中外教育简史》根据教材编写的一般规范,同时坚持系统完整与重点突出相结合、贯穿古今与厚今薄古相结合、主体知识与阅读材料相结合、科学规范与简单适用相结合、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两条脉络,分别阐述了自奴隶制开始到20世纪中叶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发展演变。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更多地了解外国教育情况,外国教育史下限延长到20世纪下半叶。全书以专题形式设计体例,突出了专题史的特色。
作者简介
谢兰荣,女,回族,1954年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和“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于1990—1991年、2003—2004年两次在华东师范大学教科学学院做访问学者。合作出版著作《达斡尔族教育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国古代教育精粹》(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语文新课程与教学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生态文明新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上)
第一节 奴隶制官学教育的典型——西周教育制度
第二节 封建官学制度的兴起——稷下学宫
第三节 封建官学教育的确立——汉代儒家经学教育
第四节 封建官学教育的完善——唐代儒家经学教育
第二章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的发展演变(下)
第一节 封建官学教育的改造——宋元教育制度
第二节 封建官学教育的僵化——明清教育制度
第三节 封建官学教育的另一支——专门学校教育
第三章 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春秋战国私学的形成
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蒙学教育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书院制度
第四章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汉魏时期的选士制度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第三节 宋元明清科举制
第五章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建立
第二节 中国近代教会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
第四节 中国近代学制变革
第六章 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教育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第二编 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先秦教育思想
第一节 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儒家的继承者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
第八章 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变革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唯物主义教育家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古代教师理论的典范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南宋理学教育代表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文武兼备”的教育家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实学教育倡导者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 西学东渐与改革封建教育的思想
第一节 地主阶级改革派龚自珍与魏源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洋务派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维新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及新文化运动教育思潮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旧教育的批判
第二节 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各种教育思潮
第十一章 中国现代教育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现代教育理论的形成——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活教育”理论与实践——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乡村教育实验——晏阳初与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第三编 外国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变革
第十二章 西方教育制度溯源(一)
第一节 古代希腊教育
第二节 古代罗马教育
第十三章 西方教育制度溯源(二)
第一节 中世纪教育
第二节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教育
第十四章 近现代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英国教育制度
第二节 法国教育制度
第三节 德国教育制度
第十五章 近现代美、日、俄罗斯(含前苏联)教育制度与教育改革
第一节 美国教育制度
第二节 日本教育制度
第三节 俄罗斯(含前苏联)教育改革
第四编 外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十六章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第十七章 西方近代系统教育理论的形成(上)
第一节 夸美纽斯泛智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节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第十八章 西方近代系统教育理论的形成(下)
第一节 赫尔巴特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节 斯宾塞科学教育理论
第十九章 20世纪上半叶欧美教育思潮与教育流派
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
第二节 二战前后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之争
第二十章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第一节 杜威的时代与和生平
第二节 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第三节 杜威的教育思想
第二十一章 前苏联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节 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节 奴隶制官学教育的典型 一 西周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 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也是高度重视教育,教育历史悠久的国家。从200万年前开始,远古的人类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因此,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就成了人类教育的第一课,原始人在人工取火、采集、渔猎、制陶、战争、祭祀等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要传递给年轻人,这就产生了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是原始人适应当时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并且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进行而发展变化着。 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第一,经济方面的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足以使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物质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使脑力劳动者有必要也有可能从事教育活动。比如最初形成的部落显贵,不仅把经济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不断增强特权,用世袭的方式垄断知识,从而垄断了文化教育活动。 第二,政治方面的条件。阶级的分化,国家的产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这些人不可能在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中产生,因此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这就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需求。 第三,文化方面的条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催化剂。文字作为学习工具和手段,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客观需要;知识的积累使学校教育有了专门的学习内容,但文字和知识的学习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专门的场所予以实施,这就使学校教育的产生成为可能。 这些条件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具备,因此,一般认为学校教育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据史书记载,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成均”这样的学校,《周礼·春官宗伯》云:“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郑玄在《礼记·文王世子》注中引董仲舒的话说:“五帝名大学曰成均。”①可见原始社会末期已有“成均”这样的大学。 学校产生以后,教育分化成两种形态,一种是专门设置的学校教育,一种是自然生活条件下的社会教化。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