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挪] 诺伯舒兹 页数:211 译者:施植明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我在理论性方面的著作:《建筑中的意图》(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 1963)《存在、空间与建筑》(Existence Space and Architecture 1971)的一本续集,同时也和我在历史研究方面的著作:《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1975)有关。它们共同的观点为:建筑是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Existentialfoothold)的方式。因此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建筑精神上的含义而非实用上的层面,虽然我承认这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事实上在《建筑中的意图》中所讨论之实用的与“机能的”尺度,是某种”综合性系统”的一部分。不过该书也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意味着建筑的目的超越了早期机能主义所给予的定义”。因此对知觉和象征性加以透彻的探讨,同时强调人不能仅由科学的理解获得一个立足点。人需要象征性的东西,也就是“表达生活情境”的艺术作品。
内容概要
本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作者简介
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
1926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49年获得瑞士苏黎士理工学院(ETH)建筑文凭,1952-1953年在哈佛大学以及1956-1958年在罗马继续研习。1978年荣获德国汉诺威技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0年4月辞世。曾在世界各地任教:德国Ulm造型学院(1957,1969)、挪威奥斯陆大学(1958-1960)、挪威Trondheim技术大学(1964),美国耶鲁大学(1965)、英国剑桥大学(1966,1968,1969)、英国利物浦大学(1966)、奥地利Graz技术大学(1966)、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73,1974)、美国达拉斯大学(1978),并于1976-1977年担任挪威奥斯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除了教职以外,亦经常到世界各地演讲,并为Byggekunst,Werk,Controspazio,Lotus,AAQ等著名的建筑杂志撰文。
书籍目录
Ⅰ、场所?Ⅱ、自然场所Ⅲ、人为场所Ⅳ、布拉格Ⅴ、喀土木Ⅵ、罗马Ⅶ、场所Ⅷ、今日的场所注释图片引用来源译名对照译跋
章节摘录
“流浪汉”。而这些意象也暗示着更普遍的结构。首先这首诗区分了外部与内部。外部表现在第一节的前两行中,包括了自然的以及人为的元素。自然的场所表现在下雪,暗示冬天的景象,同时是在夜里。这首诗的标题将每件事都“安置”(poaces)在这种自然的结构中。冬夜不只是日历上的一个日子而已。就具体的表现而言,冬夜的经验是一组特殊的品质,或是一般认为的气氛(Stimmung)或“特性”,是塑造行为或事件的一个背景。在这首诗里这种特性表现在窗上的落雪、寒意、轻柔和寂静,隐藏了在黑暗中摸索时仍能加以确认的目标的轮廓。“落下”(falling)同时创造了一个空间感,甚至是一种暗示天与地的存在。特拉克以最少的词汇,将一个整体的自然环境带入生命中,而外部也具有人为的特质。由任何地方都能听见的晚祷钟声来暗示,使得“私密的”内部成为综合性的、“公共的”、整体性的一部分。晚祷钟声不只是一个实际的人造物而已,它是一种象征,让我们忆起以整体性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海德格说:“夜里的钟声将凡人引领到天堂”。 内部则表现在后两行中,被描述成一幢房子,以包被及的“完善的设备”提供人庇护所及安全感。房子有窗户、门口,让人体认到内部是外部的补充(compoement)。我们发现房子里主要的焦点是桌子,可供许多的摆设。桌子让人聚在一起,比其他构成内部的任何东西更具有中心的意义。内部的特性虽然是那么明显地呈现,却是难以言喻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