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江立华 页数:227
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起,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已有近200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和在读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至少在万名以上。从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而言,社会工作是一个朝阳专业;从社会发展而言,社会工作是一个朝阳部门。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而言,社会工作有待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一般是指社会或社会生活某方面的集中化、统一化、标准化,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趋势,例如家务劳动社会化、生活服务社会化、养老社会化,等等。社会学、心理学学科意义的社会化,是指人类自身的一种过程。在社会层面是社会过程,即社会成员经社会相互作用达到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建立和维护社会准则、社会生活乃至社会共同体的过程;在个人层面是成长和发展过程,即个体经社会中的相互作用达到与社会相当程度的一致性,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学科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社会化,一方面是社会成员、社会部门对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机制、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社会职业和社会行业达到相当程度广泛认可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政府的主导,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的推动,以及社会公众了解、认知的提高和共识的建立。另一方面是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包括学生)内化社会工作的理念、理论、方法,并达到相当程度共识的过程,即专业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高等学校制度化的专门培养训练、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工作者广泛的交流。 不言而喻,社会工作的教材对于社会工作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培养训练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内化理念、理论、方法的工具,也是增进公众对社会工作了解、认知,引导公众建立共识的工具。当然,任何教师都深知编写高水平专业教材的困难,这套教材中的某些肤浅、遗漏及各种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但包括这套教材的所有社会工作教材,对推动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都是显现的。
内容概要
“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外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工作模式、工作手法与技巧,从而建构起正确应对社区工作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从结构体系安排来看,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介绍社区的基本内涵和功能,社区工作的含义、目标与特征,社会功能及服务领域,并对中外社区工作发展历程进行了较翔实的阐析;二是论述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并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影响社区工作的现代社会思潮;三是全面剖析社区工作主要模式、社区工作一般过程与工作技巧,并对社区照顾、社区工作者的知识和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四是结合中国城乡社区工作实务及发展,对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为社会福利部门和机构的行政人员、非营利机构中的管理者及各类社会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江立华,1965年生,安徽歙县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人口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级精品课程“社会学研究方法”负责人。 近年来从事城市社区和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出版《中国流民史》(古代)、《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1500-1750)、《中国城市社区福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等专著,译著有:《文化人类学》、《成功之源——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发展经验的总结》、《捆绑的世界——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社区和社区工作 第一节 社区 一、社区的概念 二、社区的类型 三、社区的构成要素 四、社区的功能 第二节 社区工作 一、社区工作的概念 二、社区工作的目标与特征 三、社区工作的社会功能 四、社区工作的研究对象及服务领域第二章 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起源 一、德国的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 二、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三、社区睦邻运动 第二节 社区工作专业化的历程 一、西方各国社区工作专业化的背景 二、社区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历程 三、社区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表现 第三节 社区工作在中国 一、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思想和社会救助实践 二、我国近现代社区工作的发展 三、当代社区建设与社区工作 四、我国港台地区的社区工作 第四节 社区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西方国家社区工作发展趋势 二、香港与台湾地区社区工作发展趋势 三、中国内地社区工作发展趋势第三章 社区工作的价值体系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价值观 一、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伦理 二、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特征 三、社区工作的伦理困境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概述 二、社区工作的基本工作原则 三、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系统理论 二、社会冲突理论 三、社会交换理论 四、社会发展理论 五、社会资本理论 六、其他相关理论 第四节 影响社区工作的现代社会思潮 一、马克思主义 二、新保守主义 三、多元主义 四、社群主义 五、女性主义第四章 社区工作的模式 第一节 社区发展模式 一、社区发展模式的概念、假设及特点 二、社区发展模式的目标、任务及行动策略 三、社区发展模式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方法 四、社区发展模式的评价与启示 第二节 社会策划模式 一、社会策划模式的概念、假设及特点 二、社会策划模式的目标、任务及行动策略 三、社会策划模式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方法 四、社会策划模式的评价与启示 ……第五章 社区照顾第六章 社区工作者第七章 社区工作的一般过程与工作技巧第八章 城市社区工作第九章 农村社区工作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社区和社区工作 第一节 社区 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成为承载社会变迁的主要载体,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加强社区建设,做好社区工作,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的概念 众所周知,“社区”概念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1887年在《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Ilschaft)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德文“gemeinschaft”意指“社区”,又译作“共同体”,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gesellschaft”指“社会”。滕尼斯提出社区与社会这两个概念,主要是用它们来表征近代社会的整体变迁趋势。他认为,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商业化社会过渡后,人际关系的特征以及社会整合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区”或“共同体”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乡村社会中,是一种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它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古老的以自然意志为基础的关系,连接人们的纽带是血缘、感情、共同信仰和伦理。与此相反,“社会”是以个人的意志、理性契约和法律为基础形成的缺乏感情交流和关怀照顾的社会团体。在社会中,契约关系、次级关系成为人际交往的主导形式。用滕尼斯的话来说:“人们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分离,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滕尼斯对重传统、富有人情味的社区怀有深厚的感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