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艳国 页数:349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已经落幕,人类历史跨入了21世纪。在21世纪,我们依然肩负着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任。这个命题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在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80年,从李大钊、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吕振羽到时下诸贤,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辛勤耕耘,作出了巨大贡献,罗列十条百条,亦难彰显其功。概言之,中国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学科理论建设(史学理论研究)成绩斐然。第二,由于主客观原因,如极“左”思潮对史学学科建设的长期破坏,甚至将史学研究引入“影射史学”、“斗争史学”的歧途,将唯物史观等同于史学理论,对史学学科理论研究缺乏主体自觉,等等,因而史学学科理论建设起步晚、发展慢,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很多。第三,20世纪没有建立起中国特色与中国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需要在21世纪里继续努力。在21世纪,史学研究的主题就是建构自身的学科理论;依照史学的学科理论,遵循史学发展规律,促进中国史学的繁荣!提出这个命题,是基于对8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史的考察。
内容概要
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科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本书是作者追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理论研究进展的结晶。由“唯物史观的理论反思”、“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历史学的理论观照”三个方面内容组成,作者以唯物史观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借鉴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的有益成果,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对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沉思考,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书注重理论思辨,创新意识炽烈,资料翔实可靠,语言朴实晓畅,是史学研究中一本有特色的著作。本书对于从事史学研究、历史哲学研究、唯物史观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大学生、研究生“史学概论”、“史学理论”课程的辅助教材。
作者简介
张艳国,1964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今仙桃市)。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教授,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12月起任江西师范大学州榜长、此前曾长期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曾师从著名学者章开沅、夏振坤、冯天瑜、严昌洪教授研习中国近现代史、文化经济学、中国文化史。1997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获得过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宣传文化战线“五一批人才”首批入选者(理论类)等荣誉称号。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数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出版《张艳目自选集》、《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B寸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等专著多部。获得过全国“五个工程”奖省、部级优秀社科成累奖多项。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文化与社会变迁,并兼及政治学理论。
书籍目录
前言 史学理论学科建设任重道远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 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历史考察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特色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考察 一、自然历史过程:原始公有制向高级公有制复归 二、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在常规性道路与变异性道路上展开 三、自然历史过程论与“一般历史哲学理论”尖锐对立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探析 一、研究的缘起 二、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进行彻底的革命性改造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由单线论向多线论发展 四、简短的结语革命、改革与社会历史进程 一、革命与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二、革命,是社会进步的特殊形式 三、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普遍形式 四、革命与改革,共同决定社会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代价问题的 一、马克思主义是在何种条件下肯定“代价”的 二、马克思主义是在何种条件下否定“代价”的 三、马克思主义是否认为社会进步要以牺牲道德为代价 四、几点看法历史的创造者、创造力与创造条件 一、“人民群众”与“英雄”各自创造自己的历史,而又相辅相成、相互激荡 二、“人民群众”与“英雄”都是历史运动的推动力量,他们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常常交织在一起 三、各种社会意志、目标和行为模式综合的结果,往往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恩格斯与唯物史观命题 一、用“唯物史观”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二、对唯物史观作出“最为详尽的阐述” 三、恩格斯晚年致力于丰富唯物史观命题的理论内涵 四、简短的结论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之路 一、史学界形成的广泛共识 二、史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一、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有区别 二、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有联系 三、研究唯物史观,加强史学理论学科建设“史学概论”的学科体系究竟应该如何确定 一、历史过程论 二、历史主体论 三、史家主体论 四、史学发展论 五、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历史学需要哲学思辨 一、黑格尔《历史哲学》关于中国历史的思辨 二、对近代西方历史哲学予以回应是一个时代性课题 三、佘著走在李大钊开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道路上 四、佘著的逻辑结构 五、佘著的史家精神 六、佘著的学术史定位 七、几点商榷意见论历史学的学科个性及其相关问题 一、历史学的学科个性是什么 二、再论历史学的功用 三、从理论上探讨研究史学的素质要求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一、史家责任感 二、史家使命感 三、史家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内在统一论史学思维模式的演变 一、由述事史学向分析史学发展,由单向性直观性史学认识朝着多向性逻辑性方向演变 二、由分析史学向系统史学发展,由多向性逻辑性史学认识朝着纵向深入、横向综合方向发展论史学思维模式的转换 一、史学思维模式转换与研究方式改变是一种良性互动过程 二、合理的史学智能结构推进史学思维模式转换历史的整体运动与史学的总体研究 一、社会历史进程表现为整体运动 二、社会历史整体运动的基本特征 三、对社会历史整体运动开展总体研究东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地理环境对区域性历史发展的作用,把人类文化分成东方与西方两种类型 二、东方地理环境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论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 一、唯物辩证法是历史评价的活的灵魂 二、把道德评价放置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当中 三、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既有区别又相联系关于编写历史人物传记的一些意见 一、为体现了历史精神的典范人物立传 二、把传主写成历史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三、立场爱憎分明、描述各有所据附一 叔孙通为何能够成功附二 如何评价晚年康有为略论中国史学的流变 一、中国史学起源于夏朝而不是更晚的西周 二、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学的性质 三、对未来中国史学发展的流向性展望论中国近代的历史哲学研究 一、取法西学 二、“史界革命” 三、探寻世变之理 四、“画虎不成反类犬” 五、火花闪耀,嘉惠未来地理史观与中国近代史学的历史考察 一、地理史观要旨 二、地理史观的中国印象 三、正确评价地理史观在中国近代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李大钊阐解唯物史观评析 一、李大钊研习唯物史观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概念使用 二、李大钊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理论内涵 三、贡献与缺陷李大钊的史学理论研究论析 一、“依据历史哲学的原理” 二、“历史是什么” 三、治史者须有历史观 四、“但寻真知启后人” 五、学术坐标定位近代西方历史哲学述评 一、发展概述 二、命题例举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一、从黑格尔到柯林武德:历史哲学发展的路标转向 二、柯林武德与克罗齐:继承中的发展 三、历史是什么: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跋一 史学理论:对历史学的理论反思跋二 史学理论对史学研究的观照与导引跋三 让思想的光芒照亮历史后记
章节摘录
黑格尔不仅把整个物质世界变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把整个历史也变成了思想的历史。黑格尔的历史观在由精神到物质的唯心主义思想路线指导下,建立了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体系,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扬弃这个唯心主义思想大厦的外壳,发展其合理的历史辩证法内核,建立唯物史观体系,提供了既定的历史前提。对于黑格尔历史观这个历史遗产的批判继承,集中体现在1843年夏马克思所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两书中。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方面。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按照费尔巴哈倒转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榜样,校正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都将国家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将市民社会看成是被决定的因素,并把国家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但在马克思看来,不是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恰恰相反,而是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他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的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完整地表述道:“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历史观的分析和批判,找到了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十年后,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成果时,又强调道: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得出这样一种见解,即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锁匙,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国家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
后记
大学毕业愈久,愈是怀念大学的学习生活。时代的变迁,虽不免带来校园文化的变化,但在我心底,我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活还是最美好的。因为,正是经过大学四年的读书生活,老师们带我走进了神圣的学术殿堂;如今,我也有机会现场模拟他们的文教风范,孜孜不倦地读书、研究和教学。弹指一挥间,二十五年过去,我虽然青春不再,中年的步履匆匆,但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在那个时候是怎样如饥似渴地阅读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怎样地热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本著作。介于哲学与历史学之间,对于一个像我这样不满二十岁的本科生来说,难读、难懂、难以深入是可想而知的!但越是难读,越是读不懂,越是激发我的求知欲,越是激扬我的阅读兴趣。我暗下决心:绝不畏难止步,绝不半途而废。在大学毕业那年,我无意间翻检到一本关于史学治学的科普书籍,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书中的文章都由当时的史学名家所写,且该书的发行量很大。这本书与我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兴趣十分对路,令我如获至宝。
编辑推荐
《史学理论:唯物史观的视域和尺度》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