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柯佑祥 编 页数:202
Tag标签:无
前言
教育经济学是我一直研究和教学的一个主要领域,这本书就是在我多年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在教育经济学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受国内教育实践和改革进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并不十分成熟,对某些研究方法的过度偏好和盲从,造成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割裂、对立和封闭。同时,某些学科著作要么内容过于陈旧,忽视对新问题的探讨,要么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不客观,甚至误导决策;而且,贯穿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思想缺乏或不够突出,并且研究视角平淡和随意。这些因素使得学科知识体系急待创新。进入21世纪后,我国教育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这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巨大挑战。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具有引领时代发展功用的教育经济学学科知识体系变得刻不容缓。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愿望,作者开始了对建立新的教育经济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探索。由华中科技大学推出的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材(建设)基金直接加快和促成了本书撰写计划的实施。本书从构建广义的教育经济学体系出发,以教育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和制度合理安排为中心,在阐述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专业领域核心问题的同时,探讨和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理论。在研究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研究方法上,力图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尝试性地开展多学科研究,创建跨学科的有特色的知识体系。全书分十章构建教育经济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包括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教育成本、教育效益与盈利。
内容概要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领域内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一门学科,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跨学科基础课程和教育学科、经济学科的专业课程。本书以教育资源配置为中心,构建广义的、具有跨学科专业特色的教育经济学学科知识体系。全书共分十章,包括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教育成本、教育效益与盈利、教育需求与供给、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财政及其体制改革、教育收费、教育金融、私立高等教育经济。 本书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力图在提高学术性的同时,站在学术前沿,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要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内容涉及教育盈利、过度教育、教育财政转移支付、高校学费、教育利用资本市场、私立高等教育产权等,旨在教育经济学学科体系中实现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的有效对接。本书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学和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用书和有关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第一节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发展的含义 二、经济发展的含义 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交集 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 一、教育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二、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新发展第二章 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修正 三、人力资本研究在我国 第二节 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一、筛选理论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第三节 社会化理论和过度教育理论 一、社会化理论 二、过度教育理论 第四节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层次 二、广义的教育经济学和狭义的教育经济学 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四、多学科研究 五、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国际比较第三章 教育成本 第一节 教育成本的概念与分类 一、成本的概念 二、教育成本及其分类 三、教育成本的复杂性 第二节 教育成本的计量 一、教育成本项目 二、教育成本核算主体 三、教育成本计量方法 第三节 高等教育成本比较 一、美国公立和私立高校成本比较 二、我国民办与公立高校成本比较 第四节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概述 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结构 三、我国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第四章 教育效益与盈利 第一节 教育效益概述 一、教育效益、教育效率、教育收益 二、教育收益与教育盈利 第二节 教育效益的范围 一、教育收益的主体 二、高等教育的多元综合效益 第三节 教育收益率 一、教育內部收益率 二、明瑟收益率 三、教育收益率的国际比较 第四节 私立高等教育的收益与盈利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收益与盈利 二、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收益和盈利 三、教育盈利与办学质量 四、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性与公益性第五章 教育需求与供给 第一节 教育需求 一、教育需求概述 二、教育需求的形成 三、教育需求弹性 第二节 教育供给 一、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 二、教育供给函数与供给弹性 三、教育供给的规模、结构和秩序 第三节 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变化 一、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二、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变化第六章 教育资源配置 第一节 教育理财:教育财力资源的配置 一、教育理财的标准 二、教育理财的公平及其指标体系 三、教育理财的效率及其指标体系 四、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第二节 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与规模经济 一、教育规模经济原理 二、高校规模经济的研究成果 三、我国高校规模的变化与效率 第三节 高等教育财政中立 一、高等教育财政中立的框架 二、财政中立与高等教育发展 三、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中立现状及其影响第七章 教育财政及其体制改革 第一节 教育财政及其发展 一、教育财政的含义与范畴 二、教育财政的本质 三、教育财政的功能 四、公共教育财政制度 第二节 教育投资体制改革 一、教育经费的部门预算 二、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 三、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第三节 第三部门视野下的高校财务管理 一、从第三部门视角研究高校财务管理的意义 二、高校作为第三部门的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三、高校财务管理规定 四、高校财务会计的双轨制第八章 教育收费 第一节 教育收费的性质和结构 一、收费与税收 二、教育收费理论 三、收费的分类与结构 四、教育收费的功能与性质 五、教育收费的设立与规制 第二节 高等教育学费 一、关于高等教育学费的研究成果 二、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 三、高等教育学费标准与计量 四、学费与教育财政 第三节 教育税费改革 一、教育部门税收优惠 二、我国教育费附加的演变与改革第九章 教育金融 第一节 教育金融的本质与功能 一、教育金融的概念和本质 二、教育金融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金融体系 一、教育类上市公司 二、教育券 三、教育信贷 四、教育债券 五、教育金融机构与制度 第三节 大学与股份制 一、股份制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二、股份制与大学的治理模式 三、大学股份制改造的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四、大学实行股份制的制度环境第十章 私立高等教育经济 第一节 私立高等教育与经济 一、私立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民办(私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第二节 我国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充足性 一、资源配置充足性的功用与质量成本 二、资源配置充足性的标准与测定 三、民办高校资源配置不足及其成因 第三节 民办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 一、民办高等教育供给特征 二、民办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 三、民办高等教育的过度竞争 第四节 民办高校产权 一、民办高校的产权结构及特征 二、民办高校产权的界定、分类及其调整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4.综合发展观根据综合发展观,经济发展包括直接的经济层面和间接的经济层面,涉及经济增长与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国家整体、不同的人群和个人的经济层面与经济影响层面的综合指标的全面提高与改善,经济发展的覆盖面更为广泛,经济的基础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在综合发展观下,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全体人民衣食住行、健康、安全等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每个人的尊严、价值、社会地位、就业和教育机会、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与丰富。(二)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的内涵经历了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的变化。概括地说,经济发展是指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人均指标、国民收入及其人均指标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的增长及其制度的完善。这些指标既包括数量和质量指标,又涉及技术和制度指标、生产和分配机制,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接经济指标和间接经济指标得以反映:一是国民生产总值规模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等整体与人均指标的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先进知识的运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现代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的份额不断提升;三是经济分配制度、劳动力就业和公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经济运行机制的健全。在这种制度和机制下,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不断扩大,失业率不断降低,公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标准和覆盖面不断提高,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分配日趋公平合理,教育机会和受教育的程度显著增加,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更加持续、稳定。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交集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通过发展,可以提高生产力,增强国家实力,增加国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实现发展的目标既需要良好的制度,又离不开基本的条件——资源,包括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等。经济发展需要人力资源,教育发展需要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力资源的层次和质量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形态和水平。教育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提供各种各样的合格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和平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教育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编辑推荐
《教育经济学》从构建广义的教育经济学体系出发,以教育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和制度合理安排为中心,在阐述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专业领域核心问题的同时,探讨和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理论。在研究内容上,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研究方法上,力图使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尝试性地开展多学科研究,创建跨学科的有特色的知识体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