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纵横谈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王梓坤  页数:257  
Tag标签:无  

前言

《科学发现纵横谈》是一本漫谈科学发现的书,虽然篇幅不算大,但作者王梓坤同志纵览古今,横观中外,从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出不少有意义的发现和事实,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总结,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探求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一些怎样的品质。这些内容是作者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的情况下写成的,尤其难能可贵。今天,党中央率领我们进行新的长征,努力赶超世界科学先进水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在这样重大的历史时刻,本书的出版对正在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将会有一定的启发,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特别对正在为革命而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准备将来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广大青年读者,更将产生有益的作用和影响。由于书中的有些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一些专门知识,对广大的青年读者来说,可能一时看不大懂,但这也无关大局。因为全书文字清新,笔调流畅,观点也比较明确,要理解作者的基本意思是完全做得到的。希望广大的青年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更快更好地成长。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德识才学”的要求,对广大青年读者来说,关键还在于“学”。这个“学”,就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各项自然科学知识,学习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学习群众的集体智慧。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当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作者是一位数学家,能在研讨数学的同时,写成这样的作品,同样是难能可贵的。希望并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关心这方面的问题,写出这方面的作品,并就不同的观点开展有益的讨论,给广大的青年读者以更多的教益。

内容概要

  《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教育随笔》是一本漫谈科学发现的书,作者纵览古今,横观中外。通过对科学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的精辟分析,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探求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力求具备一些怎样的品质。全书文字清新,笔调流畅,观点明确,深入浅出。

作者简介

王梓坤,1929年4月生,江西吉安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教师节首倡者。王梓坤教授是一位对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主要领导者之一。在数学理论方面.致力于马尔可夫(Markov)过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首创了极限过渡的构造方法,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问题;同时.他重视科普工作和对治学方法论的研究,在这方面出版了《科学发现纵横谈》、《科海泛舟》等名著及论文数十篇.其中《科学发现纵横谈》1981年曾获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团中央联合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1990年被全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书籍目录

引子——天高可问第一篇 谈德识才学不是“神”灯——德识才学的实践性贾谊、天王星、开普勒及其他——谈德识才学兼备欧勒和公共浴池——根扎在哪里?大葫芦和一百匹马——向劳动人民学习骡驹与盐碱地——群策群力,大搞科研《本草纲目》的写作——搜罗百氏,访采四方工夫在诗外——从陆游的经验谈起冷对千夫意如何,展翅高飞壮志多——热爱人民,热爱真理真理的海洋——谈勤奋原因的原因——一谈识:世界观的作用倚天万里须长剑——二谈识:科学研究中的革命疾病是怎么回事——三谈识:主题及基本观点天狼伴星——一谈才:实验与思维心有灵犀一点通——二谈才:洞察力等挑灯闲看牡丹亭——三谈才:善于猜想康有为与梁启超——四谈才:方法的选择林黛玉的学习方法——一谈学:从精于一开始一个公式——二谈学:精读与博览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三谈学:灵活运用涓涓不息,将成江河——四谈学:资料积累剑跃西风意不平——五谈学:推陈出新钱塘江潮与伍子胥——六谈学:关于学术批判斗酒纵观二十一史——读点科学史彗星的故事——简谈我国古代的发现、发明万有引力的发现一长江后浪超前浪第二篇 实践一理论一实践从普朗克谈起——科学发现的一般方法和逐步逼近大自然的无穷性——认识为什么是逐步逼近的赵县石桥等等——科研开始于观察此曲何必天上有——巧妙的实验设计原始地球的闪电——各种各样的实验奇妙的“2”与“3——谈仪器、操作与资料整理走到了真理的面前,却错过了它——谈对实验结果的理解恒星自行、地磁异常及生物电等等——再谈正确的理解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想象对称、类比、联想、移植与计算等——谈分析方法针刺麻醉的启示——谈概念“我用不着那个假设——各种各样的假设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假设的检验海王星的发现——谈演绎法……第三篇 编外余音

章节摘录

这许多问题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名作《天问》中提出来的。相传屈原在流放期间,看到神庙的壁画龙飞凤舞,心有所感,便在墙壁上写下了《天问》这篇奇伟瑰丽、才华横溢的作品。王逸在《天问·序》中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日天问也。”“天尊不可问”,这话是错误的。王逸大概是个“尊天派”,把天看成统治者的化身,神圣不可侵犯,连向它“请示”都不敢。屈原则不然,认为天虽高,却没有什么了不起,是可问的。因而他思如潮涌,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不涉及,高远神妙,发人奇思。当然,我们不能把《天问》看成~个人的创作,它其实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答,而屈原又是个有心人,接近群众,便把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构成了这篇不朽的名作。由此可见,《天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的确,在那天宇高洁、微云欲散的月明之夜,每当我们冷静思考各种宇宙现象时,便不能不惊叹自然界结构的雄伟壮丽、严整精密。大白银河系总星系,小至原子核基本粒子,复杂微妙如生物界,都遵循各自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运动着。这些规律不仅可问,而且可知,它们是认识自然的钥匙,是改造自然的武器。尤其动人心弦的是,前人是怎样发现这些规律的?他们怎样从群星争耀、高不可攀的天空,找出天体运行的轨道?怎样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中发现原子的结构、基本粒子的转化?怎样从万象纷纭的生物界找出进化的规律?地球和电子的质量是怎样计算出来的,难道可以拿在手里称一下吗?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征服自然的长期斗争中,劳动人民是主力军。他们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科学家吸取前人的经验,又经过自己的实践不断前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中学习些什么吗?史料当作纵横读。纵线看来,人类改造自然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有高潮,有低潮,有重大突破,也有短暂的停滞,我们应该探讨突破与停滞的原因。无数的事实证明,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精神贯穿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规律而发展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经过飞跃而上升为理论,又反过来接受实践的检验,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在这里,我们所要着重讨论的是,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工作者,是怎样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进行“飞跃”的?为什么在有些问题的研究中这种飞跃完成得快,而在另一些中则很慢?还有,有时两个人研究同一问题,为什么甲很快就抓住了本质,而乙则长时间停留在表面?研究过引力问题的人很多,为什么不是别人,恰好是牛顿,作出的贡献最大?或者,更一般地,我们可以问:作为一名科学工作人员,他应该力求具备一些什么品质?这样,我们就必须从横的方面来读历史,即必须对历史上一些有贡献的科学研究人员,进行个别的考察和研究。结果发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德识才学上是比较卓越的。通常我们衡量一个人,提出德才兼备的标准。德,主要指政治立场、态度和高尚的人品。识、才、学受德的制约。才,就是指才干。不过,仔细分析,才还可以分为识、才、学三个方面。识,一般指思想路线和科学预见的能力,它对一名科研人员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决定这场仗该不该打,这件事该不该做,这个问题值不值得研究,以及怎样做最为有利,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通常所说的“远见卓识”就是这个意思。任务、方针和路线确定以后,如何去完成,则主要是才的问题。这里的才,主要指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些人善于观察、实验和操作,另一些人则长于归纳、分析和推理,二者兼备,实为重要。学,即学问、知识。学之重要,人人皆知。苟子《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已。……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诸葛亮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文心雕龙·神思篇》指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编辑推荐

《科学发现纵横谈:王梓坤教育随笔》:“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学发现纵横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