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张耀鑫,刘媛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3-01出版) 作者:张耀鑫,刘媛 页数:288
前言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源远流长的思想史。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因其思想上的传承。历史是由事件书写的,而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件又无一不是由光辉卓著的思想引领的。先秦的百家争鸣、近代新旧思想交锋、革命的呼声都是思想在历史道路上的艰难探索。然而我们熟悉孔子,却并不熟知在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下坚定地尊崇和捍卫孔子的人;我们讴歌革命却一度冷落了举步维艰的改革;我们享受新生的喜悦,却并未深深体味蜕变中的困惑和纠结。幸而历史的真金只是被时间的尘埃短暂地掩埋,它总是会对关注的目光闪现它不灭的光芒。 中国近代历史不仅是屈辱的低头和悲壮的抗争,更是艰难的求索和抉择。旧的、腐朽的体制该如何孕育希望的胚芽?新的惨烈的革命是否应该放慢浩荡的步伐?这是处在新旧交替时代有历史担当的思想家难以回避的重大课题。今天的我们虽然远离了那段历史,却不能简单地用激进或保守来评价诞生在历史夹缝中的思想,而是应该向在夹缝中仍然不失去判断力和定力的思想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缅怀。 林则徐、魏源等最早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觉醒的思想家以及随后倡导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虽然也面临着中西新旧的问题,但他们有着封建士大夫的身份,朝廷的利益就是他们的立场。孙中山、李大钊等接受了西方文明,并从西方寻找中国的希望,他们也面临中西新旧的问题,但他们选择了坚定的革命道路,共和政体是他们的目标。无论成败,他们都有自己清晰的阵营和寄托的土壤。最尴尬的却是康、梁,身无位而忧天下。康有为在封建仕途上的跋涉可谓是艰难曲折,这位早年就才华横溢的神童直到三十六岁才中进士,后被授予一个小小的工部主事。面对这迟来的功名,康有为没有像范进一样欣喜若狂,而是辞不就任。然而从1888年到1898年,这十年间他无时无刻不以国家社稷和苍生为己任,凭一介书生之力先后七次上书皇帝,极言国势之危,变法之亟,虽屡屡受挫而九死未悔。甲午战败割地赔款,特别是胶州湾事件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涌起,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患,这时康有为的忧国之辞终于上达天听,与政治高层酝酿多时的改革思潮碰撞,并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赏识和重用。按理说康有为可以大刀阔斧地实现自己的抱负了,但因为朝廷内部帝后两党的分歧,他陷入了倚圣主而权势空的另一重尴尬境地,新政每每有令不行。在与顽固势力的斗争中,他也因为变法心切以及书生傲气将自己置入困境。为了摆脱被动局面,使维新运动在光绪帝的主导下真正得以全面实施,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策划了一个废掉慈禧的“围园捕后”计划,遗憾的是计划尚未实施就已败露,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使西太后提前发动了政变,圣主被囚、志士喋血、领袖逃亡、新政废止。椎心泣血的变法诉求换来的是缉拿严办的通缉,康有为从维新大舞台上的主角一下子跌落成了四处流亡的政治重犯。面对朝廷这样绝情的追杀,康有为如果选择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势力联手,历史或许会是另外一番局面。但是他没有。康有为依然忠心于朝廷,从其对政治形势的分析来看,他始终认为变法败在西太后那个愚蠢的女人手上;从个人感情上来说,他认为自己参与变法是蒙受了皇上的知遇之恩,应该至死不渝地感戴圣恩;从学术渊源来看,他十分推崇《周礼》,他希望能有像周公一样有位有德的圣主来推行开明的政治主张,而非布衣自下而上的革命。所以,就在革命形势轰轰烈烈发展的时候,他依然在为保皇事业奔走。这样康有为又陷入了和革命派论战纷争的尴尬局面中。变法初期,面对朝廷中强大的反对之声,他走的是激进的改革路线;后期流亡生涯中,重大的政治挫折不仅没有使他走上革命道路,反而成为一股阻碍革命的力量,让自己在后‘人对近代史的评说中一度沦为保守角色。在革命势力横扫神州、中国面临新的政治体制的抉择时,在民主共和的呼声中他异样地倡导君主立宪,甚至逆历史潮流而动,参与了张勋复辟事件,这使他在接受了新思想洗礼的国人眼中彻底沦为了封建遗老。 康有为不仅在政治上多不合时宜,思想上也是如此。封建王朝奉行儒家经典,康有为托古言改制,是封建卫道士眼中蔑视圣人的狂徒;在打倒孔家店的反封建呼声中,他却坚定地捍卫孔子、畅言孔教,成为新青年眼中的封建卫道士。他的选择从来没有踩在历史的节拍上,却是在成功地预见着历史,他的思想被时间逐渐地证明。 康有为对世界局势有着深刻的预见,早在第一次上书时就预言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所以在胶州湾事件爆发,中国即将被瓜分豆剖时,身为帝师的翁同龢追悔当年没有代为呈递康有为的上书,并在皇上面前竭力保荐这位政治新锐。又如康有很早就指出,和中国正面交战过的英国和日本比俄国更可靠,俄国是毗邻中国刚刚通过改革走向富强的大国,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英国虽然势力广大,但是毕竟离中国路远迢迢,而且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积累了一定的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而日本,虽然通过改革已经走上了富强的道路,但毕竟是一个弹丸之地,在与列强的角逐中,它依然需要在亚洲寻找政治同盟,中国和日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他一直反对亲俄政策,但是朝臣中大多数人还是依据最直接的战争经验而不是对局势的透彻分析,而轻信了俄国的政治许诺,直到俄国的背信弃义使中国陷入空前的外交危机、亲俄派触怒龙颜之时才追悔莫及。在对中国道路的选择上,他坚定地主张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他认为没有君主的共和会使中国长期处于群龙无首、争权夺位的混战局面。事实上中国在走向共和的道路上确实经历了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以及后来的军阀混战局面。 对现代人而言,这些预见可以在掌握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推断而出,但对于一个处在历史裂变中的人来说,作出这样史无前例的判断和抉择却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说政治上的大起大落、浮浮沉沉对康有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的传奇经历,那么教育才是他成就的更久远的事业。他自幼深受家学濡染,又跟随大儒朱次琦学习儒家经世致用之学。饱读诗书、旧学功底深厚的他却不满足于以诗书求取功名,而是希望自己能够真正的悟道,所以他还带着很多困惑隐居西樵山白云洞参禅悟道,对释老之说深有心得。结识了翰林院编修张鼎华以后他开始大量接触西学,康有为是一个穷究物理的人,他用自己钻研经典的精神钻研西学。据说1882年他路过上海,一次从江南制造总局购买介绍西学的书三干余册,几乎相当于总局年售书量的四分之一。有着深厚的旧学功底的他很快就能汲取到西方学说中可以为我所用的精髓。广博深厚的知识体系和思想格局已完全可以使他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师者。而1888年他不顾朝廷“布衣不得言政”的禁令,冒死谏言的举动更是赢得了有识之士的钦佩,才子陈千秋和梁启超拜在康有为门下,随后又有很多有才学有胆识的年轻人跟随他做学问、讲政治。康有为的弟子中很多人在日后都参与到了中国维新运动中,并且成为康有为政治道路上的追随者,一起谱写着中国近代史上与变革相关的篇章。 由于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也因康有为对这一历史时期有着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所以他的教育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纵观他一生的活动,每每政治上受挫,就会回归到教学上。这使他的教学活动总是紧密地跟政治联系在一起。但他也有很多超越时代局限的教育思想,对后人有着深刻的启示,如在教学方法上他熔中国古代书院式教育和近代西方新式教育于一炉,重视教育体系的科学性,也非常重视通过心得笔记促使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思想和修为的一部分,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着深刻的启示。晚年淡出政治舞台后康有为创办了天游学院以讲学作为自己最后的事业。 康有为之所以满怀热忱,情愿为国为民奔走一生,源于他对人类未来的热切关注和美好企盼。他的《大同书》对人类未来的理想生活做了全面的具体构建,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人类共同的理想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需要扪心自问,今天我们是要在前人洒满血泪的道路上继续开拓,还是心安理得地挥霍着他们为我们开创的功业。自由、平等、博爱的境界在一百多年以后物质文明逐渐发达的今天有没有真正的实现,离我们是近了一些还是更远? 我们离开那段大变革的历史已经一百多年了,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那个时期的人物经历过的事件、思考过的问题有很多是我们到现在都绕不开的。作为新时期的青年人,对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和曾经在近代史上引领风潮的人物、思想应该再多一些了解。 笔者才疏学浅,抱着学习的态度与广大读者共同探寻近代史上的珍宝。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恳请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康有为总是那么地“不合时宜”。戊戌变法初期,在朝廷强大的反对声中,他走的是激进的改革路线。在革命形势轰轰烈烈发展时,他却依然在为保皇事业奔走。当封建王朝奉行儒家经典时,康有为托古言改制,成为封建卫道士眼中蔑视圣人的狂徒。在打倒孔家店的反封建呼声中他坚定地捍卫孔子,成为新青年眼中的封建卫道士。他的选择从来没有踩在历史的节拍上,但是他却成功地预见着历史,他的思想又总是被历史逐渐证明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第一节 延香老屋香自延——少时的家世熏陶 第二节 礼山草堂学九江——从学大儒朱次琦 第三节 秋风每赋感知己——政治启蒙张延秋 第四节 大违谬俗不裹足——妇女解放的先驱第二章 维新思想的酝酿与传播 第一节 落魄空为梁父吟——上清帝第一书未达天听 第二节 只是江湖志未灰——南归讲学 第三节 万木草堂播火种——开时代先声的教育 第四节 新著两部声名起——《新学伪经考》和第三章 《孔子改制考》第四章 维新思想的实践 第一节 公车上书动京师——维新思想掀起的第一次巨浪 第二节 合群议政学会兴——首创维新团体强学会 第三节 涓涓漓水自生风——桂林讲学创办圣学会 第四节 咸思自愤保国会——保国、保种、保教的努力第五章 维新变法的主角 第一节 舌战群儒西花厅——胶州湾事件后的政治生涯大转折 第二节 面见圣主进忠言——维新伊始的破格召见 第三节 报权争夺内耗多——《时务报》改为官报的隐情 第四节 科教革兴硕果存——京师学堂的建立及废科、译书问题 第五节 新制难酬人事彰——制度局的搁浅及人事上的重大变动第六章 戊戌政变的重犯 第一节 “围园捕后”泄机宜——政变突发 第二节 去留肝胆两昆仑——志士临变的抉择 第三节 十一死里求一生——险象环生的逃亡 第四节 得失寸心未尽知——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第七章 海外流亡 第一节 感戴圣恩拒革命——与革命党的关系 第二节 爱国忠君倡保皇——保救大清皇帝会始末 第三节 出师未捷身先死——失败的自立军起义 第四节 身居佛国衍大同——在印度完成《大同书》第八章 归国后的政治沉浮 第一节 惶惶不忍尊孔心——康有为的文化自卫 第二节 神机默运抚金瓯——倒袁运动 第三节 是非难云孤忠存——参与张勋复辟 第四节 “逢蒙弯弓专射羿”——师徒分道扬镳第八章 最后的日子第一节 “老而不死是为贼”——西安盗经事件惹来的骂名第二节 余晖慷慨镀英才——爱才养士广结名流第三节 天游学院天游人——最后的教育生涯第四节 唯将谈艺擅千秋——康有为的书画成就第五节 为寿谢恩曲终尽——七十大寿后的离奇谢世第九章 康有为的情感世界第一节 忧劳不曾闻叹怨——贤淑大度的正太太张云珠第二节 偶做瀛台仙眷属——相伴相随的二夫人梁随觉第三节 此恨绵绵无绝期——来也惊魂去亦匆匆的三夫人何旃理第四节 天怜幽草晚情浓——晚年的三位妾室附录附录一 康有为大事年表附录二 康有为先生著述要目附录三 上清帝第一书附录四 公车上书附录五 孔教会序言
章节摘录
康有为在辞别九江先生之后不久,就独自来到距家十七公里以外山水幽胜的西樵山,幽居于山间白云洞,决意抛弃芜学杂念,潜心学习佛、道之理,习静养神。 西樵山上有九洞,三十六岩,七十二峰,二十八瀑布,二百零七处泉眼,山岩岐增,瀑泉清透,风景秀美奇特。尤其是春天,杜鹃花热烈酣畅地开放,西樵山上会出现“晓来见花不见山”的壮观景象。白云洞位于山上一处险绝的地方,三面峭壁,相传明代学者何白云曾在这里结庐读书,而且洞中常有白云缭绕,这个颇有仙风道骨气息的名字由此而来。 钟灵毓秀的西樵山很适合文人行吟抒怀。康有为身居其间,时而啸歌为文,踽踽徘徊。时而以芳草为席,枕卧石窟、瀑泉之间,听着潺潺的泉水声,仰望树枝掩映的天空,偶尔也会感到惬意平静。可是更多的时候他处在一种难以言说的彷徨苦闷中,那段时间里他曾长久地失眠,常常静坐不睡,思接浩渺,天上人间,恣意汪洋,极苦极乐都现身试之。开始的时候他好像被各种各样的魔影纠缠,痛苦不堪,但是慢慢的就从那种梦魇般的感觉中摆脱出来,归于平静了。经过此番修炼,康有为自称是“神明超胜,欣然自得”。后来又学五胜道,开始有肉体和灵魂分离之感,时而见“身外有我,又令我入身中,视身如骸,视人如豕”。康有为在他的《我史》中描述的那种飞魔入心、亦幻亦真的感觉我们并不能真正地领悟,但是求索之艰辛可见一斑。 白云洞中的悟道其实并没有让康有为真正摆脱内心的苦闷,所谓释老之说,归根到底是主张出世无为的,而康有为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入世“有为”的。欲要“有为”,必先“有路”,得门径方可行——如果天地之间真有神力的话,那么神仙佛祖对康有为的眷顾就是派了一个给他指路的贵人来,这个人就是张鼎华。 张鼎华(字延秋)也是一位非常了得的人物,十三岁登科成名,曾入职军机处,学问极其渊博,是当时京城享有盛名的文学家,时任翰林院编修。这一年,他与几位朋友来西樵山游玩时巧遇乖张怪癖、狂狷不羁的康有为。言谈中双方似有不合,康有为一个潦倒书生竟然大声呵斥京城高官,张延秋拂袖而去。 然而,传奇之人之所以会成为传奇是因为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总会有不循常理的转折。君子雅量,张鼎华不仅没有因此结怨蓄仇,反而对这个西樵山的狂书生称赞有加,告诉别人说:“西樵山不过是一座土山罢了,可是我在山中却遇见了一位不同寻常的人。”张编修此语一出,众人纷纷传告,从那以后广东一带很多人都知道了康有为这个名字,为他的狂放不羁所震惊。康有为听说后也感戴张大人宽宏大量,特意给他写了一封书信。这封文采斐然的书信深受张鼎华赏识,于是惜才爱才的张编修就和这位南海小狂生成了忘年交。 张鼎华为苦闷中的康有为带来了新的气息,使他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有了新希望的康有为走出了西樵山,他经常往返于家乡和省城之间,查看社会,砥砺志向,拜访名人。 与张鼎华第一次正式会面,两人便相见恨晚,彻夜长谈。在和张鼎华的交谈中,康有为了解到了京城的政治风气和一些先进人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且有机会读到一些新近的书籍。他盛赞张鼎华聪明绝世、强记过人、神峰朗照、谈词如云。人生要点才会亮,关于张鼎华对自己的影响康有为有这样的记载:吾自师九江先生而得闻圣贤大道之绪,自友延秋先生而得博闻中原文献之传。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张鼎华为康有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使他接触到了近代维新思想。林则徐提出的“开眼看世界”的主张,龚自珍抨击封建束缚倡导变革的声音,魏源穷极必变的人类进化学说,薛福成《筹洋通议》中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呼声,马建忠聚同人心的建议,以及冯桂芬的《显志堂稿》、郑观应的《救时揭要》等所显示出的变革萌芽都对康有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使他看到了世俗和仕途之外追求真理的曙光。这些思想在他后来的主张中都有体现,可以说是康有为后来西学主张的根基和触点。 P10-11
后记
动笔之前就知道写康有为的著作不少,之所以决定写康有为的传记,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南海先生实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座富矿,然而在很长时间里近代史上的那段改革并没有被人们充分地解读,身为一代改革家的康有为,他的生平和思想也就并不广为人们所知。对康有为的思想和生平感兴趣的多是研究型的学者,他们对康有为的研究很有价值,但是多比较专业,学术性强,非专业人士读来恐怕有些吃力。而笔者希望能以一种学习了解的态度,根据传主平生所行、所著,剖析其背后的性格、心态、思想等,并以通俗的文字尽可能带读者一同走进传主的内心,抛砖引玉使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对康有为这个人物和他了不起的思想有一些了解。 诚如柯林伍德所说,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思想史,是顺承的,纵然其间有反复,也不曾断绝。历史事件的罗列是为纪事,后人真正要继承的是背后的思想。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概如此。本书从思想史的视角,根据传主平生所行、所著,剖析其背后的性格、心态、思想等,读来如同走进传主内心,有读小说之感,较之纯粹的研究论文要好懂一些。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走向共和……近代历史之所以令人着迷,是因为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民族危亡的时代,每一位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仁人志士都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殚精竭虑,都渴望在黑夜中摸索出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他们心中燃烧的热情、深沉的民族情怀力透纸背,跨越了时间长河,至今都能将我们深深打动。而康有为作为这段历史的主角之一,自然是不能用一个词、一句话简单概括的。他自有他坚守的立场,也有解不开的矛盾与困惑,这个人物也因此而更加丰满、立体、独具魅力。 二是自己这些年离乡背井,在外漂泊,心高且阔,经历过挫折、失败,依然坚持着走到今天。曾被人评价说有理想主义色彩,现在这个时代这样生活的人恐怕不多了。的确,现实终究比理想难多了。一直觉得自己偏离了“正轨”,有些人生必经之事就这样耽搁了。然而人生道路又何来的“正轨”与“旁门”呢?各人心性罢了。无奈既然有此想法,就回归“正轨”吧。在此之前,再做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指借康有为研究近代史),算是对过往人生道路的一次小结,曰后不留遗憾。 我很清楚,当前出版业竞争激烈,然而做好书,为读者、为社会、为后世负责是出版社不可推卸的责任与良心。在此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各位编辑用心审阅,由于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本书避免了很多文字上的错误,我对此心怀敬意。只是我水平有限,内容上难免有错漏,且为一家之言,诚恳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纪新中国史者,吾知其开卷第一页,必称述先生之精神事业,以为社会原动力之所自始。 ——粱启超《南海康先生传》 先君以所生之世,岌岌危亡,其所切念者,乃如何救亡,如何图存,如何拯救生民,如何获致真正民主,而非民主其名,独裁其实之政体也。倘先君能寿享期颐亲见今日之真正民主时代,步向大同世界,其宿愿堪偿矣。 ——康同璧《回忆康南海史实》 只要讲到戊戌政变,康师即痛哭流涕,不能自制。这次维新,当然它不可能为中国人民找到一条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但是在同洋务派、顽固派斗争中起到了进步作用,康先生对祖国的爱和学术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刘海粟《忆康有为先生》
编辑推荐
《康有为大传》由张耀鑫、刘媛所著,本书对近代中国改革思想家康有为作多侧面全景式研究。以“一个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为坐标,以民主主义先行者为路向,展示传主的心路历程,剖析他的思想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是其民族根本,世界优秀文化是其长青枝叶,而改造中国社会重建文化价值系统是其思想硕果。其富有创意的新学伪经、托古改制、公羊三世、虚君共和、物质救国、大同学说等思想构架,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掀起激荡的维新思潮,而且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向现代推向世界。康有为的思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