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堂论书录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华耀  页数:85  

内容概要

  《心远堂论书录:杨华耀书法论文选辑》选录了作者近十年来部分书法论文。  作者以敏锐的思辨力和深厚的语言功底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阐述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自然规律及历史进程。在宏观方面,作者着重论证了书法艺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并对“传统”概念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极富哲理而又耐人寻味;在微观方面,作者选取了唐、宋、元、明及现代五位历史名家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他们的艺术道路、艺术特色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其论述有理有据,观点鲜明,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与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杨华耀,男,1947年生,安徽定远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自号石邑叟、漂石山人,醉书翁,吉祥客,佛弟子,斋号心远堂、澄怀阁。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三代会理事,中国国画院上海分院常务副院长,海上书画研究院院长、上海百老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书籍目录

序我这个人——自序一、顶天立地 千古楷模——颜真卿及其书法艺术的历史影响二、书学大盛 名家辈出——盛唐书论体系的全面构建三、潇洒出尘性高逸——苏轼书法艺术及其美学思想四、后浪推前浪 承古而开今——中国书法的继承与创新五、借象达意 行其哀乐——书法艺术之自然属性六、宗法尚古 力在传承——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及其历史贡献七、虚和古淡 逸韵禅风——晚明董其昌书法的艺术风格八、超凡脱俗 化古开新——林散之书法之“变”九、作者、作品与观赏者的和谐统一——书法艺术的情感特征十、生于民 用于民 藏于民——当代民间书法之我见附1 艺术的生命在于笔墨当随时代(节选)——专访画鸡之王杨华耀附2 华光彰灵想 耀彩造妙境——解读杨华耀先生一二附3 杨柳春风今宵度 华彩正耀游学路——寻访来沪游学书画家杨华耀先生附4 “鸡王”傲骨本天性——记著名书画家杨华耀先生后记

章节摘录

  我们认识了传统,认识了创新,还需更进一步地熟知中国几千年来自然形成的庞大的书法艺术体系,这在前文已有提及。这个体系就是由历史的理论与实践两个系统交织形成的鲜活的体系。这也是书法艺术现在和将来不可动摇的模式。简单地说,书法艺术既需要刻苦地技法训练,也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二者都是继承与创新的重要课题。如果说实践是基础训练,那么理论则是指路灯。技法训练如不同时辅之以理论研究,就会陷于盲目性,盲人骑瞎马,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道书法艺术该继承什么,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反之,理论研究如不以实际训练为基础,理论则是空洞的、无用而有害的,会把书法艺术引向歧途。  书法艺术的实践训练,要避免盲曰、简单、重复临习,应当动脑筋讲科学。简而言之,一要勤奋,即古人说的“笔成冢,墨成池”,“学书无日不临池”;二是注重积累,做“理解式的内化”以求达到“渐悟”或“顿悟”的效果;三要独具慧眼,善选优劣而取法乎上,如吴昌硕之选《石鼓文》,成了他“借占开今”的关键“法门”;四要有胆识,在食古中要有反叛精神,要敢于向传统挑战,而独辟蹊径。  书法艺术的理论研究,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既提倡科学性,也讲究实用性,还有宏观与微观之分。所谓提倡科学性,是要高屋建瓴,对传统的书法理论进行爬罗剔刮,梳理阐发。中国书法理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极其丰富多彩。但多为语录式,广泛散见于各类书籍中,检索困难,难窥全貌。再则,传统书法理论的文字,多为感悟性的,带有印象的、即兴的特点。并往往带有玄学和禅宗的色彩,往往显得空灵、朦胧、扑朔迷离、缺乏思辨的明晰和系统性。所以我们的理论研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科学的思辨力‘法去分门别类地加以挖掘整理,并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使书法理论更进一步的系统化、科学化。  所谓实用性,是指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与高度结合。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提炼与提高。形成理论后再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总结、提高,理论之于实践交融发展的基本模式是:指导一实践一提高一再指导一再实践一再提高,如此交互循环,螺旋发展。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心远堂论书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