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薄国君,霍迁 页数:319 字数:42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今天早上,刘玉教授与两位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再次要求我作序。只得从命。 如今,Dian团队不仅闻名于华中科技大学,恐怕已经闻名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了。然而她的故事也只是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中的一“点”故事。 初识Dian团队,是参加他们的五周年团庆。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身上就一下子感到团队的活力。其后,我一直关注并支持他们的活动。 Dian团队的实践表明,要“干中学”!团队中的所有学生都是“干”出来的,而且是真刀真枪地干。Dian团队的实践也表明,大学生也能成为科研创新活动的主角。也许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在让大学生“打工”呢?如果从“打工”中获益最大的就是大学生舀己,我们又质疑什么?看一看从Dian团队毕业的学生成长的情况,听一听他们自己的感受,人们就不会存疑了。Dian团队的实践还表明,并非只有成绩优秀的学生方能参加创新活动,普通大学生的潜能远未真正发挥出来。如果教育能够真正面向每一个个体的学生,真正挖掘他们的潜能,那么成才的比例也会大大增加。 Dian团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团队中一直流传着一个“树枝教育”的故事(见书中,此处不赘言),那说明他们把德育寓于团队的平常活动之中。团队的学生走上社会后,还始终关注团队的发展。今天早上与刘玉教授一起来的两学生之一刘金柱,在百度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现在决定辞去那里的工作,回来辅佐刘教授,只需按研究生的待遇。相对在百度的待遇而言,在这里简直是义务工作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没有文化的团队断不能如此! 刘玉教授是Dian团队中的灵魂人物。她对Dian团队的事情有一种近乎“宗教般的狂热”,经常干到凌晨一两点。她的执著、激情、活力非常人可比。在我初识Dian团队之前,也听过别人对她的议论。对她并非没有争议,如说她爱表现自己等等,但即便有意见的人也承认学生都喜欢她。学生喜欢,仅此一条足矣!要知道,当下想干一点特别的事情多不容易。不“表现”一下,怎么得到更多的支持(包括精神上的支持)?另外,她在学生中表现出的活力、号召力,如果用有色眼镜看,都是表现欲、张扬的体现。刘教授和Dian团队是阳光的,我们何不阳光地看他们? 并非言,Dian团队的每一个做渚我都欣赏,也并非言刘玉教授的每一个想法我都赞成,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志于点亮大学生之未来的实践,有志于点亮中国教育之未来的所有实践(包括其他人士和团队的实践),都应该得到教育部门乃至社会的支持。 现在,Dian团队乃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的众多团队之一。上午刘教授和两位学生来我办公室时,其间刘教授谈到,干了这么长时间,不知道启明学院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觉得有点迷失。我说,我讲了几年算是白说了。我心目中,启明学院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做了改革,回首看看,可不能是失去灵魂的改革! 在当今中国大学里,让学生自由发展并非易事。就.中国高等教育,我曾经谈到过“三个面向”的观点,即高等教育要更好地面向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知道Dian团队是否正在实践着面向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其实,我们多么需要面向未来!只有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关于未来的梦,才能做更多“点亮未来”的事情! 真的要面向未来、“点亮未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中国教育还需要做什么? 二O一二年三月十七日初稿,十八日完稿于喻园 (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内容概要
薄国君、霍仟编著的《点亮未来》2002年刘玉成立了Dian团队。至2012
年,Dian团队已走过十载春秋。本书旨在描绘Dian团队的十年发展历程,尽可能还原记录一个真实的Dian团队。
《点亮未来》上篇根据Dian团队年鉴、简报等历史记录以及刘玉老师的回忆,详细梳理了Dian团队十年的发展历程,通过总结不同阶段Dian团队遇到的33种困难以及Dian团队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一步步由“缺”变“全
”,详细描绘了Dian团队的十年历史。
下篇内容是通过征文方式,由Dian团队的出站老队员或顾问执笔,回忆在团队中度过的岁月,记录下那些难忘的人和事。
附录则收录了与Dian团队有关的部分媒体报道和学术文章。
书籍目录
上篇 点滴积累 风雨十年路
初创期
学生缺机会 成立Dian团队
锻炼缺课题 艰难挖到第一桶金
难关缺指点 腊月二十五的政坚战
能力缺信任 先讲感情后靠实力
生存缺空间 五一基地的故事
研发缺设备 自力更生 东借西挪
团队缺经费 艰难岁月里的欢声笑语
队员缺自信 刘老师的下午茶
发展缺基地 三足鼎立定江山
发展期
刘玉缺精力 1个老师,100个学生
领导缺层次 核心层应运而生
新人缺基础 从预备队到正规军
成长缺小结 我们应该留下点什么
指导缺教师 导师顾问齐上阵
参与缺时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看你挤不挤
坚持缺意志 不抛弃不放弃
热情缺持久 普度有缘人
环境缺吸引 感情留住人
理论缺方向 我们为什么要搞理论
项目缺质量 项目组长的成长历程
管理缺规范 管理经验文件化
队员缺作风 史上最“痛”的例会风被
政策缺倾斜 千里马也得会嘶鸣
体制缺突破 种子班的诞生
稳定期
团队缺领军 刘玉之后谁来扛起大旗
干部缺激励 给学生更自由的空间
工作缺输出 雁过留声,人过留痕
队员缺道德 诚信危机带来的思考
追求缺想法 给梦想一个舞台
成果缺辐射 不怕高调,不应低调
眼界缺宽广 智慧启迪人生
出站缺联系 我们的人儿遍天下
联系缺持久 温情?友情?激情
下篇 点石成金 难忘团队人
顾02号陈琦 和Dian团队的十年缘分
顾03号江涛 我与Dian团队
顾08号梁茜 我看Dian团对
002号王长强 永远的大师E
005号熊祖彪 学生CTO
026号颜庆华 --Diant情深 一网无悔l
028号阮航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029号陈竟 编号?印迹
030号汪典 老队员们的创业回忆
036号张喜清 与Dian意外的邂逅
049号刘明 成长在Dian ’
071号王道新 我有幸被Dian团队熏陶过
085号杨威《入Dian表》与《出Dian表》
094号杨鑫 有关光阴,有关梦想
099号牟新刚 我与团队的故事
101号姚磊 长大之后我就成了你
105号肖振宇 从喻家山到清华园
109号冯亮 性格之变,性格质变
121号黄勇 五一基地的老兵
150号徐飞 付出即快乐
156号张文君 我和团队的故事
161号李长林 一声孩子,一份牵挂
170号王飞 铁打的团队,流水的兵
173号常济菘 我的团队我的团
174号宁小玲 怀念我的青葱岁月
177号李星龙 我与Dian
179号朱传聪 记团队二三事
182号甘俊 我和团队的故事
188号雷诚 致礼大学四年
195号赵文路 恋在团队
200号邹丹 Dian时光,品读一生
203号刘金柱 面朝团队,等待花开
206号唐文涛 从“种子杯”到Dian团队
210号柯尊尧 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212号韩斌 记团队二三事
221号皮立才 良师益友,点亮未来
231号王建辉 辛苦不痛苦
262号肖后飞 我的Dian印象
264号蔡江璞 团队二三事采撷
276号孟宪明 我最怀念团队什么
284号田嵩 海外组的那段光辉岁月
293号赵捷 彼岸最相思
307号刘亘 知识和动力的源泉
308号何明斐 医学梦圆
325号徐永健 Dian滴缘分
331号王征添 我在团队的日子
337号李耀栋 团队生活回忆录
347号霍仟 记者?Dian团队?缘分
355号徐焰 恋在团队
361号周叶飞 我眼中的Dian老师
405号陈哲怀 追忆?求索
附录
人民日报 未来工程师点亮江城
经济日报 刘玉老师和她的“点团队”
科技日报 Dian团队激发创新潜能
中国教育报 创新潜能在实践中尽情释放
中国大学教学 “导生制”:规模效益的项自制本科研究性学习模式
后记
章节摘录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高校教师——华中科技大学刘玉教授。 1982年春,25岁的刘玉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无线电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继续攻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研究生,1984年年底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光电系工作。27岁的研究生,以今天的标准看来是大龄青年,蹉跎了些许岁月才拿到研究生文凭,可这在当时已经是很稀罕的人才了。 1974年,17岁的刘玉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到湖北省钟祥县双河区乐乡关插队。刘玉的父母亲都是华中工学院的教师,自小接受的文化熏陶使得她在下乡知青中非常突出,能唱能跳能说能写,是当时知青宣传队的核心骨干。最夸张的一次演出是,12个节目中她参演的就有9个,为了给她换服装留出时间,节目单怎么调整都困难。火辣直爽的性格,能干能扛的素质,年轻时代的刘玉就已经是一团火,向周围散发着热量,带动着她身边的人。 从农村插队回来,刘玉被招工到武汉地质学院(即现在的中国地质大学),恰巧就在华工(当时华中工学院的简称)附近。生活的轨迹本来安分地运转在一个普通工人的轨道上,但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这燃起了刘玉心底久藏的火苗——生在教师家,长在华工园,心中又怎会没有那份对象牙塔的憧憬呢?实际上,为了追求知识,刘玉早在上班之初就参加了单位办的英语夜校,还到华工夜校旁听高等数学和电路理论,每周抽出三个晚上学习,这股学习劲儿雷打不动,即使是一个人走偏僻的夜路回去也毫不害怕。在备战高考期间,她更是每晚复习到凌晨,从那时起便有了熬夜的记录。“知识改变命运”,刘玉就是靠着她这股与生俱来的信念和认准目标百折不挠的精神,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未来才能有“刘老师”这个广为流传的称谓。 这是刘老师的第一个转折点。 【刘玉是个好老师】 1984年年底,刘玉研究生毕业,因电信系名额有限,她转到光电系任教。1988年,她被“任命”为班主任,这一当就是4年。在这4年中,刘玉遇到的第一个考验就是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大一时班上有学生患了白喉(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大二有学生染上伤寒,大三有学生两度胸膜炎发作,大四有转班过 来的学生因失恋而精神出现问题,刘玉为此没少操心。但当时她没有别的想法,只想着学生远离父母来到我们学校,作为老师,我是一名监护人,必须尽全 力照顾他们。那名染上伤寒的学生高烧40℃,烧退了以后浑身湿透,换下来的一大堆衣服谁来洗?伤寒是水传染,谁洗谁就容易染上。刘玉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当她想把这一大堆衣服拿回家洗的时候,丈夫担心两岁多的女儿被传染,坚决不同意。有人说,当时刘玉完全可以用班主任的身份去命令班上学生干部把这衣服洗了。但她认为这是有风险的事情,如果其他学生因为沾水而受到传染,那该如何向他们的家长交代?“有风险的事情自己不做而让学生去做,这不是一个善良人应该做的事。”结果,刘玉就背着丈夫悄悄在医院把这些衣物洗了。凑巧,这名学生的老乡来医院探望时发现了这件事,觉得这位班主任所做的事情很感人,回乡后就把此事告诉了同学的父亲。于是,那位父亲写了一封感谢信寄到学校。当时的光电系总支书记也被刘玉的事迹感动了,用张大红纸把这封信抄下来贴了出去,希望全系的老师要像刘玉这样对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 学生上大二时,刘玉在全班英语四级考前辅导上费了很大的心思。她请了两位高年级的英语尖子来给全班“开小灶”辅导。当时还没有复印机,只有油印机,刘玉就借来英文打字机自己动手打蜡纸和油印那些考卷,每份都有七八页。从考前一个月开始,她还每天清晨去宿舍叫学生们起床晨读练英语。有的学生很不理解,认为考英语四级是每人自己的事情,你犯不着管。但刘玉说:“作为班主任,就要在班上营造紧张的学习气氛!”为减缓大家考前压力,刘玉悄悄给楚天经济广播电台热门节目“吉祥鸟”的主持人连写了两封信,说平时对学生太严了,希望能在四级考试前一天中午的“吉祥鸟”节目中为学生们送一首歌鼓励他们。没想到刘玉的要求真被电台采纳了。在考前一天中午,全班同学都从电台里听到了刘玉给他们送的歌。考完四级后,学生们特别感动,特别是年级学习部长,他一下子转变了对刘玉的印象。 1990年,年轻的刘玉便被光电系领导力荐,荣获了华中理工大学的“三育人”奖。20年后,刘玉外出作报告时曾多次提到此事,感慨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善良的时代,好人总还是会有好报的。人在做,天在看,真诚的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会不知不觉改变自己的命运,恰似那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刘玉结束了4年班主任工作后,工作重心开始转移,此时她被推选为教研室分管教学的剐主任,那就意味着要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也开始引入工作量。考核制度,高校教师也要计算工分。因刘玉是跨专业转到光电系,除了年龄小之外,专业不对口且没人脉资源,很难拿到科研课题,全靠教学工作量。当时光电系每届只有两三个小班,只教一门几十学时的“微机原理”,工作量.很难达标。系领导有心照顾,说刘玉教学质量不错,加了点质量分,可再怎么加还是悬在及格线上。这让自尊心极强的刘玉颇受刺激:总受人照顾也不是办法呀,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又热爱这个职业,那就不能总靠救济,要靠自己的能力站稳脚跟。那该怎么做呢? 一个直接的方法就是“伸手向外要资源”,也就是多开新课。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光电系那时开了门新课“软件技术基础”。这门课涵盖了计算机概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软件工程这几门课的内容,属于“五合一”的高级科普课。但光电系只分配30学时作为选修课,难度很大,当时很难找到合适的老师。其他院系大都采用几名教师轮流上课,每人讲一章。这些内容刘玉几乎都没学过,但她还是坚定地接了下来。她心想,如果不迎难而上抓住这个机遇,可能明天下岗的就是我。为了上好课,就要多听课。刘玉当时遍查全校课表,抄下知名老师的上课教室不停“赶场”“高速充电”。她甚至还到计算机系大一的C语言课堂去旁听年轻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这门课晚上六点多开始,当时刘玉家里有孩子,又要做饭,等匆匆赶到教室时,教室已经满员了,这让已为人师的刘玉走进去坐在大一新生旁边很不好意思,感叹“甘当群众的学生”其实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呢。就这样刘玉坚持听了很多门课,有时一天连讲带听10节课,先给自己系学生讲完头两节课,手上粉笔灰都来不及洗,她就匆匆骑上自行车往其他教学楼赶,再听外系的4门课。虽然这个时期很艰难,但她感觉这是一段快速成长的过程。后来,很多新课刘玉都敢接,总共开过10门课。通过听课观摩,刘玉也学到了很多教学法,这对她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帮助。2000年,刘玉讲授“微机原理”荣获全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莫大的骄傲和鼓励。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凡事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这一信念也将贯穿于我们故事的始终。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