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建筑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同济大学  作者:薛顺生、娄承浩 编著  页数:184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上海历史上遗存的著名地面建筑现今尚有70余处,这些老建筑体现了上海建筑的悠久历  史、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们在建筑空间处理、施工技术技巧、建材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从类型上看,主要有民宅、官署、庙宇、亭台、楼阁、城墙、照壁、牌坊等纪念性建筑;从规模上看,因上海古代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建筑体积不大,但这些老建筑具有上海文化的特定内涵,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达到较高水平的例证。如:松江区域內唐经幢上的浮雕、方塔园內的照壁砖雕实为稀世珍品;南市书隐楼的雕梁画栋、砖雕镂窗,富有江南建筑风味,也是市区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大型清代居住建筑;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上海古城墙,打破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城墙呈圆形,展现了上海特定的文化形态和建筑特色。此外,由于上海特定的历史地位,古老的道观和尼庵,有史可查的尚有80余处0上海留存至今的佛教观庙有:龙华寺、静安寺、玉佛寺。著名道观有:白云观、钦赐仰殿、城隍庙、崇福道院等,这些古老的宗教建筑是上海老建筑的宝贵遗产。  古塔是上海稀有奇观,多与寺庙相伴。上海现有古塔14座(真如寺塔,结构上属古塔,但  1 999年新造),有龙华镇龙华塔、松江镇方塔、圆应塔(西林塔)、塔汇镇李塔、余山镇秀道者塔、天马镇护珠塔(即松江斜塔)、嘉定镇法华塔、南翔镇砖塔(双塔)、青浦沈巷乡泖塔、青浦白鹤镇青龙塔、金山松隐镇华严塔等,都各有特色。其中松江方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形制结构因袭唐代砖塔风格,屋面、腰檐和楼板均靠斗拱承托支撑,为我国南方建筑所罕见;龙华塔体现了宋代造塔风格——八角形平面,筒体结构,木构屋檐,塔基处理别有一番特色,是研究宋代建筑技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古桥是人类的瑰宝,中国是古桥之乡,金泽镇是上海的桥乡,不仅古桥多,而且历史悠久,现尚存较完好古桥有90余座,其中列入市级和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8座。这些现存古桥中以石拱桥为多,最早的为宋代石拱桥。如青浦区金泽镇上的两座姐妹桥——普济桥和万安桥,均为南宋石拱桥,至今也有730多年桥龄了。上海在还未建城的南宋就能建造石拱桥,这是中国桥梁史上又一大飞跃。以砖、石取代竹木,不仅桥更加坚固,且又能造大桥。我们的前辈匠师们,无论在建筑技术上、造型艺术和功能技巧上均取得了大突破,为我国桥梁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上海的这些古桥十分宝贵,它是一颗颗镶嵌在东海之滨的具有神奇魅力的灿烂明珠,值得我们上海人民自豪和珍惜。  上海民居的建筑造型为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的式样。除了平房、茅屋之外,寻常人家的民房为砖墙立柱、木椽屋面、青瓦盖顶的矮平房,进深以桁条分有五路头、七路头、九路头不等;面宽分割为三开间、五开问;一般正间为客堂,两旁为卧室;白粉墙、小青瓦,屋脊似鳌状,两头翘起,以求吉祥。殷实富户的宅邸为庭院式住宅,砖墙立柱,穿斗式或抬梁式的混合木构架,榫卯组合,粱、桁由圆木立柱承重。其平面布置以正厅或正房为中心,两侧为耳房,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这种“一正两厢”组成的院子,即通常所说的三合院、四合院。大型宅第分别设两、三个以至多个“一正两厢”的多进宅院,并附有花园。大门内外设影壁,进门第一进院坐南朝北的房屋称南房或门埭房(楼),作外客厅。二门通常做成华丽的门楼,二门以内为第二进院,内设正厅,是全宅中面积最大、质量最好的房间,穿过耳房或避弄,进入第三进院,即后院(家属内房),供妇孺居住。少数迭官显贵的宅第,则分别设有轿厅、客厅、花厅、正房、书房、卧房、花园、戏台等,门前还置一对石狮。  上海目前保存较好且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古老住宅,主要分布在市区老城厢、松江、嘉定、浦东新区等地。上海具备特有的历史文化索源和众多的能工巧匠,在高度文化艺术的影响下对老建筑造型、色彩、细部处理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高超的空间构图艺术,是江南水乡老建筑重要的构思源泉。  我与我的同行娄承浩先生,一起合作编撰了这本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上海老建  筑》。如果这本册手的出版,能为上海广大读者以及来沪旅游的朋友,提供一些方便和启发,那就是所求的目的。  薛顺生  2002.1

内容概要

本书分20辑:古镇、园林、书院、祠堂、戏台、楼阁、寺庙、道馆、文庙、公馆等。意在反映昔日上海地域内的文物遗迹等老建筑。    上海历史上遗存的著名地面建筑现今尚有70余处,这些老建筑体现了上海建筑的悠久历史、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们在建筑空间处理、施工技术技巧、建材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的地位。从类型上目的地,主要有民宅、官署、庙宇、亭台、楼阁、城墙、照壁、牌坊等纪念性建筑;从规模上看,因上海古代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建筑体积不大,但这些老建筑具的上海文化的特定内涵,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达到较高水平的例证。由于上海特定的历史地位,古老的道观和尼庵,有史可查的尚有80余处。上海留存至今的佛教观庙有:龙华寺、静安寺、玉佛寺。著名道观有:白云观、钦赐抑殿、城隍庙、崇福道等,这些古老的宗教建筑是上海老建筑的宝贵遗产。    上海目前保存较好且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古老住宅,主要分布在市区老城厢、松江、嘉定、浦东新区等地。上海具备特有的历史文化索源和众多的能工巧匠,在高度文化艺术的影响下,对老建筑造型、色彩、细部处理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高超的空间构图艺术,是江南水乡老建重要的构思源泉。

作者简介

薛顺生,1959年工科大学本科毕业,长期从事房屋修缮管理三十余年。业余研究上海区域内文化史迹、革命遗址、古宅民居、近代建筑等。
已出版的著作有:《上海革命遗址及纪念地》、《上海名人故居沧桑灵》、《上海房地产志》、《上海住宅建设志》、《上海建筑施工志》、《浦东建筑百题》、《浦东人物百题》、《浦东开放开十年》。
曾聘为《上海建筑经典——236幢优秀近人保护建筑》特约编辑、《浦东开发开放十年》特约编辑。退休后,聘任为浦东新区文物管理所文物建筑调研员。高工、副研究员。

书籍目录

古镇 上海老街 龙华镇 朱家角镇 南翔镇 高桥镇园林 豫园 醉白池 秋霞圃 古猗园 课植园 颐园书院 敬业书院 观澜书院 三林书院祠堂 陈化成祠 李鸿章祠 杜月笙祠 黄道婆祠戏台……楼阁寺庙道观文庙会馆古亭古桥古塔红幢照壁 石刻记碑牌坊城墙宅邸古墓跋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书摘    云间第一楼    位于松江区松江镇中山东路250号,原为松江府署谯楼,现松江第二中学大门口,即是此楼楼基残墙。相传“云间第一楼”楼基原是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的点将台(但无确切查考),上建楼座。府署于元贞元年(1295年)建成,门外有谯楼,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遭火灾,九年(1349年)重建。楼四楹,高约20米许。下为砖砌基座,中有券门甬道,似城门。明末,谯楼毀于兵燹,清顺治年初又重建,20世纪30年代初,县长金庆章募款重修此楼,立横额“云间第一楼”,又竖《重修云间第一楼记》石碑。旧时松江城内房屋以两层居多,而鼓楼高达16米,堪称松江城中第一高楼,松江古称“云间”,故称之为“云间第一楼”。    “云间第一楼”门楼的建筑风格,取我国传统的双重檐歇山顶形式,楼面阔5间,全部用柱子撑起。楼阁高耸空中,面阔24.8米,进深10.10米,高约16米,颇为壮观。楼下中间为大门过道,门阔5.1米。古楼清水砖墙,翘角飞逸,古色古香,与宋代张择端绘制的开封《清明上河图》中的楼阁式建筑相仿,是解放初全国范围内所存两处梁柱式溯楼中的一处。“云间第一楼”毀于195 1年台风,仅剩楼的残砖碎瓦和台基。在20世纪末,重新仿造新楼。    1985年,云间第一楼被列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川沙鹤鸣楼    鹤鸣楼屹立于浦东新区川沙镇东南隅的川沙公园内,仿照武汉市黄鹤楼建筑模式营造。    楼有5塔7层,标高54米,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塔身主建筑上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下砌石玉平台。四周立80根雄柱支撑塔体。画栋回廊,飞檐翘角,角端系60金钟。风吹钟响,叮口当悦耳。每层塔屋,均用金色琉璃瓦铺砌,阳光下金碧辉煌,驻足仰视,宏伟壮丽,气势非凡。拾级登楼,东望海天,风光旖旎。向西北遥望楼宇密布,参差竞上,各项新建之工程,恢弘奇丽,气势宏伟,一派现代欣欣向荣的开发景象。    鹤鸣楼名,蕴意有三。一是楼仿造于武汉黃鹤楼。唐诗人崔颗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白云千载空悠悠。”二是浦东滨海一带,古代产盐,地名下沙盐场;又多沼泽,产鹤,地名又称鹤沙。宋代科学家沈括称此地所产鹤为下沙鹤。其特征是丹顶、绿足、龟纹、誉名仙种。三是《诗经·小雅·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句。引证与影射浦东鹤鸣楼之由来。    读者若要进一步钻研,可到该楼底层大厅左侧,置有浦东学者顾炳权先生所撰写的《鹤鸣楼记》,现勒石为碑。    川沙魁星阁    阁乃楼也。魁星阁,又称奎星阁或奎文阁。奎星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称“奎宿”,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顾炎武《日知录·魁》中指出:“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中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当年,此阁中挂有魁星神像,前设贡桌,供读书人祭祀以求考中如愿。    上海有两座魁星阁,分别建在浦江东、西两岸,浦西的为南市文庙魁星阁;浦东的为川沙魁星阁。川沙魁星阁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山阴(今绍兴)何竹芗创建。此阁系砖木叠砌而成,镇峙在旧城墙上,取其照耀一方之意。春秋佳日,邑人均结伴喜登城墙头,于魁星阁畔游憩。此阁与文昌宫、观澜书院、岳碑亭浑然一体。民国十四年(1925年),当拆除1日城墙时,因地方上原留古迹,合议保存。1947年邑人张文魁重修魁星阁,由张氏旧交余绍宋作“重修魁星阁记”,并由余氏书写,书法清峻洒脱,别具一格。碑石由吴县刘君仲所刻。但碑成而未树,此碑一直静躺在东南墙角的魁星阁眸。阁毁于文革“十年动乱”中,而阁畔的碑石由沈企行设法砌于墙壁问,故原碑尚在。    1989年重修魁星阁,钢筋混凝土结构,六角形,三层高,六角攒尖式瓦顶。底层中央三柱直通第三层,柱间连以横枋,顶部仿木构件为斗六形。阁高15米,进深6米,每边2.5米。各层屋面飞檐起翘较大,逐层收进,整体上小下大,比例匀称,外貌小巧玲珑,精致婀娜。魁星阁与岳碑亭耸立在古城墙上,犹如二龙相嬉,使得城墙更为奇美秀丽,令人流连忘返,成为现代都市人民生活中的珍贵历史遗迹。    文庙魁星阁    魁星阁又名奎文阁,为文庙配套建筑。在古代,文庙不仅是祭祀中国儒学大师孔子的庙宇,还是一个县境内的最高学府,是培养秀才进而参加乡试考举人的学宫。所以魁星阁正是文庙中学宫的象征之一。清乾隆皇帝曾为曲阜孔庙题写“奎文阁”匾额,可见奎文阁在文庙建制中的地位是颇高的。    文庙魁星阁,坐落在文庙东南隅,面拥一池清水,真有些天光云影池南岸的诗意。此阁平面呈六角形,共三层,高20米,进深8米,每边阔约3米,各层屋面飞檐起翘较大,逐层收进,整体上小下大,比例匀称,小巧玲珑,精致婀娜。这在上海寺庙古镇建筑中极其罕见。阁为砖木结构,六根约一人合抱粗的楠木柱直通阁顶,每层四周设回廊,外有木栏,供人眺望。整个阁体全用木榫固定,不用一根铁钉。其独特的建筑工艺为古建筑专家所瞩目。底层门朝向面北,圆廊宽1.5米左右,可容纳3人并行。底层墙上开有八扇八角橄榄形的漏窗,入内有一座木刻魁星像,右手执笔,左手执斗,作愉快跳跃状。凡邑人入试前,即来此星像前跪拜。阁中南向壁旁有梯,盘旋而上即达第二层。这一层门朝南。再上去可直抵最高层,门仍朝北开。第二、三层壁间仍开有八扇小方格形漏窗,使阁内空气对流新鲜,人登上三层高处,能环视老城厢近处风貌。    阁顶为葫芦形,顶颈为荷花形,荷花瓣用水泥、石炭和煤泥合成,呈灰色,远望十分庄重。每层角脊部位用红、绿、黄和黑等颜色画有花草、果木,颇为醒目。在每层垂檐起翘部,还置以各不相同的泥塑图形,如灰色猴子、红嘴白鸽、褐色的洋花等。    1981年,文庙魁星阁列入南市区文物保护单位。    沉香阁    沉香阁,又名慈云禅院,坐落在沉香阁路29号。它和玉佛寺、龙华寺、静安寺、圆明讲堂等五所上海的佛教寺院,于1983年4月,同时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42所汉族地区重点寺院。沉香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问,重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名为慈云寺,但民间仍称它为沉香阁。整个寺院颇具规模,前有弥勒殿,山门石坊;中有大雄宝殿、沉香佛殿,还有造鹤轩、前殿禅堂及左右厢楼。阁的建筑形式庄重典雅,在整寺中显得非常突出。阁在清代为邑城官员祈晴祷雨之处,上海在未建万寿官前,皇帝皇太后生日也在这里朝贺。因而香火旺盛,誉满上海城。    在沉香阁的中轴线上,第一个建筑点是修复的明代石牌楼,它飞檐斗拱,气宇轩昂,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匾额“沉香阁”悬挂在牌坊的檐下正中。……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上海历史上遗存的著名地面建筑现今尚有70余处,这些老建筑体现了上海建筑的悠久历史、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们在建筑空间处理、施工技术技巧、建材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从类型上看,主要有民宅、官署、庙宇、亭台、楼阁、城墙、照壁、牌坊等纪念性建筑;从规模上看,因上海古代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建筑体积不大,但这些老建筑具有上海文化的特定内涵,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达到较高水平的例证。如:松江区域內唐经幢上的浮雕、方塔园內的照壁砖雕实为稀世珍品;南市书隐楼的雕梁画栋、砖雕镂窗,富有江南建筑风味,也是市区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大型清代居住建筑;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上海古城墙,打破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城墙呈圆形,展现了上海特定的文化形态和建筑特色。此外,由于上海特定的历史地位,古老的道观和尼庵,有史可查的尚有80余处0上海留存至今的佛教观庙有:龙华寺、静安寺、玉佛寺。著名道观有:白云观、钦赐仰殿、城隍庙、崇福道院等,这些古老的宗教建筑是上海老建筑的宝贵遗产。    古塔是上海稀有奇观,多与寺庙相伴。上海现有古塔14座(真如寺塔,结构上属古塔,但1 999年新造),有龙华镇龙华塔、松江镇方塔、圆应塔(西林塔)、塔汇镇李塔、余山镇秀道者塔、天马镇护珠塔(即松江斜塔)、嘉定镇法华塔、南翔镇砖塔(双塔)、青浦沈巷乡泖塔、青浦白鹤镇青龙塔、金山松隐镇华严塔等,都各有特色。其中松江方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形制结构因袭唐代砖塔风格,屋面、腰檐和楼板均靠斗拱承托支撑,为我国南方建筑所罕见;龙华塔体现了宋代造塔风格——八角形平面,筒体结构,木构屋檐,塔基处理别有一番特色,是研究宋代建筑技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古桥是人类的瑰宝,中国是古桥之乡,金泽镇是上海的桥乡,不仅古桥多,而且历史悠久,现尚存较完好古桥有90余座,其中列入市级和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8座。这些现存古桥中以石拱桥为多,最早的为宋代石拱桥。如青浦区金泽镇上的两座姐妹桥——普济桥和万安桥,均为南宋石拱桥,至今也有730多年桥龄了。上海在还未建城的南宋就能建造石拱桥,这是中国桥梁史上又一大飞跃。以砖、石取代竹木,不仅桥更加坚固,且又能造大桥。我们的前辈匠师们,无论在建筑技术上、造型艺术和功能技巧上均取得了大突破,为我国桥梁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上海的这些古桥十分宝贵,它是一颗颗镶嵌在东海之滨的具有神奇魅力的灿烂明珠,值得我们上海人民自豪和珍惜。    上海民居的建筑造型为中国江南传统建筑的式样。除了平房、茅屋之外,寻常人家的民房为砖墙立柱、木椽屋面、青瓦盖顶的矮平房,进深以桁条分有五路头、七路头、九路头不等;面宽分割为三开间、五开问;一般正间为客堂,两旁为卧室;白粉墙、小青瓦,屋脊似鳌状,两头翘起,以求吉祥。殷实富户的宅邸为庭院式住宅,砖墙立柱,穿斗式或抬梁式的混合木构架,榫卯组合,粱、桁由圆木立柱承重。其平面布置以正厅或正房为中心,两侧为耳房,左右对峙建东西厢房。这种“一正两厢”组成的院子,即通常所说的三合院、四合院。大型宅第分别设两、三个以至多个“一正两厢”的多进宅院,并附有花园。大门内外设影壁,进门第一进院坐南朝北的房屋称南房或门埭房(楼),作外客厅。二门通常做成华丽的门楼,二门以内为第二进院,内设正厅,是全宅中面积最大、质量最好的房间,穿过耳房或避弄,进入第三进院,即后院(家属内房),供妇孺居住。少数迭官显贵的宅第,则分别设有轿厅、客厅、花厅、正房、书房、卧房、花园、戏台等,门前还置一对石狮。    上海目前保存较好且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古老住宅,主要分布在市区老城厢、松江、嘉定、浦东新区等地。上海具备特有的历史文化索源和众多的能工巧匠,在高度文化艺术的影响下对老建筑造型、色彩、细部处理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高超的空间构图艺术,是江南水乡老建筑重要的构思源泉。    我与我的同行娄承浩先生,一起合作编撰了这本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上海老建筑》。如果这本册手的出版,能为上海广大读者以及来沪旅游的朋友,提供一些方便和启发,那就是所求的目的。                                               薛顺生                                              2002.1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老建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上海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值得品读,了解历史。
  •   书中简写老建筑的概况,难得的资料!
  •   我帮孩子同学的妈妈买的,她也觉得这书不错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   。本教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及可操作性,适合未来从事银行职业的中职学生及相当水平人士使用。
  •   在当当网买书,省钱,省时,又省力,价格很实惠,质量也挺好的,送货员的态度很好,很满意!
  •   内容较为丰富 图片可惜是黑白的 如果是彩色更佳
  •   对了解上海,帮助很大
  •   同济出品.很有价值,
  •   较为详细介绍了许多上海老建筑,有图有文,只是图片的印刷质量太差了
  •   书寄错了。受到了一堆儿童读物,打电话要求交换,服务态度极为不好,实在很失望。
  •   字数不多,图片满多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