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重林,太俊林 页数:255 字数:29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本以茶叶为主线的书,主要讨论了这样一个命题:为何英国以茶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走向衰亡。 1840年鸦片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清朝统治者自身利益而言,是一场茶叶战争。最初的问题是因为茶叶输入英国造成英国白银流失,为了扭转这种贸易逆差,英国才向中国输出鸦片。茶是因,鸦片是果,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出,为了保住银子,中国才有了禁烟运动。 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 在这场战争里,清政府无力还击侵略者,他们拿起的武器只有柔软的茶叶,企图通过茶来制衡英国。英国人贩卖的鸦片摧毁了天朝上国,但中国的茶叶却缔造了一个强大的英国,两种物品在两国的不同命运无疑是最吸引人的部分。 1888年,英国入侵西藏,这次又是因为茶。与1840年不同,这时候,英国人已经在印度开辟了大规模的茶园,自明代以来所构筑的中国茶叶这道无形的长城轰然倒塌。英国人企图用茶叶来分化西藏。自唐之后,饮茶成为西藏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深知茶叶要害的英国人,希望通过对茶的控制,达到占领西藏的目的。 其实,明代嘉靖年间俺答汗为了茶叶而发动的数次战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预演。 茶、瓷、丝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最卓越的三大贡献,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品质。 丝绸是茶的柔软外衣,茶被包裹、被缠绕,之后安详地躺在精致的茶盒中,当茶被取出来品饮的时候,便与甜美的瓷器发生了关系。 柔然、坚硬、可饮制造出一个梦境,只要人置身于茶空间,便可触及华夏三大物质文明带来的高级精神享受。 传统的茶文化研究中,茶已经被塑造成华夏帝国的最高美食形态,但言及茶对世界的贡献,往往局限于茶对文化风俗的影响,少有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层面谈及。另一方面,历史研究者,又觉得茶过于轻盈,不值得大书特书。 然而,晚清却制造了一个可以通过茶来谈历史的状况。被史学界长期忽略的事实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茶叶所扮演的角色。茶叶不仅是晚清行走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全球化贸易最彻底的物质。茶运与国运是密切相关的。在茶叶贸易兴起的时间里,中国也是随之兴起。茶在英国、美国的发展轨迹一样如此。17—19世纪的三个大国,其兴衰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 1820年之前,中国依靠茶叶等贸易物品,GDP一直排在全球第一,是西欧十几个国家GDP的总和的三倍。正是有茶叶这样的硬通货,晚清才得以立足世界,吸引全球的贸易者。也因为如此,才有晚清知识界和政界的“以茶制夷”,茶叶战术表面上看是贸易制裁策略,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迂腐之论,但从文化的角度去考察,又会发现其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叶是攻城掠地的一把利器,它可以迅速捕获那些远在万里之外的人群,让他们一喝就上瘾,不得即病。茶叶也是中国的一道无形长城,它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的衰落,不在其闭关锁国,也不在其不思进取,而在于茶叶文明的衰落。中国经济衰落的同时,正是英国在印度茶叶的帮助下崛起之时。 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认为,任何一种凝聚着文明成果的作物都使种植者受它的奴役。这几乎是文明世界的特征,任何一种文明都需要奢侈的食品和一系列带刺激性的兴奋剂,12、13世纪人们迷上香料和胡椒,16世纪出现烧酒,然后是茶、咖啡…… 就像安德森在《中国食物》和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茶叶的故事》中指出的那样,茶在中国的流行,与其物质文明有着莫大关系。宋、明和前清时期,中国领先世界,茶叶由此开始影响世界文明。19世纪的英国,同样借助茶叶成为“日不落帝国”。戴维·考特莱特在《上瘾五百年》里,更是从茶中看到世界权力的交替,茶叶无疑在世界权力领导者更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稍后因为茶叶崛起的美国同样成为世界霸主。小小茶叶重塑了世界的权力格局。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以茶叶为主线的书,讨论这样一个主要命题:为何英国以茶而富强,而晚清却因茶而走向衰亡。故事时间节点由两部分组成,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前后与1888年的英国入侵西藏前后。让我们去体会茶运与国运的纠葛。
透过一杯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衰败的王朝,收获的也不只是那些廉价的屈辱,而是日常生活中的那杯茶,是怎么样到了手中,又是怎么丢失的。所谓的全球化,在那个时间里,又是如何展开的。
作者简介
周重林,现居昆明,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郎骑竹马来》、《红土揽辔》、《兆龙火凤》等作品,主编和合著《天下普洱》等作品50余种。在全国多家媒体开有专栏,是政府和多家企业的文化顾问和专家组成员。
太俊林,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永年太和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南普洱茶协会副会长,云南茶业商会副会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第四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书籍目录
第一章 1840年的茶叶战争
小引:林则徐与道光皇帝
一、中英对抗
1晚清“以茶制夷”的共识
2茶叶奇效与茶叶富国论
3英吉利与天朝上国
二、“以茶制夷”的观念演变
1乾隆对俄罗斯的贸易制裁
2道光对安集延的贸易制裁
三、茶叶、银子与鸦片
1茶叶凭什么制英国
2白银流失的恐慌
四、中国被一家英国茶叶公司就打败了吗
1立顿王朝,一剑西来
2印度阿萨姆与中国云南,一场话语权的争夺
3印茶崛起,大英帝国梦想实现
第二章 1888年的茶叶战争
小引:黄懋材游历印度与印度茶小记
一、商贸谈判与大臣之死
二、藩篱尽失之忧患
三、边茶与边政
四、唯茶不可
五、权力与地理
六、滇茶、川茶对印茶的阻击战
第三章 全球化:茶运与国运
一、岌岌可危的中国茶
二、我们也要全面喝红茶吗
第四章 美国:茶叶战争与茶叶外交
一、茶叶——国家的敌人
二、没有中国茶,美国不可能完成原始积累
三、第二个茶叶帝国
第五章 茶叶:何以为华夏物质精神的缩影
一、陆羽的一个惊天发现
二、发现者,谜一般的人
三、皎然,布道者
四、李白——茶叶的书写秘密
五、欧阳修:茶品与人品
六、苏轼与泡茶三昧手
七、文震亨:茶无他,长物而已
八、张岱之后,再无茶,再无茶的传说
外篇嘉靖年间的茶叶战争
一、武力就范,十年方开茶市
二、俺答汗为什么要茶
三、明廷为何屡次拒绝与俺答汗互市
四、自明始,中国有了茶叶边界和疆域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1840年的茶叶战争 小引:林则徐与道光皇帝 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则徐 将萎之华,惨于槁木。——龚自珍 1839年1月8日(道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小寒刚过去两天,拂晓时分的北京街头,寒风刺骨。晨雾遮挡了早起者的视野,更多的北京居民还躲在被窝里。这一天将要做什么,许多人没有打算。 林则徐所住的行辕前,此时已是人喧马嘶,打破了清晨的静谧。华丽的轿子和马车停在门前,即将要出行的人们分头张罗着,只待林则徐一声令下,大家就可以登车揽辔,浩浩荡荡南下奔广州而去。 前来送行的人,觉得钦差大人的排场似乎小了点。那么大群人中,有12个是轮流抬轿的脚夫,9个是厨子,没有官兵随行,前面也没有鸣锣开道的人。这也是林则徐好友龚自珍担心的,他建议林则徐不要孤身前往,应该带军南下,这样才能起到震慑的效果,达到惩奸除恶的目的。 天完全亮了后,阳光明媚,这是一个不错的晴朗天,适合远行。由于前来送行的人络绎不绝,行程一再延误,直到午饭后,林则徐一行人才焚香、发传牌,开始南下之旅。 这一年,林则徐55岁。道光皇帝一道圣旨,他成了钦差大臣。 “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平凡的年份很快就要过去了。再过些日子,春节就要到来,大部分百姓关心的是如何过上好年,年关总是会检阅钱袋,在这之前更要奋力一搏。 出京门时,林则徐拉着自己座师、侍郎沈鼎甫的手,两人相视而泣。他对后者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来新夏,林则徐年谱新编。林则徐知道此行危险重重,责任大,压力亦大,而且,几乎没有退后的余地。 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方显贤者之能。明知前面有万丈深渊,也要有勇气走过去,这就需要英雄气概。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从某个角度来说,茶叶似乎天然地塑造出了中国人的特质——清高、孤傲、不依于世。这种特质,符合中国文化中对知识分子及文人雅士的界定和理解,但却也使得知识分子多半沉溺于自己小情小调的小世界里,鲜有参与社会公共议题。中国社会公共空间及市民社会一直未能形成,若是说大了,或许能将原因归咎于茶叶带来的民族心理,而关于中国历史的走向归因,从茶叶中也可读出一二。 通过茶叶来窥视社会,周重林、太俊林不是第一个。关于茶叶的著作,更多的是如林满红的《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一样,仅仅将其作为牵系经济命脉的作物而谈及。当然,茶叶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经济作物,必然是谈及中国历史时绕不过的一个方面。然而这样的论述,还是将视野局限在经济历史一隅,而像英国作家罗伊-莫克塞姆在《茶:嗜好、开拓与帝国》一书中,将茶叶与文明和暴虐、交流和入侵结合起来,更具备了整体观和历史感。《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一书,有如前者,却比前者更为厚重。 从一片茶叶中透视出整个中国在近代的衰败之路,再从茶叶兴衰之中读解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周重林对茶叶的野心早已突破了其对经济史的把控,继而让自己的解读领域从茶叶上延展开来。 传统的文史写作让历史更具可读性,翔实数据试图还原历史真实,厚重史料让历史得以传承延续。这种突破了说教的史学观,为传统“侵略—反侵略”的中国史重新造型,将曾经被人们误读的重大历史事件开辟了别样的解释——可是,谁又能说,周重林的“新说”不是事实呢? 历史的诡谲在于时间之外的多重释义,每一层的释义,却可能是历史亲历者难以向后人解说的现场。中国人习惯于用马克思的革命范式来看待自身,殊不知这一角度可能带来历史谬误,而真正的主角却被人们刻意或无意地藏匿在时间背后,让历史对人类的启迪性变得更为微乎。就如我们说,历史的意义在于对今日的启示,若不可把兴衰之因厘清,便不可真正明白如今的中国。 而更令我感到欣喜的是,《茶叶战争》不像其他历史著作一样仅仅是以史论史,它将视野拓展到了如今社会。为何普洱茶热销,为何作为茶叶大国的中国却无一个世界性茶叶品牌,为何茶叶已成为一个关乎话语权争夺的核心,等等。我相信,周重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是在写作此书期间,它更体现了作者对茶及茶所影响的天朝命运的关注。 任何历史研究,必然要放在今日语境下进行考察,方可显现出其生命力和存在感。从来对茶叶的解读,局限在经济历史领域内,难以与现今社会发生更深层的互动,幸而《茶叶战争》在论述历史的同时,落脚点始终不曾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不仅是历史源流中的浪花一朵,它从百年前到如今,依然在经济社会中起到制约、确认和决定的作用。读史的意义,在此方才得到体现。 ——堇芽(出自《渤海日报》2012年7月23日)
编辑推荐
1.茶运缘何能影响国运?茶叶、白银、鸦片构建了怎样的体系?晚清朝野,不乏林则徐、龚自珍这类有识之士,为何一致认为“以茶制夷”是救国良方? 2.神奇的东方树叶却给东方带来了厄运,印度、尼泊尔沦为殖民地,中国饱受欺凌。而英国攫取暴利,美国实现独立,世界格局,在袅袅茶香中,遽然改变。 3.中国茶叶在植物间谍无孔不入下无奈衰败、英国茶叶在坚船利炮护航下日渐兴起。小小茶叶所承载的,既是文化,也有屈辱。 4.茶叶一片,书香三分。读《茶叶战争》,看中国茶再度崛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