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国兴,祖建平 编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上海历史文脉,可远溯松江,上追华亭,但与近代上海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当属老城厢。自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上海正式设县以来,老城厢就是县治所在地。因此,今日的老城厢地区是上海起步的地方,是申城的城市之根、发展之源、文化之脉。时至今日,老城厢地区仍是上海名副其实的地理心脏、城市窗口、都市名片和文化平台,成为向海内外展示上海传统文化亮点的标志性景观,吸引着海内外的宾客。在世博盛会于浦江之滨举办之际,区档案局组织一批专家,深入发掘史料,精心梳理老城厢的历史文化,编撰这本《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有利于向世界展示老城厢文化,让上海人进一步认识老城厢,对于我们回顾和把握城市发展的脉络,传承城市特色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文化是滋养和推动城市发展的灵魂。不懂历史会失去根,淡忘文化则会失去魂。老城厢的历史文化穿越时光隧道,吸引中外游客近悦远来,这就是历史的魂魄,它传递出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底蕴,温润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它传递出的信念力量,激励着一辈又一辈后来者。老城厢文化给予上海和黄浦人民的影响,已经深藏在我们的记忆、情感中,也将蕴含在我们传给后代的基因中。学习老城厢历史,研究老城厢文化,了解城市的来龙去脉,将使我们找准历史坐标和发展方位,从而走好今天的路,更多一份笃定和自信。

内容概要

  《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选取的视角独特,史料丰富,图文并茂,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是一本兼具史料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普及价值的著作。我们相信,这只是一个新起点。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对老城厢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予以发掘整理和再现,使上海老城厢底蕴深厚、富有特色的本土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传播。

书籍目录

城墙·城门·城厢一、筑城始末二、河流与道路三、衙署、机构和学宫从十六铺到董家渡一、沙船业二、客货码头三、行业活动分布与会馆公所四、钱庄和典当业追赶的脚步一、拆除城墙、填浜筑路二、近代市政公用设施三、老城厢的慈善事业文化渊源一、从四大书院到近代学堂二、近代文化机构的创设三、海上画派与小校场年画名园胜迹豫园露香园日涉园也是园半淞园半泾园吾园省园沪城八景之江皋霁雪魁星阁寺观教堂一、佛教沉香阁慈修庵云居庵铎庵一粟庵广福寺青莲庵西林禅院小普陀禅院积善寺三昧寺大佛厂高昌庙留云禅寺二、道教老城隍庙白云观大境关帝庙安澜道院紫霞殿三、伊斯兰教福佑路清真寺小桃园清真寺四、天主教梧桐路老天主堂董家渡天主堂五、基督教清心堂自理堂城中堂宅第与里弄一、宅第九间楼陆宅蒋宅孙宅潘家住宅咸宜堂沈氏住宅田耕堂书隐楼梓园二、里弄住宅旧式里弄新式里弄娱乐生活一、茶园二、茶楼书场三、影戏院四、游乐场、动物园五、主要表演团体六、城隍庙民俗活动品牌与字号一、露香园顾绣二、江南造船厂的世纪沧桑三、近代机器制造业的巨擘四、国货运动五、其他名特商店抗战中的老城厢大都市里的草根世界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曹一士在半泾园筑有书斋,为讲学处,名四焉斋。斋名出自论语:“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同治年间,半泾园日渐荒圯。光绪十五年(1889)为巡道龚照瑗、海防同知刘元楷、知县裴大中、教谕宣敬熙及绅民捐资购得,于中筑万寿宫,复重修半泾园,竣工后益为壮观。半泾园西口附近设有清节堂,是旧社会妇女守节堂院。昔日,老西门内复兴东路路北关帝庙东有万寿宫,宫后有官厅,再后为岸船楼。宫的东南隅为斗阁三间。万寿宫是为皇帝和皇太后祝寿之用,为此地方官不敢懈怠踊跃捐资,一再兴建。半段泾建新宫后,旧宫便合并于关帝庙。半泾园本借设西成小学,1911年上海光复后,宫及园均驻军队,后军队撤防,全归西成小学。1949年后,西成小学改名为蓬莱路第二小学。今址为蓬莱路225号。吾园吾园原为上海名绅毛祥麟外祖母家邢氏的桃园。嘉庆四年(1799)舂,由富商李筠购得,作为别业,始名吾园。今尚文路133弄和先棉祠80弄内的龙门村,即其原址。吾园中有带锄山馆、红雨楼、潇洒临溪屋、清气轩、绿波池、上鹤巢诸景,植竹千竿,河池中有鱼数千尾。李氏后得露香园桃种,在园中种植桃树百数十株,又复叠山凿池、种花植木,完成了一所景色秀丽的名园。李擅长书法,于嘉庆八年(1803)创立吾园书画会。先后有133位书画家,在吾园挥毫泼墨,共作有书画作品251件,李以《春雪集))辑其精华出版。

后记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终于付梓在即。近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今日的老城厢地区始终是上海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代以来,随着租界的出现和闸北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华界的南市、闸北和公共租界、法租界构成的所谓“三国四方”的城市格局。老城厢地区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江南水乡城市的风貌与社会生活方式,在上海多元化的城市景观和社会生活中,成为上海这座城市中西文化交融中象征本土文化意象的重要基因。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要描述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人的生活,老城厢始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三年前,马长林同志陪同同济大学出版社陈立群编辑前来黄浦区档案局,谈及他们正在推动的《印象·上海》项目,希望通过对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对象的系统描述,推动对于上海城市形象的多元化表达。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较多地关注租界对上海城市的影响,也出现了一大批相关出版物,但对于老城厢却缺乏足够关注。作为老城厢所在地区的档案部门,参与此项工作,记录正在发生和消逝的历史,本来是档案工作者的责任,能够通过出版一本读物,系统记录老城厢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传承文化传统,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我们双方一拍即合,开始组织实施。《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通过对老城厢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结构、景观变化、机构兴替、滨水空间的兴起、产业分布、近代市政公共设施的兴建、文化渊源、园林胜迹、宗教机构、各类住宅以及品牌字号的描述,试图比较全面地记录老城厢的各种有形和无形遗产,为文化传承做些积累。黄浦区档案局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编写人员除了对原有档案材料进行仔细梳理,还专门走访上海市、徐汇区档案馆,获得了一些鲜活的历史证据,诸如上海中学迁校过程及龙门村新建等档案材料,由此使本书向读者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资料。本书在收集资料和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市、区有关领导及长期关注老城厢地区发展的史学家的积极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辑推荐

《老城厢:上海城市之根》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老城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上海的今天和昨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