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动机

出版时间:2005-10-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弗兰肯(Pranken,R.F.)  页数:450  译者:郭本禹 等  
Tag标签:无  

前言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跻身于科学之林。时光荏苒,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心理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成为新世纪的“显学”。以美国为例,当前美国心理学会的分支机构就有52个,会员已达16万人。其研究已经关涉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为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提供越来越广泛的服务,所涉及的服务领域大至国际事务、公共服务、种族问题、人口与环境等,小到成人发展、家庭服务、成瘾行为、同性恋者与双性恋者问题等。我们知道,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现象,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就发挥过重要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思·克拉克在最高法院作证时,出示了他对黑人儿童研究的报告,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最高法院最终判决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再以我国为例,我国心理学事业近年来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高等学校的心理学系由文革后的4个发展到目前的120多个,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也在不断上升。1999年,国家科技部制定的“全国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将心理学确定为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2000年,心理学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一级学科。心理学已成为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有关心理学的职业已成为我国职业序列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国家劳动部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卫生部认证的“心理治疗师”、人事部认证的“心理保健师”等。

内容概要

几个世纪以来,来自不同背景和学科的学者们都在思索:人类的动机是什么?对此问题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认为,人类行为是完全被决定的,例如被我们的遗传结构决定着;也有人认为,人类完全能控制其命运,因为他们有意志。直到20世纪初,这些各种各样的解释才得到了科学的检验。因此,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地理解了人类的动机是什么。科学证明,在这个宇宙中,我们既不是生来就扮演预先被决定的角色;也不是享有完全的自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我们受着生理的限制,而有意思的是,梦想的幻灭也束缚着我们,因为思想确实可以改变事情。有时候,微小的思想变化改变了我们的行为进程,而且,至少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他人的行为进程。这就是说,我们也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这是一个有争议、但却激动人心的想法。  本书分四编。在第一编,我们考察了勾划出动机主题的主要问题和组织原则。第一章的开始部分讨论了主要问题,结束部分简要综述了解释动机行为的主要理论。我认为,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理解动机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动机的基本成分(生理的、习得的和认知的)来分析各种动机系统。在第二章,我们将详细地探讨采用成分分析方法意味着什么,也将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当我们说一个行为有其生物性的、习得性或认知性的基础时,这意味着什么?行为即便有可能被分解为各种组成成分,我们最后观察到的行为也远非其独立的成分。我们所观察到的东西,可被比作由许多天才的音乐家演奏的一曲音乐——每个人演奏其中的一部分,但又完美地与其他音乐家演奏的部分协调在一起。尽管在许多情况下,或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元素是如何被组织在一起的,但至少我们可以意识到有许多人参加了演奏。这本书,将探讨其中的一些演奏者,从而帮助我们开始理解我们行为的根源——这是改变我们行为的第一个步骤。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弗兰肯 (Pranken.R.F) 译者:郭本禹

书籍目录

“译丛”总序译者序前言第一编 动机的问题和构成原则 第一章 动机研究的主题 第二章 动机的成分第二编 一些基本动机系统的分析 第三章 饥饿与饮食 第四章 情欲、爱情和性行为 第五章 唤醒、注意与高绩效 第六章 觉醒、警觉、睡眠和梦 第七章 药物的使用和成瘾 第八章 攻击、强制行为与愤怒第三编 情绪与动机 第九章 情绪、应激与健康 第十章 目标不一致(消极)情绪 第十一章 目标一致(积极)情绪第四编 成长动机和自我调节  第十二章 从好奇到创造性 第十三章 控制、掌握和自尊的需要 第十四章 动机的自我调节 附录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章动机研究的主题克里斯看了一下表:早晨八点钟。窗外,天空湛蓝,阳光灿烂,看起来这将是美好的一天。他的思绪突然转到了登山运动上,他想像自己正在同伴佩服的目光下进行着一段困难的攀登。这一短暂的幻想给了他温暖和满足感。当他探头向浴室张望时,他注意到桌上成堆的书籍,刚才的热情退却了。他正在打腹稿的哲学论文还没有下笔,他不知道他应该干什么。一种紧张感开始占据了他的心头。当他刷牙的时候,思绪又回到了登山上。如果说有一件事情是克里斯真正喜欢的,那就是登山。他有了一个主意:为什么不花几小时来登山呢?这将有助于理清他的思路,帮他组织思想。然后,他就可以完成论文了。受了这种逻辑的影响,克里斯抓起电话,开始拨他朋友的号码,冈0才那种温暖的感觉又开始回来了。我们经常会面临选择。我们是听从心灵的呼唤,还是听从大脑的指挥呢?我们是考虑将来,还是享受现在?克里斯决定听从他的感觉,但另一些人可能会想:“如果我现在努力写论文的话,也许明天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爬山了。”还有一些人会这样想:“如果我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我就可以在暑假里去爬山了。”这些选择会导致非常重要的结果。比如,研究表明,取得成就和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延迟短暂满足的能力。有一项研究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4岁儿童在青春期会表现出更好的学习能力和更高的应付挫折的能力(Shoda,Mischel,&Peake,1990)。延迟满足的能力似乎跟一些有着遗传基础的人格品质有关。其中的一个品质就是冲动性。冲动性强的人倾向于参加那些能够给予即时满足的活动(Zuckerman,1994)。相应地,他们很可能在需要作出延迟满足时存在困难。类似地,有证据表明,一些人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任何一种新异的或与众不同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像冲动性一样,这种倾向似乎也是遗传的。例如,即便是刚出生3天的婴儿,他们对新奇事物的兴趣也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可能与他们的遗传物质中的酶有关(Sostek,Sostek,Murphy,Martin,&Born,1981)。最根本的一点是,延迟满足的能力不仅仅包括自我控制。我们成长的环境似乎也影响着我们的延迟满足能力。那种延迟满足行为能带来好处的环境,特别能够培养出在这方面表现良好的孩子(例如,Bandura&Mischel,1965)。据此就能理解为什么那些懂得延迟满足可以得到后继回报的孩子,总是倾向于把这种行为包括在他们的个人技能之中。在此过程中,意志力起到什么作用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学习如何进行自我调节,人们能够主动地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生活(Metcal{e&Mischel,1999)。正如我们在最后一章将要看到的那样,自我调节包含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它从学会自我监控——一种能帮助我们改正错误思想的过程——开始。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克里斯,他告诉自己几个小时的登山运动能帮他理清思路,所以他就能够在此之后完成他的论文了。我们真的相信克里斯仅仅是玩几个小时吗?他真的会在登山以后马上回家吗?或许他和他的朋友会喝一些啤酒来庆祝他们的登山?当他回到家时,在多大程度上他能够开始他的论文呢?酒精对他的思维能力会有何影响?

编辑推荐

《人类动机》一书的作者罗伯特·E·弗兰肯(Robert E.Franken)曾获得美国霍普学院学士学位和克莱尔蒙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荣誉教授。《人类动机》(第5版)初版于1982年,现在的中译本所依据的是该书的最新版本,即2002年出版的第五版。该书介绍了人类动机的基本事实和主要理论。全书共分四编十四章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类动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动机心理学可被认为是心理研究的整合。它跨了心理学的多个研究领域。它按照三大动机成分进行分类,解释了诸多领域的心理现象。
    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教材,使我对心理学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   就是有点看不懂,书总介绍的很不错,有科普的性质还有深度的探讨,买下来可以留着慢慢看,一本书估计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看好几遍
  •   从客观上去理解自身
  •   帮老公买的书,据他说很不错!
  •   书很不错,内容非常的好。
  •   这本来就是专业型的书籍,太高估自己了。
  •   语言很平实,很实用。
  •   挺好的,发货也很速度。
  •   后面太多参考索引了,简直是卖纸
  •   很好的补充
  •   很不错的心理学参考资料。看起来需要坚持!
  •   浅显易懂,外行也能看明白的动机心理学教材。涉及内容比较全面,当然也因此比较泛,深入研究还需借助其他材料。
  •   一般,但现在关于动机的书不太多,属于较好的了
  •   适合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读
  •   感觉理论性强,实践性弱些。
  •   在图书馆看了这书,爱不释手!
  •   这本书的内容比较科学但是并不系统,而且纸质质量也一般
  •   写的很不错,内容丰富,很有帮助
  •   很有条理性 写的也挺深刻 就是看不懂
  •   内容很好,很权威的一本著作,可惜翻译拗口的地方不少,有的地方读几遍也不能理解,前后有矛盾,似乎不是本人专业水平的问题,估计还是郭老师太忙,把翻译任务都交给学生去做了,又没有好好审验。有点自己砸自己牌子的意思。买这个系列的书要慎重了!
  •   作为系列里面的头一个,里面的名词解释有助于看这个系列的后面的书。它是普及作用的,但是没有哗众取宠——废话,人家是大师著作- -^翻译而言好像有时候定语太长了,或者照原文的句子结构翻译,没有断成小句,好像不符合正统中文的习惯…书来的时候,封面在书脊上端一小截霍开来了一点点。不过反正此书是用来学的,不是用来现的或者送的。综观而言蛮好的
  •     “当代心理学经典教材译丛”的译者将这本《人类动机》作为本科生的入门教材,将《动机心理学》作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提高教材。
      
      入门教材就会涉及大量在其它心理学著作中反复出现过的学者、观点、试验与论述,不过因为罗列得比较详细,所以还是值得一读的。
      
      但是这本书似乎也经不得细读,还是有些编译的疏漏,大家自己慢慢找吧。
      
      此外,本书每章后面没有中英文对照的专业术语表,很不方便阅读,而文中的注释又不齐全,导致了一些比较值得挖掘的关键词(如内隐理论)会没有英文原词的注释,以致于难以进行扩展阅读。
      
      这一切,也许都和译者对本科生的定位有关吧。
  •   这本书看到最后我也不明白它所说的“内隐理论”是什么意思——没有给出英文(也许是implicit theory),也没有给出确切的解释,连例子也是含糊的——当然,这也和我潜意识中对这本书的轻视有关,前言里将这本书定义为“入门版”后我自己也受了很重的心理暗示,对这本书有了很重的成见。
  •   刚读到这里,内隐理论看起来像是个体建立的个人化、经验化的解释系统,存在于前意识之中。通俗的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历史和世界的解释,具有一致性”。例如说我把陌生人看成“危险、有趣但有时令人厌恶”的,这就可能不能用一个普遍适合的理论来解释,而是我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的一个概念。
    我也想知道这个英文是神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