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上海老建筑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作者:娄承浩薛顺生  页数:148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建筑是人们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可以引出一段历史——反映当时当地社会的人文和  经济、文化、科技的历史。  上海自宋代开始设镇,江南水乡河流纵横交错,农民沿河在高坡地建筑村落。由于农村集市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在村民集中区逐步形成街巷,青浦、松江一带至今还可以见到不少历史的遗迹。由于地壳的变化以及长江水流泥沙的冲积,土地逐渐向东伸展,又形成了一批如法华镇、龙华镇、真如镇等新城镇;元代青龙港衰落,海上船只不再从吴淞江直上青龙镇,改道南下停靠上海浦西岸,十六铺一带形成新的居民点和南北货物集散地。元代十四年(1277年)政府在这里设立管理中外商船贸易征税的市舶司,建筑鳞次栉比,人口达1O万有余,一跃成为“东南之都会”。上海县治设立后,更促进了上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至明代洪武年间(1368—1 398年),全县人口达53万余人,蔚然成为“东南名邑”。  明代上海屡遭倭寇的海上入侵,骚乱抢掠,百姓呼吁朝廷筹筑城垣防御入侵,嘉靖三十二  年(1553年)修筑城墙。城垣的建造使百姓安居乐业,城内的经济日趋繁荣;寺庙、学堂、书院、茶楼、酒肆遍布大街小巷;民宅和店铺连成的街巷有60余条,富豪绅士也纷纷在城內建造私  家园林。  上海从一个东海海滨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江南名邑,主要的标志是建筑。上海历代的传统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在香火旺盛的年代常常发生火灾,许多建筑在熊熊大火之中化为灰烬。清朝围剿太平天国起义军,又使一大批建筑毁于炮火之中。那些原来应当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的消失,损害了城市的功能,损害了城市的形象,损害了城市的历史,这是城市资源的巨大损失。  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外国殖民势力的渗入,西方建筑也随之而来,教堂、领事馆、洋行、捕房和花园住宅等大批兴建,又给上海传统的中国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县城老城厢衰落了。租界形成后,原来乡村土地被一片片圈为建筑用地。填浜筑路,将一幢幢原有的中国建筑拆除。外国人最初在上海建造的房屋都比较简单——平面规则,券廊式样,下层为会客和办公,上层为卧室,房前周围都有很大空地开辟庭园,种植树木花草,有着浓厚的异国情调,不少房屋是外国建筑图纸的翻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租界地皮价格的上涨,建筑开始向高处发展。这个时期,西方建筑技术迅速地传入上海,钢筋混凝土构件与砖砌承重墙的混合结构、工字钢梁柱外包混凝土的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替代了砖石券柱结构。外  滩附近原来一批二三层的建筑,在这个时期都纷纷翻建成为五六层的建筑。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正是这种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上海的建筑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1934年建成的国际饭店,地下两层,地上22层,建筑地上高度为83.8米,是当时远东最高的建筑。1923年建成的汇丰银行耗资巨大,设计施工精良,装饰豪华精致,曾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但是,历史不能替代,只能延续。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适当地保留各个时期代表建筑也是必要的。幸运的是,上海有些老建筑在夹缝中求生被保留了下来,随着时问的推移,其历史价值越来越显示出来。  战争是最残酷的,不仅夺走了数以万计的无辜民众的生命,而且摧毁了一大批建筑。日本帝国主义1932年1月28日挑起的“一·二八”战争,轰炸、炮击闸北宝山路、虬江路、宝兴路、横浜路、天通庵路、青云路和江湾、吴淞、庙行等地区,使一大批建筑顷刻间成为瓦砾,遍地是疮痍,满目是焦土。全市597家工厂、12915家商店遭到战火的破坏,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顷刻化为灰烬。同济大学、上海法学院等七所高校,市北中学、昊淞中学等12所中学,尚文小学等24所小学全部被炸。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八·一三”事变,狂轰滥炸工厂、学校、医院和城镇,虹口、闸北、杨树浦、南市等地区一片火海。战争中全市1000余家工厂遭严重破坏、905家工厂被完全摧毁(其中有3l家棉纺厂、18家卷烟厂、30家缫丝厂被炸毁),工业损失达8亿元(旧法币)。暨南、同济、复旦等大学校舍也遭日军炮火击毁,闸北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被日军炮轰,北火车站被日本飞机投弹轰炸。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的两次战争,全市总损失达45亿元(旧法币),战争浩劫给上海城市带来巨大的创伤。  ……

内容概要

城市的大拆大建,是城市大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搞好城市建设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厚今薄古,认为旧城区的建筑已经经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陈旧了,破烂了,修旧不如建新;另一种是怀旧非今,满足于习惯,留恋过去,总认为今日的建筑不如过去的精致、耐看。这两种态度都是思想认识的片面性所造成的,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只有珍惜过去,又不局限于过去,才能发展现在。因此,在城市大建设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以地有保存价值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对属于可以拆除的旧区旧街坊的建筑,在拆建前要做好旧貌的拍摄和资料收集工作。失去的东西是很难弥补的,建筑也是如此,即使按原样再建,也失去了原汁和历史价值。建筑历史面貌失去了,再也无法再现。浦东新区建设中较好地处理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关系,在高楼林立的陆家嘴金融区,有意识地保留陈闺春民宅,修缮后开辟为历史陈列馆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各级政府都注意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那么,上海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底蕴将会继续保留和发扬。   本书的目的是追忆在上海历史上曾经建造达的、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而消失的建筑;有的建筑有部分拆除或虽然存在但已是面目全非的也属消失之列;有的建筑虽然是现代建筑,由于城市发展整体的需要,被拆除了,也列入本书的范围。

作者简介

娄承浩,1945年7月生,浙江绍兴人。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档案主任、副研究馆员,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档案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高层及超高层建设设计与施工》系列丛书建筑设计篇编辑委员会委员。
1982年以来,先后发表档案专业和建筑专业方面的学术文章132篇,参与或合著的著作有《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上海建筑指南》、《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等7本书。

书籍目录

各国建筑在上海最早的汇集地——外滩 商铺鳞次栉比的南京东路洋泾浜两岸的建筑杂乱无章的苏州河棚户集聚的肇嘉浜寺庙 园林建筑  虹庙  六三花园  新城隍庙  张园  爱俪园  外滩公园  兆丰公园行政建筑  南市马路工程局  工部局总巡捕房  工部局市政厅  江海北关  法租界公董局  法国领事馆  德国领事馆  美国领事馆洋行 银行建筑  沙逊洋行  老怡和洋行  老汇丰银行  旗昌洋行  德华解行商业建筑  福利公司  一品香旅社  鸿运楼  杏花楼  凯福饭店  三角地菜场市政建筑  上海煤气公司   江西路自来水塔  上海北火车站  德国邮政局社团 俱乐部建筑  德国总会  上海德侨活动中心  法国总会  斜侨总会  日本人俱乐部  钱业会馆  上海市商会  四明公所  德国新福音教堂  西本愿寺上海别院文化 医院建造  时报馆  商务印书馆  东方图书馆  早期仁济医院  公济医院  宝隆医院  宏仁医院礼堂 娱乐建筑  上海跑马总会  逸园跑狗场  回力球场  早期大世界  新世界北楼  易安居茶楼  新华电影院  嵩山电影院  奥迪安大戏院  老大光明大戏院  大众剧场  瑞金剧场  上海杂技场  大上海电影院  和平电影院  上海歌剧院小剧场  锦江小礼堂体育建筑  上海市风雨操场  上海市跳伞塔  虹口体育场教育建筑  格致中学  比乐中学  淮海中学住宅建筑  托益住宅  英国汇丰银行大班住宅  西斯文里  张家宅民房纪念建筑  大自鸣钟  欧战和平纪念碑  赫德纪念像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旗昌洋行    建造时间:1846年    旧址地点:中山东一路福州路口    旗昌洋行是上海早期的洋行之一,洋行初名为罗塞尔公司,1846年从广州转到上海,以贩卖鸦片起家。洋行为两层英国古典式建筑,平面方正规则,外墙立面上巧妙地使用了圆拱、尖拱,铸铁栏杆,花饰精巧。这座面积并不大的洋房是当时美国在华最大的洋行,七大股东中有四人担任过驻华领事。美国第一任驻上海代领事吴利国为该行大班,上海道台吴健彰曾在洋行当买办,1861年该行集资建立旗昌轮船公司,独揽长江航运业务,在黄浦江边设立旗昌码头,通过长江航线投资缫丝厂、焙茶厂,获得了巨大利润。19世纪70年代,该行面临着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激烈竞争,决定退出中国市场,把资金投向开发美国西部建设。将旗昌轮船公司资产以220万两银元转让给轮船招商局,后来又将旗昌丝厂转让给法商,1891年该行宣布歇业。 1901年轮船招商局拆除旧楼,另建新楼,从此旗昌洋行消声匿迹了。    德华银行    建造时间:1902年    旧址地点:汉口路外滩    上海开埠后,英国鸦片商人颠地租借今市总工会和外滩交易中心所在地的地皮,兴建洋行楼。l 865年颠地洋行因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受挫,开始走下坡路。1880年德国对华贸易迅速上升,德国柏林、法兰克福、汉堡等13家银行联合组建德华银行,总行设在柏林,上海为中国分行。主要经营结算和汇划业务,初期资本为500万两银元,德华银行收购了颠地洋行南楼房地产,作为办公用房。 1902年又将其扩建,请德国建筑师倍高设计。倍高建筑师对这幢洋行楼作了两大处理:一是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复古的手法设计建筑立面,使扩建部分与老建筑部分形成一个整体;二是由于街道弯曲,建筑师因势利导在立面转角处增建塔楼过渡。扩建后新楼东半部的一楼和二楼设有服务窗口的大厅和业务接洽处,新楼西半部一、二楼是供出租的办公室;三、四楼是公寓套房。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国宣战,德华银行作为敌产被中国政府接管,房产由交通银行接管使用。1937年交通银行重建新大楼,将原楼拆除。    福利公司    建造时间:1848年    旧址地点:南京东路四川中路口    福利公司是旅沪英侨霍尔创办的环球百货公司,主要为旅沪侨民服务,经营洋酒食品等业务。1845年上海开埠后外侨激增,尤其是1850年在五圣庙(今河南中路、南京东路处)开辟上海第一跑马场后,福利公司日益兴旺,1854年扩大经营业务,生产和销售面包,是上海最早生产和销售西色面包的商店,1892年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环球百货业务。福利公司建筑是上海外滩最早的一批建筑之一,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外墙采用清水砖墙,设腰线和女儿墙,门窗大多为圆弧线,橱窗由于开间较小显得狭窄。1898年和1904年曾两次火灾,损失严重。风水先生说应该避邪,后来业主将原在南京路四川路东南角的公司搬迁到对面南京路四川路西北角。20世纪30年代后,业主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90号)购地后另建公司大楼,现在大光明电影院隔壁的这幢楼改为工艺品服务部。许多老人都知道这幢楼的前身是福利公司,但是对早期的福利公司知之的人并不多,因为早期福利公司的建筑早已消失。    一品香旅社    建造时间:1883年    旧址地点:西藏中路272号    旧上海早期著名旅社。一品香招牌起于西菜馆的名字,该西菜馆由中国人开办,以中国传统烹调技艺制作西菜,由于中国人对正宗西菜不合口味,而一品香融合中西烹调的西菜,适合中国人口味,很快生意兴隆起来,“一品香”也名扬上海滩。后来开设旅馆后,仍附设西菜馆,供应布丁冷菜、番茄卷筒鱼、通心粉等。建筑坐东朝西,临街可观看上海跑马厅全景。北部为二层楼房,南部为三层楼房,建筑外部一般,内部装饰却十分豪华、精致。北部楼房建于1883年,内设舞厅、弹子房、西餐厅、小卖部和小花园。公共建设面积3 030平方米。1940年前后,北部改建为皇后大戏院。南部楼房建于1919年,内设宴会大厅,厅内有琴台,楼上临街客房因能观看跑马厅,生意特别好,常常客满。“文革”后,上海市农委招待所租用,1980年后恢复一品香旅社老招牌。20世纪90年代末,一品香旅社和毗邻的和平电影院等整个街坊被拆除,搞房地产开发,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工程仍未上马。    鸿运楼    建造时间:1874年    旧址地点:金陵东路(紫金路口)    1860年法租界辟筑公馆马路(今金陵路),最初仅外滩至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一段,1862年法公董局建楼(今黄浦公安分局处),马路向西延伸。由此法租界首脑机构位此,周围纷纷开设商店。1874年开设的鸿运楼是宁帮酒楼,沿街两层五开间店面房,立帖式结构。建筑平面布置采用旧四合院的传统形式,底层沿马路中间为大门,进门是天井,天井后面是大厅,两边为东西厢房。二层建有挑出的木阳台,室内铺砌花磁砖。店堂内的装饰和桌凳均是中式。租界向西延伸后,这里逐渐冷落,鸿运楼也消失了,解放后房屋还在,经修理后曾作为黄浦区人民法院民事法庭用房,20世纪90年代这一地块旧房被拆除,靠河南路一块已建起高楼大厦,紫金路东侧一块至今还作为待开发的空地。    杏花楼    建造时间:1928年    旧址地点:福州路343号    杏花楼是上海著名的粤菜馆,创办于1851年,起初为一开间门面小店,供应广东甜食和粥。民国初年来沪经商的广东人增多,生意越来越好,小店显得十分拥挤。1928年搬迁到今福州路山东路口,拆除民房翻建起一幢七开间门面的楼房,四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为门市部,二至四楼为宴会厅,二楼西部辟有婚寿仪式的礼堂,三楼辟有西餐厅。每天生意火爆,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粤菜馆,楼上楼下可摆近百桌酒席。原店名为“杏华楼”,有位老顾客有一次用菜后对店老板说,“杏华楼”店面不风雅,接着他吟了一首唐代诗人杜牧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建议将店名改为“杏花楼”,老板听后大喜,后来采纳了他的建议。建筑立面每层挑出统长的水泥阳台,上面挂着杏花楼招牌和随意小酌、包办筵席等字样的广告语,很有特色。栏杆格扇均用广式雕刻。杏花楼著名的粤菜有明炉叉烧、脆皮烧鸭、西施明虾、龙虎斗和植物四宝等四季名肴,还擅长广式和西式点心,杏花楼月饼配方独特,色、香、味俱佳,历年来被评为优质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90年代每年的中秋,杏花楼月饼成为抢手货,企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原来旧屋不敷使用,拆除后在原地新建高楼,现在的杏花楼设施现代化,装潢仍然保持着粤菜馆的特色。……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建筑是人们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可以引出一段历史——反映当时当地社会的人文和经济、文化、科技的历史。    上海自宋代开始设镇,江南水乡河流纵横交错,农民沿河在高坡地建筑村落。由于农村集市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在村民集中区逐步形成街巷,青浦、松江一带至今还可以见到不少历史的遗迹。由于地壳的变化以及长江水流泥沙的冲积,土地逐渐向东伸展,又形成了一批如法华镇、龙华镇、真如镇等新城镇;元代青龙港衰落,海上船只不再从吴淞江直上青龙镇,改道南下停靠上海浦西岸,十六铺一带形成新的居民点和南北货物集散地。元代十四年(1277年)政府在这里设立管理中外商船贸易征税的市舶司,建筑鳞次栉比,人口达1O万有余,一跃成为“东南之都会”。上海县治设立后,更促进了上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至明代洪武年间(1368—1 398年),全县人口达53万余人,蔚然成为“东南名邑”。    明代上海屡遭倭寇的海上入侵,骚乱抢掠,百姓呼吁朝廷筹筑城垣防御入侵,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筑城墙。城垣的建造使百姓安居乐业,城内的经济日趋繁荣;寺庙、学堂、书院、茶楼、酒肆遍布大街小巷;民宅和店铺连成的街巷有60余条,富豪绅士也纷纷在城內建造私家园林。    上海从一个东海海滨的小渔村,发展成为江南名邑,主要的标志是建筑。上海历代的传统建筑都是砖木结构,在香火旺盛的年代常常发生火灾,许多建筑在熊熊大火之中化为灰烬。清朝围剿太平天国起义军,又使一大批建筑毁于炮火之中。那些原来应当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的消失,损害了城市的功能,损害了城市的形象,损害了城市的历史,这是城市资源的巨大损失。    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外国殖民势力的渗入,西方建筑也随之而来,教堂、领事馆、洋行、捕房和花园住宅等大批兴建,又给上海传统的中国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县城老城厢衰落了。租界形成后,原来乡村土地被一片片圈为建筑用地。填浜筑路,将一幢幢原有的中国建筑拆除。外国人最初在上海建造的房屋都比较简单——平面规则,券廊式样,下层为会客和办公,上层为卧室,房前周围都有很大空地开辟庭园,种植树木花草,有着浓厚的异国情调,不少房屋是外国建筑图纸的翻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租界地皮价格的上涨,建筑开始向高处发展。这个时期,西方建筑技术迅速地传入上海,钢筋混凝土构件与砖砌承重墙的混合结构、工字钢梁柱外包混凝土的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替代了砖石券柱结构。外滩附近原来一批二三层的建筑,在这个时期都纷纷翻建成为五六层的建筑。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正是这种不断地推陈出新,使上海的建筑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1934年建成的国际饭店,地下两层,地上22层,建筑地上高度为83.8米,是当时远东最高的建筑。1923年建成的汇丰银行耗资巨大,设计施工精良,装饰豪华精致,曾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但是,历史不能替代,只能延续。在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适当地保留各个时期代表建筑也是必要的。幸运的是,上海有些老建筑在夹缝中求生被保留了下来,随着时问的推移,其历史价值越来越显示出来。    战争是最残酷的,不仅夺走了数以万计的无辜民众的生命,而且摧毁了一大批建筑。日本帝国主义1932年1月28日挑起的“一·二八”战争,轰炸、炮击闸北宝山路、虬江路、宝兴路、横浜路、天通庵路、青云路和江湾、吴淞、庙行等地区,使一大批建筑顷刻间成为瓦砾,遍地是疮痍,满目是焦土。全市597家工厂、12915家商店遭到战火的破坏,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顷刻化为灰烬。同济大学、上海法学院等七所高校,市北中学、昊淞中学等12所中学,尚文小学等24所小学全部被炸。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八·一三”事变,狂轰滥炸工厂、学校、医院和城镇,虹口、闸北、杨树浦、南市等地区一片火海。战争中全市1000余家工厂遭严重破坏、905家工厂被完全摧毁(其中有3l家棉纺厂、18家卷烟厂、30家缫丝厂被炸毁),工业损失达8亿元(旧法币)。暨南、同济、复旦等大学校舍也遭日军炮火击毁,闸北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被日军炮轰,北火车站被日本飞机投弹轰炸。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发动的两次战争,全市总损失达45亿元(旧法币),战争浩劫给上海城市带来巨大的创伤。……

编辑推荐

  本书以建筑为主题,适当扩展到有关的人文历史。书中的许多建筑和历史照片虽已不陌生,但是专题描述却不多,阅读了本书后您会知道这些建筑的过去和消逝的原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消逝的上海老建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建筑是艺术,建筑是历史,艺术给人欣赏的愉悦,历史给人不灭的追忆。文字与图像的记载使我们知道历史、知道我们的过去,建筑则是历史的丰碑,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   消逝的上海老建筑,值得收藏的书籍,那么多精美的建筑毁了,可惜啊!
  •   不错的,内容图文并茂,受益非浅.可惜啊,很多老建筑都拆了!!!!!
  •   很好第一本书
  •   这本书我很喜欢呢。。。
  •   感谢作者的悉心收集,很多内容比较珍贵.尤其对我本人来说看到了一些急需的资料,大有裨益!
  •   只是建筑物的简单介绍,没有其他东西可读。。。
  •   可读性不强,但作为资料还可以。
  •   还不错,就是介绍背景简单了些
  •   一般吧,不是很好,跟想的差些
  •   作者的书是写给谁看的?
  •   文字意犹未尽,珍贵的文献,解说配有原址和近期图片,了解老上海非常受益,谢谢
  •   朋友推荐的,不错,五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