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昌森 等 著 页数:485
前言
自然灾害是指超常的自然现象给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生产活动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危害。自然灾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缓慢而微弱,在较短时间段内微不足道,难以引起人们注意,日积月累后却影响深远,治理难度也较为困难;有的却在短时间突然而至,影响强烈,猝不及防,并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的只造成局部的小范围影响,但瞬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则可在大范围内引发一系列的灾害链,造成的损失数年甚至数十年内都难以恢复;有的甚至造成环境的巨大变迁和历史中断,成为后人探索的奥秘。 我国自然灾害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种类多,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出现过;二是分布广,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不同程度地受过自然灾害的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2/3以上的国土受到干旱、洪涝灾害的威胁;三是频率高,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沙尘暴、雷击、龙卷风、冰雹、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次热带风暴潮登陆,我国内陆的地震约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总数的1/3;四是损失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有3亿人次受灾,倒房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与社会财富加速向城镇集中,一旦遭灾,损失惊人,防灾减灾工作任重道远。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多样,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防灾能力脆弱。然而,我国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从未间断,与自然灾害斗争有着丰富的经验,文献记载繁多。中华民族文明史可以说也是一部在自然灾害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对研究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有着重要价值,总结减灾中成败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制定减灾对策也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自然灾害的目的是为了减灾,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增产。我国工程性减灾投入的统计资料说明,一般都能取得10倍以上的减灾效益。 人在自然中是伟大的,是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虽然人类已摆脱了蛮荒无知的过去,可是在咆哮的自然界面前,人类有时又显得非常渺小。就目前现有的科技水平,人对诸多重大自然灾害还无法抗拒,只能认识自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积累以往成败的经验,趋利避害,进而兴利免害。当下由于对自然资源盲目过度的开发利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某些灾害发生和扩大,我们就该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研究制止破坏自然环境、恢复生态平衡的办法,并逐步切实推行之。例如,西北某些地区因载畜量过大,牧草无法恢复,致使土地沙化。又如,东北某些林场长期单一采伐,等到无木可伐,出现生存危机时,才想到植树造林,而此时已不知浪费了多少岁月。再有些地区,年年植树不见树,除了管理缺位等原因外,是否也应真心诚意地征求林业专家的意见,当地适不适宜种树,该种什么树,品种如何搭配等。要知道有些地区并不适宜植树,种草同样可以防止土地沙化。在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人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长期的持续发展。
内容概要
以丰富的史料与大量的灾害实例,系统而具体地反映了上海地区自有独立建置以来的1250年间的风暴潮、洪涝、干旱、突发性强对流灾害性天气、严寒酷暑与反常天气、生物灾害、疫情、饥荒与赈灾、地震、地质灾害、旱涝与寒暑交替与变化趋变等诸多方面的灾情概况,对认识上海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研究今后减轻灾害的措施及设防标准等都有较大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上海自然灾害史》是一项地方性自然灾害的综合性研究初步成果,资料翔实、丰富、可靠,可供从事自然灾害研究与防御的社会各职能部门、院校及有志于减灾工作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上海自然灾害各灾种分析与评述一、风暴潮二、洪涝三、突发性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四、旱灾五、生物灾害(一)蝗害(二)虎(三)野鸭、蟹六、浮尘扬沙七、冻害八、地震(一)数量少、危害轻(二)震源浅,烈度相对较高(三)地层的地震放大效应明显(四)地震活动规律探讨九、地质灾害(一)地面沉降(二)块状滑移(三)砂土液化(四)山坡失稳十、上海及邻近地区气候冷暖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一)全新世早期(1.1-0.7万年aBP)(二)全新世中期(7000-3000aBP)(三)全新世晚期十一、上海及邻近地区自然灾害规律的点滴探索第二篇 上海历年自然灾害概要(751-1999)一、上海历年自然灾害概要(751-1999)二、上海自然灾害之最第三篇 上海自然灾害史料编纂与考辨一、编纂原则二、灾种分类(一)风暴潮(二)洪涝(三)风灾(四)旱灾(五)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六)严寒酷暑与反常天气(七)生物灾害(八)饥荒与赈济(九)疫情(十)地震(十一)雾害(十二)污染附录 书中部分计量单位参考换算关系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总之,上海的蝗情均与大面积干旱的发展有关,是伴随旱灾后续灾害链的组成衍生灾害之一,绝大多数年份的蝗虫都来自西北方向,属于过境蝗,且多处于蝗灾区的东南未端,灾情相对并不十分严重。20世纪下半叶已十分罕见。 据文献记载,宋元时期的蝗灾间隔时间为22年或22年的倍数的占总数的82%,显示与太阳黑子活动影响有一定关系,而山东一省的蝗灾基本呈现11年的周期,其峰值大都发生在太阳活动大年之后的一年。上海宋元时期蝗情不多,情况有些相符,有些也不尽然。 (二)虎 作为华南动物区系大型猫科代表物种的华南虎,在上海明清时代曾多次出现在上海地方志中,并屡有伤人记载,出现虎踪的地点有宝山广福、嘉定娄塘、外冈、安亭、方泰、真如、上海七宝、法华乡(今徐汇法华路)、金山卫、张堰、查山、松江东部华阳桥、天马山、青浦等,伤人的地点有嘉定合浦门外、安亭吴淞江边、真如等。密度最大的为宝山,有虎成群,啮人为害,死伤65人。单虎一次伤人最多的1658年12月4日金山卫西关外,有虎逐群马,狂奔入城,毙4士兵,民俱闭户,虎咆哮而去。自1767年11月青浦吴淞江边出现虎后至今再未见野生虎出现。由此可见,上海地区在清代早期之前,人口还相当稀少,乡村芦苇茅草丛生,竹林、灌木稠密,这正适宜于虎隐匿潜伏,猖狂时可抵嘉定城门外,松江、上海郊外,甚至在路旁、村边袭人。 (三)野鸭、蟹 野鸭属禽类,鸭形目,蟹属节肢动物,两者本风马牛不相及,但两者作为美食都为今人所爱,对古人而言曾也造成了不少麻烦,是上海地区的生物灾害源之一,例如: 元大德十年即1306年,嘉定就因蟹食稻殆尽。明隆庆三年即1569年及清雍正三年即1725年今南汇沿海,蟛蜞啮麦、豆花、稻几尽,为害人的生计。 清乾隆二年十月初五即1737年11月26日,上海、南汇、松江、金山海凫群飞蔽天,食谷,月余始散;嘉庆十四年秋即1809年,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青浦野鹜食稻。 古代的某些生物灾害,对今日上海也许失去现实意义,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随时关注环境对生物界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正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如当今水葫芦、一枝黄花草、巴西彩龟等外来生物的危害正烦忧着今日上海的经济发展,迫使我们付出一定人力财力予以应付。
编辑推荐
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资助研究课题,上海市重点图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