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空间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颜隽  页数:259  字数:34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跨界的视角,从传播学、建筑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对建筑空间进行研究。关注多元媒介中
“像”与建筑空间的关系。通过媒介中的“像”的研究提出建筑空间的多元解读方式及生成的策略与手法。
《再造空间(当代建筑空间的多元解读)》主要面向建筑文化理论研究以及视觉文化、传播学研究的专业读者,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颜隽(1976—
),女,博士,现执教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新媒体环境下人与空间沟通模式的建筑空间生成策略研究”(项目编号:51108319);获得201l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计划支持。
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不同地域特色村镇住宅设计技术”之中的“典型传统特色村镇住宅设计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8BAJ08804),负责《不同地域特色村镇住宅设计资料集》中室内设计部分;上海市科委项目“瀛东村生态人居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崇民专项)”中的子课题”传统崇明岛屿建筑风貌建筑设计技术研究”(项目编号:08DZl205802),负责室内设计部分;上海市科委项目“基于高科技时代的世博会主题演绎研究”(项目编号:06DZ05826),负责最佳实践区室内概念设计及《和谐城市的探索——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及规划设计研究》室内设计部分编写。
另有编著《电影中的幻想空间研究》,于2011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学术背景
1.1.1 当代建筑复杂而矛盾
1.1.2 当代空间观念变化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哲学的空间研究
1.2.2 建筑空间理论和实践
1.2.3 其他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书框架
第2章 当代建筑多媒介传播与多元解读
2.1 媒介建构的建筑
2.1.1 建筑的媒介化存在与传播
2.1.2 建筑的媒介化感知与解读
2.2 当代的建筑传播
2.2.1 当代建筑传播特征
2.2.2 作为艺术品的建筑空间的传播模式
2.3 走向建筑的多元解读
2.3.1 传统的解读方式
2.3.2 后现代的解读方式
2.3.3 走向多元解读方式
2.4 小结
第3章 建筑空间·“像”
3.1 建筑空间
3.1.1 空间
3.1.2 建筑空问
3.2 多元建筑空间之“像”
3.2.1 “像”
3.2.2 多元建筑空间之“像”
3.3 建筑空间·“像”
3.3.1 能指·所指
3.3.2 对象·符号
3.3.3 参照物·能指
3.3.4 建筑空间·“像”
3.4 小结
第4章 “像”重构丰富空间
4.1 引子:多元媒介中的故宫之“像”
4.1.1 网络中的故宫
4.1.2 二维静帧图像中的故宫
4.1.3 移动影像中的故宫
4.1.4 虚拟实在中的故宫
4.1.5 “像”建构的故宫空间
4.2 空间概念重构与丰富
4.2.1 时空重构
4.2.3 事件性
4.3 空间知觉重构与丰富
4.3.1 空间知觉主体的重构
4.3.2 空间知觉的重构丰富
4.4 空间句法的重构丰富
4.4.1 空间尺度重构
4.4.2 空间限定重构
4.4.3 空间组织重构
4.5 小结
第5章 “像”异化沉淀空间特质
5.1 案例:国家民族形象建筑空间之“像”
5.1.1 建国初十大建筑空间之“像”
5.1.2 亚运会建筑空间之“像”
5.1.3 奥运建筑空间之“像”
5.2 案例分析:“像”中的国家民族形象建筑空间
5.2.1 不同媒介中“像”建构的空间
5.2.2 “像”中的空间特质沉淀
5.2.3 “像”中的建筑空间的演变
5.3 空间特质的异化沉淀
5.3.1 意识形态的嵌入及演化
5.3.2 空间特质的选择性聚焦
5.3.3 空间特质的强化
5.3.4 空间特质的沉淀
5.4 反思
5.5 小结
第6章 空间策略
6.1 认知策略
6.2 创作策略
6.2.1 场域与建筑设计
6.2.2 创作策略
6.3 观念策略
6.3.1 多元与模糊
6.3.2 事件与情境
6.3.3 互动与可变
6.4 生成策略
6.4.1 多感官感知
6.4.2 形态探索
6.4.3 尺度再构
6.4.4 界定变异
6.4.5 序列重组
6.4.6 人与道具
6.5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像”的价值评判
7.1.1 两种观点
7.1.2 “花园原理”与时尚建筑
7.2 尾声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故宫印象调研
后记

章节摘录

  以后现代观点挑战传统现代、绝对的观念,则会有以下观念:  其一,话语(或文本)才是一种“实在”。这种主张并没有否定客观实在的存在,而是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有经过特定的符号构造才能成为感觉、意识、言说、实践的对象。德里达(Derrida)、拉康(JacquesLacan)、福柯等人都试图说明:语词符号(科学理论)系统建构了所阐释对象(包括了客观世界、人类意识、社会等)的“外部对象”。  其二,既然不存在独立于符号外的给定实在性,那么所有的对象都由所使用的符号建构起来。用德里达的一句话来概括:“文本之外无他物。”这不仅因为只有通过各种文本我们才能接近各种所谓“现实”,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文本根本不可能是其之外的某种纯粹客观事物的再现,“除了替补、除了替代的意义之外别无他物。绝对的呈现、自然、‘真正的母亲’这类的语词所表示的对象早已被遗忘,它们从来就不存在”。  其三,世界是多元的,认识或理解它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而这各种多元的结果都并不能被判定正误,因为客观标准本不存在。所以“对于同一对象所得的各种认识与理解不过是不同的‘故事’或者‘游戏”’,不能排除所谓“假”的而只保留所谓“真”的,而应该允许多种“故事”的共存。德里达更从索绪尔的意义理论出发,提出对任意符号,都不可能获得对其意义的最终理解。因此,“不存在所谓语词和本源的恒定意义,一切符号意义都是在一个巨大的符号网络中被暂时确定,而又被不断在区分和延搁中出现新的意义。新的意义进一步在延搁中区分,在区分中延搁”。  其四,反对将本质和现象严格区分开来。否认事物拥有某种恒定的“本质”或躲在不同“现象”背后的固定“共性”。他们主张从多种角度出发探究对象特性,关注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不同视角之间差异,揭示各种视角的特殊性及成因,以此来理解对象。  根据后现代理论的上述观点来研究建筑,将从根本上颠覆现代主义理论所成立的理论预设和前提,形成一种新的、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对建筑学研究显然有重要启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再造空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