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焕加 页数:372
Tag标签:无
前言
关于本书 这本文集收入我的数十篇文章,按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西方现代建筑研究;二、中国近代的建筑转型与转轨;三、当代城市风貌的变化:历史性的扬弃过程;四、若干建筑理论问题的探索。 这些文章写作时间的跨度达五十年。我们知道,建筑学是演变性很强的,过去半个世纪,世界不停地变化,中国的转变尤其显著而剧烈,时过境迁,很多事物成了明日黄花,这些文章当然不例外。 不过,失去实际效用的文章,作为一种思想载体可能还有某种历史价值,例如,对于有需要和有兴趣的人,可以作为思想资料,对他们的思考起助力作用,并由他们进行证伪或证实。 家有敝帚,我并未亨之千金。下面是对我的建筑史教员生涯的一点回味。 上岗 20世纪50年代初,我留校做助教,先在城市规划教研组,50年代末,正在有劲的时候,我被调到建筑历史教研组。工作调动是常有的事,没有话讲,去就去吧。 我分担外国现代建筑史的教学。上课在即,赶紧备课。备课首先要有书藉资料。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边倒”(倒向前苏联),抗美援朝开始后,西方建筑的资料断绝,幸亏建筑系在解放前进了一点关于欧美现代建筑的书籍,我赶紧找出来阅读。 系里有一台梁思成先生从美国带回的幻灯机,放玻璃幻灯片,又可以反射书上的图片,我从洋书上翻拍一些黑白玻璃幻灯片,再带一堆洋书,勉勉强强地讲起课来。幻灯机大而重,玻璃幻灯片也相当有份量,从系馆搬到另一座楼上,下课再搬回来,上楼下楼很吃劲。
内容概要
面对当代城市化进程加快,西方建筑师不断涌人中国市场,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建筑文化愈加引起建设者的重视。当前,中国建筑师去学习、应用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的同时,应深入学习、领悟中国本土的建设思想理念和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要有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和建筑要有中国特色。中国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建设曾带来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城市建筑类似、雷同,缺少地域特色,缺少文化内涵,城市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等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的回归。
本书是“中国建筑名家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汇集了作者关于西方现代建筑研究、近代中国建筑的转型与跨越、当代城市风貌的变化:历史性的扬弃过程、问题探索四篇文章。
作者简介
吴焕加,1929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及建筑历史教学。曾在罗马国际文物保护中心研修,在美国耶鲁大学及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师学会理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世界建筑》杂志编委会前主任。著作有《外国近现代建筑科学史话》《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雅马萨奇》《欧美建筑外观与环境空间》《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20世纪西方建筑史》《论现代西方建筑》《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西方现代建筑的故事》。建筑作品有辽宁闾山历史文化风景区山门与景点建筑群(指导)、山东广饶历史博物馆等。
书籍目录
编者序言
作者自序
第一篇 西方现代建筑研究
1.百年回眸——20世纪西方建筑纵览
2.结构科学的兴起
3.摩天楼的出现
4.近代建筑革命
5.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
6.现代建筑的报春花——伦敦世博会水晶宫
7.巴黎三座建筑
8.赖特的流水别墅
9.纽约联合国总部建筑群
10.贝聿铭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11.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与一种建筑思潮
12.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政治中心
13.论朗香教堂
14.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始末
15.论建筑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16.建筑与解构
17.美国建筑师盖里的创作路径
18.(当代西方)20世纪后期西方建筑审美意识的变异
19.建筑趋势与社会趋势
20.建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
21.缤纷世界,缤纷建筑——世纪之交的建筑场景
第二篇 近代中国建筑的转型与跨越
1.《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前言
2.中国建筑的传统与新统
3.也说北京四合院
4.沧桑百年——20世纪的中国建筑
5.现代化——国际化——本土化
6.关于建筑中的“欧陆风”
7.对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的看法
8.标志性建筑的五十年
9.关于新、奇、特
10.想起唐朝
11.我看老宅子
12.我们的建筑观念——三十年来的变化
13.梁思成——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建筑学家
14.戴念慈与中国当代建筑
15.解读莫伯治
第三篇 当代城市风貌的变化:历史性的扬弃过程
1.古都应有新貌
2.古都必然有新貌
3.变化中的北京城市面貌——一个扬弃的过程
4.北京城市风貌问题
5.城与人——关于北京城
6.我看周庄
第四篇 问题探索
1.Architecture的本义是什么——建筑学问题之一
2.建筑理论是什么
3.建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耦合体
4.建筑美在哪里——建筑学问题之二
5.怎样理解建筑的形式美——建筑学问题之三
6.形式跟从功能吗
7.建筑与接受理论
8.西方“现代派”建筑理论剖析
9.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建筑创作一瞥
10.建筑的复杂性(书序)
章节摘录
1988年3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过会期一天的解构主义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上午讨论建筑艺术,下午讨论画和雕刻。同年6月,纽约现代艺术展览馆举办解构主义建筑展览,展出七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的模型和图画。从此解构主义建筑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什么是解构主义建筑的原则和特征,至今仍无公认的看法,有的论者的见解虚玄深奥,非常难懂。事实上,纽约展览会展出的十位建筑师的作品,都是先前发表过的,原来并没有戴解构主义的帽子,有的人自己也不认为自己是解构主义建筑师。另外有的论者认为解构主义建筑的系谱可以上溯到20年代前后俄国构成主义派的雕刻和未实现的建筑方案。 美国建筑师埃森曼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馆、瑞士建筑师屈米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和德国建筑师贝尼希(Gunter Behnisch)的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现在比较多地被认为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例子。我们从这几座以及其他的解构主义建筑中看到的最突出之点是建筑师极度地采用歪扭、错位、变形的手法,使建筑物显出偶然、无序、奇险、松散,似乎已经失稳的态势。这种“解构”式的处理不可能行之于真正的房屋结构之中,不可能行之于房屋设备的机器管线部分,也不可能把建筑物起码的实用功能消解掉,这种建筑的真正结构还是牢固的,水管并未破裂,空调仍起作用,房间依然可住可用。所以那些“解构”式的处理涉及的基本上是形式即模样的问题。在建筑中,被解构的非工程结构之构,实乃建筑构图之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