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杨小梅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2-03出版) 作者:杨小梅 页数:226
内容概要
《当代国际问题探源》重点论述当代世界的十二个重要国际问题,力图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问题追根溯源,并进行分析与评价。使我们能站在鸟瞰全球的高度,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地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更好地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
作者简介
杨小梅,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历史学硕士,现任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多年来主教世界当代史、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当代重大国际问题等课程,主持多项省级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二十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阿富汗与塔利班政权第二章 巴勒斯坦问题第三章 南斯拉夫问题第四章 “两伊”战争第五章 海湾战争第六章 伊拉克战争第七章 德国的分裂和统一第八章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问题第九章 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之争第十章 北爱尔兰问题第十一章 恐怖主义问题第十二章 联合国改革后记
章节摘录
从这时起,在英国的支持下,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不断移入这一地区。1918年,巴勒斯坦地区只有犹太人5.63万人,占当地居民的7%;1922年,就达到8.33万人,占当地居民的11.1%。随着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人数的不断增加,犹太人要求英国兑现建立国家的诺言。但是这时巴勒斯坦地区除了11.1%的犹太人外,几乎全部都是阿拉伯人。而实际上英国在大战期间为了分化奥斯曼帝国取得战争胜利,也曾向当地的阿拉伯人许诺建国。这种情况下,英国提出按人口比例实行犹阿分治,犹太人支持,但阿拉伯人反对。阿拉伯人主张只建立阿拉伯国家,犹太民族作为少数民族保留,保障他们的权利,但犹太人不同意。至此,犹阿分治没有实现。从这时起(1922年),巴勒斯坦地区就经常发生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袭击、厮杀、暴乱等。由此可见,犹太人企望英国支持在巴勒斯坦建国的目的最终没有实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犹太人又选择了强有力的美国,最终实现了建立民族国家的夙愿。 四、美国支持下的以色列国的建立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反犹狂潮,他鼓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认为以犹太人为代表的其他劣等民族与其说是属于人类,不如说是野兽,镇压和灭绝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反犹太运动。1935年,纳粹德国颁布了臭名昭著的“纽伦堡法令”。根据该法令,四分之一以上有犹太血统的人失去了公民权。到1939年,有27.5万人被驱赶出国门,大批犹太人不堪耻辱,或自杀,或逃往国外;1938年3月21日,德国军队越过了奥地利边界,于是40万居住在奥地利的犹太人受到了限制、凌辱和残酷的迫害;1939年9月1日,“二战”在欧洲战场正式燃起,随之而来的是纳粹党人通过枪杀、煤气毒杀、熏死、烧死、活埋等灭绝人性的手段大肆迫害犹太人;在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仅1943年就有300万犹太人失去生命;1944年5月,德国法西斯在匈牙利迫害犹太人,几天里平均每天处死1.2万名犹太人。据统计,在战争期间被迫害致死的犹太人共有522万余人。 希特勒的反犹暴行产生了三个后果:一是使犹太复国运动进入大发展时期;二是许多国家出于正义上的考虑开始同情犹太复国运动,为战后建立犹太国家奠定了国际基础;三是导致更多的犹太人离开欧洲,流人巴勒斯坦,富人用金钱换护照到北美,再到巴勒斯坦;穷人则采用偷渡的办法。这使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数量急剧增加,1939年达到44.53万人,占巴勒斯坦地区总人数的29.7%;1948年达到60.8万人,使犹太人人口占巴勒斯坦地区人口从1919年的1/12增至1948年的1/3。①屡经磨难的犹太民族曾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遭受过多次毁灭性的打击,但正是在数次磨难中,为求生存而凝聚成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 “二战”结束后,巴勒斯坦问题再次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但此时巴勒斯坦的矛盾仍是很尖锐的。主要有两方面的矛盾:首先是民族矛盾,即犹太人继续迁入巴勒斯坦并要建国,阿拉伯人强烈反对,导致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尖锐矛盾。其次是英美之间的矛盾,即美国想利用巴勒斯坦问题进入中东,排挤英国,因此对犹太人建国表示出非常积极的态度,而英国此时又不愿意退出巴勒斯坦地区。 英国被巴勒斯坦问题搞得筋疲力尽,因此建议英美两国共同调查并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但在没有达成任何协议的情况下,杜鲁门总统在1946年10月单方面发表声明,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独立国家,对此英国很恼火,周围阿拉伯国家也表示反对。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对美国提出警告,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将导致战争。 ……
编辑推荐
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人们越来越关注外面的世界。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人们每天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和议论这些矛盾、冲突、问题和危机,对于这些问题似乎略知一二,但又很难说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杨小梅编著的《当代国际问题探源》所选取的当代世界有代表性的十二个重要国际问题,力图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根源进行追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