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教程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上海市教委学生军训办公室,上海警备区学生军训办公室 编  页数:265  

前言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国务院办公厅与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8号)文件、沪教发4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贯彻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推进上海市高校军事理论教学规范化开展,促进高校军事课课程建设。上海市教委学生军训办公室与上海警备区学生军训办公室,组织所属军事理论教研室、地方高校从事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专家、学者,在认真总结大学生军事理论教学规律和经验的基础上,以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为主线,在本书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调整,结合现行的教材,在充分征求意见的情况下,编写出版了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统编教材——《军事理论教程》(第三版)。本教材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力求创新,吸收最新军事科学成果,具有结构合理、内容完备、实用性和可读性强的特点,基本形成科学、完整的大学生军事课程体系。本教材全面体现了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军事科学规律和高等院校军事课程教学的客观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防观念和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始终高度重视的一项战略性工作。首先,高校国防教育对国家国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抓住未来一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因此,迫切需要一个持续安全稳定的环境。但是,当今世界远不是太平盛世,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盛行。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安宁;没有强大的国防,也就没有民族的尊严。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基于中国的国情,我们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依托科技、依托人才来增强国防力量,包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国防力量。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中最年轻也是最富有活力的知识型群体。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国防教育,可以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同时,依托大学生自身良好的科技和文化素质,履行好应尽的国防义务,成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生力军。所以,对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和国家国防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次,高校国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国防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育人功能,特别是在增强忧患意识、培养全球视野、激发爱国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难以相比的。同时,青年学生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实地体验军营生活,可以学到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勇敢顽强、刚毅坚韧、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和作风。近年来的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国防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现代国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少大学生成为军事问题、国际问题和国家战略问题的热心研究者,一批有志青年学生携笔从戎投身神圣的国防事业,更有广大的青年学生因此明确了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刻苦求知,自觉修身,发奋成才,报效祖国。这些正是我们开展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内容概要

  《军事理论教程(第3版)》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力求创新,吸收最新军事科学成果,具有结构合理、内容完备、实用性和可读性强的特点,基本形成科学、完整的大学生军事课程体系。本教材全面体现了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军事科学规律和高等院校军事课程教学的客观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防观念和综合素质。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中国国防第一章 国防概述第一节 国防的基本涵义及要素第二节 中国国防的历史第三节 中国国防历史的主要启示第二章 国防法规第一节 国防法规体系第二节 公民国防权利与义务第三章 国防建设第一节 国防领导体制第二节 国防建设目标第三节 武装力量建设第四节 国防建设成就第四章 国防动员第一节 武装力量动员第二节 国民经济动员第三节 人民防空动员第四节 交通运输动员第五节 国防教育第二篇 军事思想第五章 军事思想概述第一节 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军事思想的体系和特征第六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第一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第七章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第一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二节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第八章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第一节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二节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第九章 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第一节 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第二节 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篇 国际战略环境第十章 战略环境概述第一节 战略的基本要素第二节 战略与战略环境第十一章 国际战略格局第一节 国际战略格局的现状和特点第二节 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第十二章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第一节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演变与现状第二节 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概况第三节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发展趋势第四节 我国国家安全政策第四篇 军事高技术第十三章 军事高技术概述第一节 军事高技术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第十四章 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第一节 精确制导技术第二节 隐身伪装技术第三节 侦察监视技术第四节 电子对抗技术第五节 军事航天技术第六节 指挥自动化技术第七节 军事核技术第八节 新概念武器第十五章 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第一节 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的关系第二节 新军事变革的基本特征第三节 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影响第五篇 信息化战争第十六章 信息化战争概述第一节 信息化战争是新军事变革的必然结果第二节 信息化战争的含义第十七章 信息化战争的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一节 信息化战争的特征第二节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第十八章 信息化战争和国防建设第一节 树立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新国防观念第二节 加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国防教育第三节 建立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国防动员体制第四节 推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工业的全面转型第五节 做好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准备

章节摘录

插图:2.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国家领土是指在一国主权下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国家领土是国家存在的自然物质前提。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是紧密相连的,因为领土完整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基础,国家的存在必须以拥有一定的领土,并能够在其领土内行使自己的主权为前提,否则就不成其为国家。领土又是提供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源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由于国家领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是构成国家主权的重要而不可分割的部分,因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防务见之于领土,就是保卫自己的生存空间,保卫领土完整,不允许被分裂、肢解、侵占。1954年,中国政府与有关国家政府共同倡导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条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在全球各地掀起了殖民掠夺的狂涛恶浪。这种强盗行径延续了近两个世纪,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也不能幸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于封建政府的腐败无能,国防力量的衰败,中国人民在国家领土问题上也曾蒙受了极大的耻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陆地领土仅剩960万平方公里。其中,仅沙俄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总面积相当于3个法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凭借着我们的国防实力,先后进行了中印、中苏、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周边安全。但是,这并不是说在领土问题上我们已无所担忧了。事实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和一些周边国家不仅依然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而且出现了一些国家对我国提出新的领土要求的问题。在涉及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领土问题上,我国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为了保卫国家领土,必须不断强化国防力量。3.保卫和追求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集团利益、民族利益、国民的整体利益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开放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竞争格局中所认定的物质与精神的生存利益与发展利益的总和。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生存的保证,国家的生存需求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国家利益具有多元性。概要地讲,国家利益的主要部分可分为国防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四类。所谓国防利益,是指保证主权国家的生存需求,即保证国家主权、领土、人民生命财产不受其他国家的武力威胁的需要;所谓经济利益,是指国家为维护生存与发展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得以正常展开的需求,其中包括国际间的金融、贸易、科技和广泛的经济合作活动等;所谓政治利益,主要是指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关系,即建立和维持一种有利于本国国家利益及大多数国家利益的世界秩序,一种国际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政治与经济体系。使国家能够安全地处于其中,并且能够获取生存与发展的利益;所谓文化利益,是指满足国家基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需要,包括民族国家所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在发展中不断更新、重建的有代表性的新价值观念。

编辑推荐

《军事理论教程(第3版)》: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统编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军事理论教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没什么意思,学校的教材~
  •   书还行,希望在便宜一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