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华中科技 作者:雅瑟//博志 页数:317
Tag标签:无
前言
历史悠久的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涌现了成千上万的风云人物,他们或为超凡脱俗、开启一代思想之风的先贤圣哲,或为拥有雄才大略、创立江山开疆建国的一代帝王,或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治世能臣,或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军事将领,或为文思敏捷、下笔如有神的旷世文豪,或为泼墨丹青、挥毫作画、畅游音乐王国的艺术大师,或为悬壶行医济世救人、精研天文地理算术的科学巨匠,他们以其深刻的智慧、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才能、勤勉的精神、宽阔的胸襟等遥遥领先于芸芸众生,走在时代的前列,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的传奇人生、匡世思想、丰功伟绩,与他们的名字一起永远地镌刻于史册中,引起后人长久的追思和景仰。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烽火岁月,朱东润老先生奋笔疾书,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颠沛流离中写出了皇皇巨著《张居正大传》。这本书不仅激起了当时人们的救国热情,而且随着历史的沉淀,已经成为传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读本。后来,又有熊召政近几年推出的长篇小说《张居正》,该书不仅获得茅盾文学奖,而且被改编成电视剧。 近年来,电视、网络以及传统的纸质媒体又有众多关于张居正的作品相继问世,掀起了一股“张居正热”。张居正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什么人们对他有那么大的兴趣?从一介平民子弟到一代救世宰相,张居正没有王安石的出众文采,也没有王莽的外戚地位,但他却比前两位更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改革中,第一次获得成功。梁启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位臣子,那就是张居正。这足以说明张居正在整个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影响。 他推行的一条鞭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税赋折成银钱征收,并将众税合一,取消了人头税,完全按地亩征税。这极大地解放了被土地束缚的农民,扩大了人们的自由,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他主持边防,巩固了北京的防卫,开通了与蒙古旧部封贡互市的和平边疆局势。既不用和亲,也不用称臣,而是用平等的姿态,以互市贸易的方式解决边疆争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践了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他强调务实,反对空谈,四处封闭书院。这使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书院文化受到巨大的摧残,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带来巨大的阻力,这是他最大的污点,也是他最大的无奈。同样的问题在今天都还没有解决,我们又岂能苛求古人?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张居正却并没有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致使大明王朝在人类历史进入最关键的工业革命时代时衰落,被清朝取而代之并延续了封建统治,让中国历史的车轮放缓了将近200年。对于新的经济条件下的近代思想和制度,张居正无疑是一个十足的屠夫。 但是,面对旧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人治社会及其体制,张居正又是一个悲情的替罪羊,是和众多有才干的人一样的牺牲品。这正是在历史上人们对他褒贬不一的原因。在平稳的时候人们丑化他,在危机的时候人们又去崇拜他。 面对遥不可及的权力,张居正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内阁首辅地位,并逐步操纵朝政大权,进行自己的改革的?官场上的张居正又是怎样明哲保身、左右逢源,一步步获得权臣的信任,并不断获得提拔的?他有哪些官场处世技巧?他是如何隐忍不发的?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他的为人处世技巧在现代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事例?本书将为您娓娓道来,一一解答。 本书一改普通传记类作品的同质化风格,抛弃了对资料的陈列堆积的古板模式。也没有做过多的“戏化”,以细腻的文笔和现代人的视角,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增强了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您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七章,以叙述为主,详尽生动地进述了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主要事迹;下篇共二十二章,在主人公的具体事例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着重分析和描述了一些经典的为人处世技巧,引入了现代生活、工作中的实际事例,与主人公的事迹形成了对照和呼应。这不仅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主人公,而且还可以在感叹历史、品味历史人物之后获得比较实用的启示。 相信本书会给您带来一次愉快而又收获颇丰的阅读体验,不仅让您对张居正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学到一些极为实用的为人处世技巧。您会发现它更有趣、更实用……
内容概要
雅瑟、博志编著的《张居正评传——从神童少年到救世宰相》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共八章,每章又有不同的小节,以叙述为主,详尽生动的记叙了张居正的成长经历和主要事迹;张居正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内阁首辅地位,并逐步操纵朝政大权,进行自己的改革的?官场上的张居正又是怎样做到明哲保身、左右逢源一步步获得权臣的信任,并不断的获得提拔的?他有哪些官场处事技巧?他是如何隐忍不发的?下篇共二十二章,每章一节,根据张居正的具体事例,进行了延伸,着重分析和描述了一些经典的为人处世技巧,引入了现代生活、工作中的实际事例,与主人公的事迹形成了对照和呼应。这不仅有助于读者更深刻的了解主人公,而且还可以在感叹历史、品味历史人物之后获得比较实用的启示。
相信《张居正评传——从神童少年到救世宰相》会给您带来一次愉快而又收获颇丰的阅读体验,不仅让您对张居正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学到一些极为实用的为人处世技巧。您会发现它更有趣、更实用……
书籍目录
上篇 救世宰相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章 荆州的神童少年
第二章 初涉官场隐忍不发
第三章 在对外防御中初显身手
第四章 风云变幻中走上首辅之位
第五章 内外铁三角推行新政
第六章 便民为本,铁腕治国
第七章 人亡政息的人治悲剧
下篇 第一首辅处世技巧
第八章 位闲人不闲,为成功时刻做准备
第九章 藏智存身,必要时远离是非
第十章 别让激情睡着,找机会露一小手
第十一章 夹缝中生存,太极手是 第一妙招
第十二章 善于借力,让盟友除掉眼前的障碍
第十三章 不同时做不同事儿,价值才是升迁的砝码
第十四章 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
第十五章 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十六章 适可而止,别把失势的对手逼到死角
第十七章 内外相通才能稳把朝纲
第十八章 一个篱笆三个桩,自己的团队很重要
第十九章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第二十章 改革创新,新酒还须老瓶装
第二十一章 千条万条,实用才是 第一条
第二十二章 见成效时,要探探上司的口风
第二十三章 尊敬有加,学会和小上司相处
第二十四章 做一个细心的明智者
第二十五章 成大事需要一颗坚强的心
第二十六章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二十七章 隐忍不发,韬光养晦
第二十八章 伟大的管理是管理自己
第二十九章 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拘泥
章节摘录
第四章风云变幻中走上首辅之位徐、高互斗,静观其变张居正在进入内阁后,在徐阶的提拔下,可谓顺风顺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也就是嘉靖朝的最后一年,张居正虽然是“国立大学”的“副校长”,但论官阶不过是五品翰林院侍读学士。到第二年,也就是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里,徐阶就越级把他提为三品礼部右侍郎。又过了不到一个月,到二月初,在徐阶的力主之下,张居正居然以才干了不到一个月的礼部右侍郎的身份突然就进入内阁,成为副宰相了。这不只是连升三级了,这在整个明代都是很少见的。徐阶也说,这是引用了“特进”之例,也就是特别情况特别对待。在徐阶的关照下,42岁的张居正一下子成了内阁中最年轻的副宰相。 除了拉拢自己的学生,徐阶同时还看中一个人,那就是高拱。可是,徐阶在拉拢高拱的时候,一定没有想过自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严格来说,高拱并不算徐阶这边的人。但作为嘉靖末年的执政大臣,徐阶已经明显看出隆庆不久即将接嘉靖的班。所以,他早在几年前就把张居正也安排进了裕王府做隆庆的侍读讲师。在隆庆的各位老师里,高拱无疑是第一块牌子,因为在隆庆最无助的日子,高拱就像父亲一样给了他最大的鼓励和安慰。徐阶很清楚隆庆对高拱的感情,他就想早早地就把高拱拉拢过来,增加自己在内阁中的政治力量。 徐阶本想笼络人心,可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失算了。高拱进入内阁后,反而是内阁中最难以。控制的阁臣,他经常跟徐阶作对,有时候甚至发生直接的冲突。 其实,按道理来说,高拱应该感谢徐阶,但高拱却打心眼里感谢不起来。在高拱看来,凭借自己的资历与水平,就算徐阶不提议,他也会入阁的,徐阶不过是做了个顺水人情。而且徐阶虽然重用自己,但更为重用张居正。 而后踏上内阁红地毯的张居正,面对着这场政治斗争,却真的有点为难了。虽说身在官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在这个残酷复杂的时代里,我们仍可以看到真、善、美的影子。 张居正是个“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的人,照理说这种人并不喜欢和别人套近乎、打交道。可事实上,张居正很擅长交朋友,他的交友之道是非常含蓄的。如果我们不细细揣摩,还真不容易看出来。但是,我们仔细一想,不难发现从嘉靖末年到隆庆朝结束,这其中几场著名的政治斗争,各方的主角,像严嵩、徐阶和高拱,不论人好人坏,不论身处哪一个政治阵营,张居正和他们之间多少都谈得上是有朋友情谊的。 徐阶自然不用说,他是张居正的恩师,更是张居正在仕途上的引路人,他们之间亦师亦友。两个人是铁板一块,没有什么可以动摇。 而张居正和高拱的关系却很复杂,虽然张居正和高拱是对手,在后来两个人更是明争暗斗。但我们仍不能忽视他们彼此之间很深厚但又让人迷惑的交情。 其实,我们可以从一个小故事看待张居正和高拱之间的友情。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国子监祭酒高拱突然想到郊外去秋游,抒发一下积压在心中的闷气。高拱虽然年龄大了,但依然豪情万丈,尤其是他向来自视甚高,一直怀揣着自己要“重头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他心里头也消停不下来,让他一个人去欣赏山中美景,他宁肯在家里和当时的裕王朱载重聊天。可是,既然来了兴致,就琢磨着找个人陪自己去郊外秋游,可是该找谁呢?当时,高拱找的不是别人,正是张居正。要说你请客吃饭,非找个朋友陪,这个人说不定也只是个狐朋狗友;但要说你要春游、秋游,非找个朋友陪,这个人跟你的关系肯定不一般,在高拱心里无疑是把张居正当成了好朋友。 两个人一路登上香山,来到最高处的香炉峰,只见层林尽染,漫山霜红。高拱和张居正都可以算是明代政坛上两位有胆识的英雄,看到如此江山,感慨就来了。 高拱指着远山近林,对张居正说:“太岳,你看如此大好江山,却国势衰颓,江河日下,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啊!”张居正不像高拱那么多愁善感,只凝重地点了点头。高拱看张居正没说话,转过头对着张居正说:“太岳,我看你和我一样,胸中自有沟壑,定非久居人下之人。你说,我们能为这国家做点什么呢?”张居正年龄比高拱小,反而显得老成持重一些。他沉吟了一下,想起了诸葛亮的一句话,面对群山,手捻长髯,坚定地说:“若他日身肩国事,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拱听了击掌川好,说:“好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武侯虽然当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终究也不负此生,应该无憾了。”哪知道张居正所了这话摇了摇头,语气很坚定地说了句:“鞠躬尽瘁,但为国事,死而后已,功业自成。”高拱听了这话,哈哈大笑,说:“太岳,不愧名居正,字叔大,这气吞山河、睥睨古今之势,非我高拱,何人能堪?”这话说得就更傲了,高拱的意思也就是能超越诸葛亮。在鞠躬尽瘁之外,还能成就丰功伟绩的,在当今之世,也就我高拱和你张居正了。 于是,两人击掌为誓,他日登阁入相,定当戮力同心,振兴大明王朝。 所以,《明史》上说他俩是“相期以相业”,也就是以宰相的事业互相勉励。 即使在经历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后,张居正与高拱之间那份志同道合的友情仍没有消失。在高拱去世后,张居正非常难过,他由衷地感叹道:“三十年生死之交,一旦遂成永隔,刺心裂肝,痛何可言。”虽然高拱与张居正后来在政坛上没能共同成就一个中兴的大明王朝,但两个人并没像曹操和刘备一样虚情假意、貌合神离,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个人的关系还是像他们在香山上盟誓的那样齐心协力共进退的。 张居正跟高拱之间,可以说是意气相投、志趣相投。可是,就在香山秋游之后不久,两个人之间就因政治斗争而产生了一道巨大的裂缝。 斗争的双方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徐阶和高拱。两个人水火不容,而张居正恰恰被夹在其中。这对刚刚人阁不久的他而言,不得不说又是一个挑战。在一边是恩师,一边是朋友的情况下,张居正选择了沉默,也许那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两个人矛盾的激化,来自于徐阶的一个决定。在扳倒严嵩之后,隆庆帝一登基,徐阶立即借隆庆的名义草诏告谕天下,为那些在严嵩手下以及在嘉靖朝蒙冤受屈的官员平反昭雪。那是一件极其得人心、顺民意的事,参与这项工作,不仅是一种荣誉,也暗示了他在中央权力’层的核心地位。当时,徐阶只让张居正参与了这项工作,而且是让他参与领导工作。 当然,我们说作为张居正的朋友,高拱并不妒忌张居正,毕竟他自己也入阁了,而且凭他跟张居正的关系,他当然愿意张居正进入内阁跟自己“抱团取暖”。可是,他这个人心眼儿太小,又沉不住气。在徐阶偏袒张居正的情况下,过于情绪化的高拱对徐阶的意见越来越大。 就在平反昭雪工作开展的时候,还有一件小事,让高拱认定了徐阶就是自己的对头。 有一个叫胡应嘉的言官,他闲着没事儿,弹劾了高拱一下。在明代这种言官可以“风闻言事”,就是没根据、没调查研究也可随便议论朝政、弹劾大臣。胡应嘉作为六科给事中的官员,可以专门就官员的作风、生活问题发表议论。高拱那时候因为没有儿子而心急如焚,于是就把他的家安得靠近皇宫,以方便回家。在世宗病重的时候,高拱常常偷偷地溜回家,这件事被胡应嘉知道了,就郑重地上了一本弹劾高拱,说他不配当内阁大臣。这一下高拱鼻子都气歪了,但他确实在值班时间溜回去了,他也不好说什么。隆庆当然不会因为这种事处罚他的老师,也就没什么下文。 本来事情都过去了,可小心眼的高拱却觉得很憋屈,本来也没想什么,巧就巧在这个胡应嘉和徐阶是同乡。于是,高拱就一味地认为是徐阶指使他来弹劾自己的。 没过多久,这个胡应嘉刚好也犯了错误,但因为也不是什么大错误,徐阶就主张从轻处罚。对于有仇必报的高拱而言,怎么会轻易放过这么好的报复机会,他主张从重处罚。结果,徐阶作为首辅就很为难。其实,他跟胡应嘉倒还真没有什么关系。但考虑到作为言官的给事中有很大的势力,他权衡了一下,还是较轻地处罚了。 这一决定,彻底惹毛了高拱,他马上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徐阶,指使一个叫齐康的言官以徐阶子弟和家人在乡里横行不法的事去弹劾徐阶。可是,没想到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齐康被其他言官们痛骂不算,言官们又把矛头一齐指向高拱,说他挟私怨报复胡应嘉,又莫须有地指使齐康攻击徐阶。给事中欧阳一敬奏劾尤力,将高拱比作蔡京。高拱非常生气,请徐阶拟旨责杖奏劾者。徐阶当然不愿为了高拱和言官们结怨,因此拒绝了高拱。 高拱哪肯就此罢休,又使出了最后一计——向穆宗请求辞退。穆宗怎么能看着自己尊敬的老师离开呢,所以没有答应。徐阶屈于皇帝的意思,也拟旨慰留,但却对谴责言官只字不提,高拱与徐阶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一次,两个人公开在内阁中争吵,高拱气势汹汹地攻击说:“公在先帝时导之为斋词以求媚。宫车甫晏驾而一旦即扳之。今又结言路而逐其藩国腹心之臣,何也?”而徐阶徐徐辩答道:“夫言路口故多,我安能一一而结之,又安能使之攻公。且我能结之,公独不能结之耶?”他又说,我并非是背叛先帝,以遗诏让先帝自责是为先帝收人心……至于斋词一事,徐阶坦认“因我罪”。但他反问高拱:“独不记在礼部时,先帝以密札问我‘拱有疏,愿得效力于斋事,可许否?’此札今尚在!”高拱顿时“颊赤语塞”。 当时,徐阶正因遗诏复起世宗时被谪诸官而受到部院大臣、科道言官的感恩拥戴,权势灼热,所以集体支持徐阶。另外,极力批评高拱的罪状,三月之内弹劾高拱的奏疏竟多达三十余份。这一下犯了众怒,虽然有隆庆护着,但高拱也不好意思在京城待了,便提出辞职,回老家了。 在第一回合,身为首辅的徐阶,依靠发动言官赶走了高拱。可是,在高拱离京不久,徐阶也被赶出内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得罪了皇帝身边的内监们,而被迫去职。 生性宽厚的穆宗,总是用内监作为自己的耳目,对身边的内臣十分信任。因为不亲理朝政,身边的滕祥、孟冲和陈洪整日引导穆宗四处游玩。而作为臣子的徐阶经常劝阻皇帝,穆宗对他越来越冷淡,很是厌烦,再加上得罪了皇帝身边的“红人”,他们暗中作祟,在穆宗面前说徐阶的坏话,让隆庆皇帝对他更是不满,徐阶的势力也就衰弱了。隆庆二年(1568年),在高拱一派的言官的攻击和内臣的煽风点火下,徐阶选择离开政坛。他觉得自己年纪也大了,跟严嵩斗了十几年也算是看破红尘了,况且自己培养的接班人张居正也完全能挑大梁了。所以,他急流勇退。提出辞职,彻底回家养老了。 在这场内阁混战中,张居正基本上保持中立,且与交恶的双方都能保持友好的关系,这使他在频繁的人事更迭中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他的左右逢源,并非是浅薄之举,而是工于心计,在关键时刻显露峥嵘,往往能成就大事。 ……
编辑推荐
从一介平民子弟,慢慢成长为一代救时宰相,张居正没有王安石的出众文采,也没有王莽的外戚地位,但他却比前两位更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改革中,第一次获得了成功。梁启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位臣子,那就是张居正,这足以说明张居正在整个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影响。 雅瑟、博志编著的《张居正评传——从神童少年到救世宰相》一改普通传记类作品的同质化风格,抛弃了对资料的陈列堆积的古板模式,也没有作过多的“戏化”,以细腻的文笔和现代人的视角,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增加了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您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张居正形象。读张居正,就是读他的为人技巧和处世智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