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丁晓强、 杨云珍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丁晓强,等 编 页数:275
内容概要
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战略主 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主题,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 新时代背景下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科学发展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问题》论述了科学发展与马克思 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关系,思考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大领域科学发展的基本问题, 并分析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类共同面对问题的关注的借鉴意义。本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 本书供理论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教师、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参 考阅读。
书籍目录
总序序一序二上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主题1.1 时代主题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发展1.2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题转换l.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性研究思考1.4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概念理解的几点思考1.5 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选目看中央高层的马克思主义视域1.6 从“金融文明危机”看马克思资本文明批判的当代主题1.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思想论要及其当代启示1.8 意识形态发展的历时维度与现时维度——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1.9 略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之“真理”的科学社会主义中编:科学发展的基本问题2.1 民主建设的中国特色与政治发展的世界经验:个性与共性2.2 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及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分析2.3 从文化强国的战略到文化自觉的对策2.4 核心与多元的辩证统2.5 消费主义视域下我国节约型消费方式构建——基于我国公众节约情况调查数据的分析2.6 中国生育文化变迁及对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7 “自主创新”的三种指向和三种实现路径2.8 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利益分配与生产要素配置——基于中国经验的考察2.9 从中西方劳动关系对比看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以契约精神为视角2.10 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及公平正义论2.1l 新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2.12 科学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安全观2.13 从农村包围城市到统筹城乡发展——90年城乡关系的历史考察下编:理论创新的国际视野3.1 新世纪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3.2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回归”与阐释3.3 论欧洲理性主义传统对阿尔都塞思想的影响3.4 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研究3.5 共产党与社会党的哲学界限——民主社会主义为什么救不了中国?3.6 国外马克思主义者视域中的当代资本主义3.7 共产主义的复兴:内在逻辑与核心主题近年来英语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研究述评后记
章节摘录
在中国,2003年中共不顾学术史的复杂纠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满足了中国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观的巨大理论与现实需求。 这一全文收入说明,由于存在着巨大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也的确认识到,正是由于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忽视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观的错误,致使整个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不义的地位。因此,重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候已经到来,党也不再担心引发1984年式的理论危机了。 (2)继续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问题的著作。 李长春提到,要通过文集的出版,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这显然是指毛泽东晚年错误在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表现,即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问题的著作的阐释,引申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邓小平以大刀阔斧的魄力终结了毛晚年的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并破除对姓“社”姓“资”的迷信,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邓去世后,在接受新社会阶层入党的同时,开始质疑并试图改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的理论界学术界,出现了一个倾向:只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只讲理论创新,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问题的著作,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仿佛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既不是事实,也无须认识和批判。 而文集的出版打破了这一僵局,一般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问题的著作,基本上都收入之。 ……
编辑推荐
《科学发展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问题/同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丛》编著者丁晓强等。 中国现在的理论创新要从经验层面向理论层面发展。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实践的总结,更在于对实践的指导。正因为有先进的理论,使我们不仅能认识运动的现在,而且能把握运动的未来。改革到了“深水区”,亟需要具有超前性的理论指导。“中国理论”要给予“中国实践”以前瞻性的指导,“中国经验”的沃土要产出丰硕的“中国理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