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崇效天 页数:308
Tag标签:无
前言
大家来玩玩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对对碰游戏 各花入各眼——名人们的对对碰玩法 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位晚清最著名的权臣,人们究竟怎么评价他们呢?我们先从官方记载中入手。在《清史稿·曾国藩传》中,把曾国藩比喻为诸葛亮、王守仁,以“中兴第一人”,对他进行了定性。在《清史稿·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唯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首先肯定了李鸿章是中兴的名臣,他的一生和军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人们往往把军事方面的成就当做了他的主要功绩,反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诸如内政外交的功绩。他在清朝的对外交往,是前所未有的,堪称中国外交的开山鼻祖,他是皇帝的好臣子、社稷的守护神。在肯定李鸿章的功绩后,又直言不讳地说到了李鸿章的缺点。那就是惯用利益来笼络人,过分自大,再加上对于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握不好,所以导致了对他的质疑之声不断。这些说法也对也不对,李鸿章依靠给别人好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点没错。从淮军到洋务运动再到外交活动,李鸿章基本上都是从现实利益出发,采取许人以各方面条件从而达到目的。别说是给别人,就是李鸿章自己也在为官的时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其中主要是在兴建洋务时,投入自己的份额,获取经济利益。在这点上,李鸿章确实无法与曾国藩相比。曾国藩死后留下了可怜的家产,一点儿不像做了这么多年封疆大吏的人。而据说李鸿章给子孙留下了数千万的资产,这些资产的来源虽然不是收受贿赂而来,但利用手中的职权谋求私利是一定的。所以说李鸿章在“经济问题”方面还是让人诟病的。而对于处理事情不分轻重缓急的问题,倒是不贴切,可能是实在找不出什么托词来掩盖清朝已经孱弱不堪的真实原因,只好将李鸿章在外交上的屡次失败归结于他办事能力不强。从清史稿对两人的评价,可以看出曾国藩明显要高于李鸿章,曾国藩的本传没有一个字的不好,李鸿章却被直接点出了缺点,所以从官方的角度看,曾国藩是个完美的大臣,而李鸿章是个有些瑕疵的臣子。从谥号中,曾国藩谥号文正,李鸿章谥号文忠,也可以看出,“文正”比“文忠”,还是高了一个档次,表明曾国藩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要高于李鸿章。 说完官方的评价,我们再来看看同时代的人对这两人的看法。湘军、淮军中的元老级人物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以及派系的不同,对于曾国藩、李鸿章的评价不尽相同。对湘军的将领而言,一方面是当时李鸿章尚未发迹,另一方面这些老将基本上在李鸿章掌权时都已经去世,所以他们对曾、李不可能有整体的评价。特别是左宗棠这种看谁都不顺眼的将领就更不要提了,反正在他眼里曾国藩水平不高,李鸿章能力不强。倒是与曾国藩、李鸿章共同参与洋务运动的容闳的话,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他在《西学东渐记》中这样描述曾、李二人:“(曾国藩)财权在握,绝不闻其侵吞涓滴以自肥,或肥其亲族,以视后来彼所举以自代之李文忠,不可同日语矣。文忠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文正则身后萧条,家人之清贫如故也……李文忠虽为曾文正所荐举以自代之人,顾其性情品格,与文正迥不相侔。其为人感情用事,喜怒无常,行事好变迁,无一定宗旨,而生平大病,尤在好闻人之誉己。其外貌似甚鲁莽,实则胸中城府甚深,政治之才,固远不迨文正,即其人之忠诚与品格,亦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从“文正”、“文忠”的字眼,可以推断容闳是在李鸿章去世后才写了以上的文字。里面主要反映了容闳对于曾国藩、李鸿章的看法,并明确表示曾国藩要比李鸿章强。比如“廉洁”的问题,再次提到了李鸿章假公济私的事情,而且还认为李鸿章主要是好面子,依着自己的性子办事,思想品质也差曾国藩一大截。与两人共过事的容闳,他的评判应该算是从与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直接接触中所得,相对还是比较客观的。 在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中,也对曾、李两人进行了比较。“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不宁唯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评。虽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当外交之冲,其术智机警,或视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以历史学家的视角,梁启超依然认为曾国藩要在李鸿章之上。虽然管仲和鲍叔、韩信和萧何的比喻不是很恰当,但可以道出曾国藩对李鸿章的知遇之恩。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只能算是曾国藩幕府中的普通一份子,这点倒是值得商榷。毕竟和曾府中其他人相比,李鸿章的作为是有目共睹的,将他划为一般的人物难免有些降低李鸿章。但梁启超还是对李鸿章面对清朝内困外扰的局面勇于挺身而出的精神表示了肯定,但这只是李鸿章出彩的很小一部分。从整个《李鸿章传》来看,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人生进行了批判性的赞扬,即对李鸿章的不足予以激烈的抨击,又对李鸿章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感到无奈,更为世人对李鸿章的种种非议表示了不满。用梁启超自己的话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有五项曾国藩比李鸿章得分高,有三项两人平分,有两项李鸿章比曾国藩得分高,总分曾国藩77分,李鸿章70分,师生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依旧是老师胜过学生。而曾、李两人能打多少分,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赞也好骂也罢,这两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更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审视一下’晚清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让历史不要重演。 崇效天 2012年10月于山东济南
内容概要
天下大乱,官场凶险,想立于不倒岂是易事?有一对师徒,堪称官场上的不倒松,勤学苦读参加科举考试、长袖善舞于官场、铁腕镇压各路起义、用心良苦发展中国工业、忍辱负重与列国周旋,力挽狂澜扶晚清。官场是个关系网,但官场并不只是拉关系,永恒的利益才是根本。通过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一对感情至深的师生的恩怨过往,才知官场要靠人,仕途要靠己。
作者简介
崇效天,真名阴怿,拥有公务员身份,又为天涯论坛牛人,与煮酒论史各位强人厮混在历史里中寻找人生的快乐。苦于古文的折磨,励志以个人的痛苦换取大众的快乐,变枯燥无味为喜闻乐见,用幽默平实的文笔再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已出版《传奇女人武则天》,即将出版《漫漫红尘莫笑朕》。
书籍目录
书中重要人物关系图表 引子 一对师徒的仕途恩怨 第一章世上再无曾国藩 1 第一节天津教案事件——曾国藩认“实”,李鸿章务“实” 进退两难——曾国藩的拖延战术 左右逢源——李鸿章的痞子工作法 第二节身心俱疲——曾国藩溘然长逝 总督很难当——师徒合力治理永定河 老师辞世——闻噩耗鸿章悲痛欲绝 第二章科举考试种下的师生缘分 21 第一节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做官是考出来的 功名难考——两次会试落榜,国藩发愤图强 从“农二代”到“官二代”——父亲为鸿章开路 第二节高升有窍门——清朝的官场是个关系网 大树底下好乘凉——穆章阿助曾国藩平步青云 名师出高徒——曾李二人齐头并进 得道有先后——二品大员VS低等京官 第三章从团练开始的戎马生涯 41 第一节清朝的丧钟——太平军来了 三件大事——新帝登基、穆彰阿落马、太平天国起义 一边丁忧一边团练——国藩得名“曾剃头” 忧国忧乡上奏折——李鸿章第一次团练 第二节遭遇官场潜规则——太平军难剿 湘军吃败仗——曾国藩两度跳江自杀 忠孝不能两全——战事正酣曾父过世 第四章割不断的师生情谊 65 第一节权臣也曾失意——走出困境须努力 难兄难弟——国藩遭皇帝忽视,鸿章才华被埋没 柳暗花明——同僚助国藩出山,鸿章携家眷投亲 第二节患难见真情——二人合力再战太平军 “导师”和“研究生”——曾国藩悉心栽培李鸿章 学生长大了——鸿章助国藩打赢安庆之战 第三节矛盾在所难免——师生反目也有时 建营祁门,弹劾李元度——李鸿章积郁出走 别后两惘然——国藩书信请鸿章回幕 第五章一将功成万骨枯 93 第一节新的历史机遇——消灭太平军曾李承担大任 走进权力核心——曾国藩荣升四省大员兼协办大学士 攘外必先安内——曾李联手瓦解内部对抗势力 喜忧参半——攻下安庆,胡林翼命亡军中 第二节建立淮军——李鸿章实现自成一军梦想 师徒关系很微妙——让谁去救援上海是个难题 一脉相传——李鸿章用湘军制度建立淮军 捷报频传——李鸿章彻底在上海站住了脚 第三节牛刀小试——淮军顺利壮大 我的地盘我做主——李鸿章苦心经营上海官场 扩军、装备——鸿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六章太平天国覆灭 135 第一节难啃的天京——老曾也有着急上火的时候 曾氏兄弟的功利心——攻占天京为封王 得了便宜还卖乖——鸿章巧拒老师争爱将 湘军粮饷紧——曾国藩有一位尽职的后勤部长 驾驭洋将——鸿章如虎添翼进攻苏州 第二节金陵浩劫——曾氏兄弟终于拿下天京 天京成了“围城”——湘军想进来,太平军想出去 成人之美——李鸿章不欲与曾氏兄弟分功劳 攻占天京——国藩封侯鸿章地位陡变 曾国藩与李鸿章 第七章学生胜过老师 177 第一节英雄暮年——李鸿章不把曾国藩看在眼里 自保的万全之策——削减湘军力捧淮军 艰难的剿捻任务——淮军只听李鸿章的 第二节超级替补——淮军能完成湘军不能完成的任务 朝廷忌惮——师生轮流做钦差大臣与两江总督 平捻军部下起纷争——鲍超与刘铭传谁更厉害? 第八章师生的最后时光 203 第一节剿灭西捻军——李鸿章第一次面见慈禧 三个男人一台戏——自大的左宗棠让曾李很无奈 功高不可震主——鸿章明哲保身裁淮军 第二节疲于奔命——尴尬的总督生涯 混官场很费脑细胞——曾李二人被朝廷卸磨杀驴 哪里需要哪里搬——李鸿章成了朝廷的红砖 第三节西风渐浓——曾李师徒掀起中国的“工业革命” 武力立国——第一批现代军工厂诞生 百年树人——曾国藩、李鸿章有共同的人才观 第九章老师身后事 237 第一节独留鸿章续遗愿——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继承衣钵——李鸿章推动洋务运动大发展 王朝末路——弱国军事外交靠李鸿章力挽狂澜 第二节丧权辱国奔波苦——为清朝鞠躬尽瘁 苦心孤诣——为抗日与慈禧抢经费兴建海军 人生最大的污点——甲午战争失败,马关谈判李鸿章遇刺 第三节临事方知一死难——国家的命运即个人的命运 最后的风光——背着黑锅完成环球之旅 油尽灯枯——李鸿章艰难离开人世 后记 277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为了来年的加考,他放弃了回湖南老家。湖南距离北京千里迢迢,与其在路途上浪费时间和金钱,还不如留在北京刻苦用功。他写信给自己的祖父、父亲,家里人对曾国藩的决定表示了支持,只要曾国藩有这份上进的心,做家长的还有什么好阻拦的呢?曾国藩为了减少日常开支,住进了京城的“长沙会馆”,这是为接待长沙府应试举子而设置的,曾国藩这个湖南举子自然也得到了会馆的接纳。在北京期间,曾国藩更加投入到学习之中,他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在苦读了一年后,道光十六年曾国藩又一次踏进了会试的考场。而命运之神又一次和他开了玩笑,曾国藩还是落榜了。想必这次会试的失败一定让曾国藩怅然若失,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这时他的心态已经很平和,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机会,只要自己继续努力,就会金榜题名。曾国藩经过这两次考试,成熟了很多,也坦然了很多。 发榜后的几天,曾国藩收拾起行李,开始往湖南老家返程。这两年当“北漂”,身上的银两已所剩不多,这让曾国藩一路上捉襟见肘。幸好走到睢宁县时,他遇到了同乡易作梅。易作梅此时是该县的知县,他痛快地借给了曾国藩一百两纹银作为旅差之用,这一下子解决了曾国藩回家的困难。可是曾国藩走到金陵时,在一家书肆看到了一部精刻《二十三史》。曾国藩迈不动脚了,这部书对他来说太具吸引力了,他恨不得立即买下来。可左思右想,迟迟下不了决心,毕竟这部书的价格太贵了,身上所有的银两加起来还不够。但曾国藩又对这部书爱不释手,他思来想去。最后将暂时不穿的衣服都当了,加上易作梅借他的一百两,终于买下了这部《二十三史》。一路上曾国藩省吃俭用,期盼着早点儿回到老家,而他又害怕回到老家,自己花这么多钱买了一部书,是不是会让长辈责骂呢?怀着这样忐忑的心情曾国藩回到了家中。父亲曾麟书的反应大大超出了曾国藩的想象。父亲知道曾国藩花光了所有的钱就是为了买书,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鼓励儿子,银子可以由家里偿还,只要曾国藩潜心研读这些书,这些银子就没白花。
后记
炎炎夏日,翻开史书,寻找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身影。说实话,对于近代史有一种莫名的抗拒,这种抗拒相信大家都懂的。但当真的深入了那段让人唏嘘不已的晚清史,才发现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当然也包括曾国藩、李鸿章两人。与其说是“千年的变局”,不如说是千年内外矛盾的集中爆发,对外失败,对内无奈,身处重重困难的师生让人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放下其他不说,单单两人在官场上的风雨飘摇就能映射出中国官场的光怪陆离。官场,这两个字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其实官场就是一个圈子,有些事情只有圈子里的人知道。而这个圈子并不是单纯的环形,它里面错综复杂,交织着各式各样的单线或者多线的联系。除了“利益”这个一成不变的核心外,官场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依靠私人关系来维系着的。从曾国藩、李鸿章的交往就可以看出,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一路上依靠着这层关系不断地被提拔,说曾国藩是李鸿章的伯乐这种比喻不是很恰当,两人更像官场上的“父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官场上的微妙“感情”成为一种润滑剂、促进剂,使得整个官场逐渐发酵。同乡、同学、同年这些看似偶然的关系,里面都掺杂着个人的感情,所以有了拉帮结派。官场更像一场化装舞会,大家戴着不同的面具,谁是真正的朋友,只有自己心里知道。但维系这些关系的感情遇到利益这个绕不开的中心,那感情就成为了其次。这点从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后期交往中可以看出,等到两人在官场上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再好的感情就只能让路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感情不可谓不厚,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还是难以达到和谐,这就是官场的怪圈——既要拉人又要防人,矛盾的两面性在官场这台戏里表现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所以说官场是一面镜子,把人的善恶照得一清二楚,曾国藩的《挺经》很值得借鉴,共十八条,分别为“内圣”、“砺志”、“家范”、“明强”、“坚忍”、“刚柔”、“英才”、“廉矩”、“勤敬”、“诡道”、“久战”、“廪实”、“峻法”、“外王”、“忠疑”、“荷道”、“藏锋”、“盈虚”。而李鸿章也深得此心法之道,纵横官场多年岿然不倒。而这部《挺经》的核心内容无外乎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在官场混一定要敢于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只有扛得住压力才能有所作为,不敢面对的人也绝对不会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要感谢为我题写书名的父亲。让我不安的是虽为书法家的儿子竟然没有继承他在书法上的造诣,这是多年一直以来的遗憾。而在得知儿子即将出版自己著作的时候,他欣然题写了书名,这只能用四个字表达我的感受:父爱如山。 崇效天 2012年10月
编辑推荐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编辑推荐: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个公务员作者崇效天笔下,有一对仕途中的师生:曾国藩与李鸿章!从曾国藩、李鸿章的交往就可以看出,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一路上依靠着这层关系不断地被提拔,说曾国藩是李鸿章的伯乐这种比喻不是很恰当,两人更像官场上的“父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官场上的微妙“感情”成为一种润滑剂、促进剂,使得整个官场逐渐发酵。同乡、同学、同年这些看似偶然的关系,里面都掺杂着个人的感情,所以有了拉帮结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