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岳翠贞 编 页数:232
Tag标签:无
前言
宗教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筑、绘画、书法、雕刻.音乐、舞蹈.文物等。宗教建筑、绘画、雕刻是宗教文化艺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华夏宗教艺术图典》丛书主要从建筑,绘画、雕刻这三个方面介绍宗教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形式和成就。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宗教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卓越成就,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的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由于人们的信仰所致,宗教建筑相对于其他的建筑更容易得到保留,因此一些建筑具有历史的沿革性。例如五台山的木结构寺庙建筑,从唐以后,宋.辽、金、元、明、清,直到民国年间,均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五台山佛寺古建筑样式繁多,体现了多个朝代的建筑特点,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写照,非常具有参阅价值。中国的宗教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国宗教文化的直接体现,其文化艺术性不容忽视。 《华夏宗教艺术图典?宗教建筑》一书主要以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儒家建筑为观察视点,在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反映建筑的特点,以宗教文化为背景介绍建筑的兴建.人文景观等。佛教建筑包括汉族地区的佛寺建筑,藏族地区的佛寺建筑,汉、藏风格结合的佛寺建筑,以及云南地区的佛寺建筑等,通过各种佛寺建筑的不同,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另外,通过描绘佛教的石窟寺建筑,更加全面地体现佛教建筑的形式特点。以道教建筑及儒家建筑作为必要的补充,以此来了解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作为中国几千年正统思想的儒家代表性建筑。 书中内容涉及中国多个地区的宗教建筑,如北京地区由皇家主持修建的佛寺,在建造形式及建筑装饰上具有皇家建筑的特点;山西,云南、西藏等地区的佛寺建筑,反映了地方建筑的特点。本书通过精美的图片展现宗教建筑艺术,体现各家、各地建筑的特点及区别。在展现传统建筑艺术性的同时,更体现宗教建筑的地域性及民俗性,通过建筑看文化,通过文化了解历史,通过历史对照当前,通过当前发展未来。
内容概要
《华夏宗教艺术图典·宗教建筑》一书主要以佛教建筑、道教建筑、儒家建筑为观察视点,在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反映建筑的特点,以宗教文化为背景介绍建筑的兴建、人文景观等。佛教建筑包括汉族地区的佛寺建筑,藏族地区的佛寺建筑,汉、藏风格结合的佛寺建筑,以及云南地区的佛寺建筑等,通过各种佛寺建筑的不同,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另外,通过描绘佛教的石窟寺建筑,更加全面地体现佛教建筑的形式特点。以道教建筑及儒家建筑作为必要的补充,以此来了解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作为中国几千年正统思想的儒家代表性建筑。
书籍目录
五台山佛寺建筑 大塔院寺 佛光寺 龙泉寺 南山寺 镇海寺 尊圣寺山西地区三教合一建筑 悬空寺北京地区佛寺建筑 潭柘寺 雍和宫 云居寺承德地区佛寺建筑 普宁寺 普陀宗乘之庙西藏地区佛寺建筑 大昭寺 小昭寺 哲蚌寺 罗布林卡 夏鲁寺 扎什伦布寺 布达拉宫云南地区佛寺建筑 崇圣寺山东地区儒教祭祀建筑 孔庙山西与河北地区的石窟寺建筑 云冈石窟 天龙山石窟
章节摘录
插图:五台山佛寺建筑大塔院寺大塔院寺又称大宝塔院寺。该寺呈正方形,坐北向南,北邻显通寺,南邻万佛阁(五爷庙),东邻罗颛寺,西邻三塔,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景区的中心地带。大塔院寺历史悠久,北魏孝文帝时,塔院寺为今显通寺所属的一座阁院,也称下院。明代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万历皇帝对该寺进行了大修。并将其从显通寺中分隔出来,成了一座独立的寺院,名塔院寺。建筑布局以牌楼、山门为前哨,廊屋,禅院为两翼,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和大藏经阁四座大殿,总面积达15,625平方米。寺内的大白塔是五台山佛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我国塔式建筑中的珍品。白塔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据说是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白塔塔基为正方形,环周长83.3米,通体高达753米,塔身形如藻瓶。塔身上面是由粗及细的十三层轮状建筑,称十三天,也称十三相轮。十三天上面盖着铜板8块,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圆盘形状,其上为风磨铜宝瓶。露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有铜钮固定。圆盘边缘还吊装有36瑰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多,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挂风铎三个。连同塔腰风铎在内,共有252个。塔刹、露盘、宝珠均为铜铸。最底层雕有佛龛,佛龛内有石雕佛像,雕像有站姿和坐姿。佛像体态浑厚,五官饱满,衣襟飘逸。坎内雕像施有彩绘,厚重中见细腻,静态中显生动。在方丈院东侧有一座文殊发塔,此塔玲珑、小巧,与大白塔形状有些相似。据《清凉山志》载,元魏大孚灵鹫寺。每春三月,设无遮斋。不简道俗,不别贵贱男女乞儿,悉令饱足。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有穷女,莫知所从,携抱二子,一犬随之,身无余资,剪发以施。未遑众食,告主僧日:“吾有急务,遂就他行,请先分我食。”僧可之,与馔三分,意令二子俱足。女日:“吾犬亦当得食。”僧勉强与之。女日:“我腹有子,更须分食。”僧怒日:“汝求僧食无厌,在腹未生,若为须食。滥饕之心,乃至此乎!”贫女被诃,即说偈日:“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即踊身虚空,化菩萨相,犬为狮子,儿为二天童子,云光缥缈。复说偈日:“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时会千人,悲泣向空日:“大圣,愿示平等法门,我等奉行。”空中偈日:“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会主自恨不识真圣,取刀欲剜其目,众遮乃止。即以贫女所施之发,於身起处建塔供养。万历年初主僧圆广重加修饰。塔下掘得圣发数,其色如金,视之不定。塔院寺寂度老和尚,如空大和尚率四众弟子重新整修,开光供养。
编辑推荐
《华夏宗教艺术图典·宗教建筑》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