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民俗荟萃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作者:宋耀武  页数:全二册  字数:624000  

内容概要

  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为了维护社会群体的和谐稳定,为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作为思维发达、能制造使用工具的人类,通过思维或依据自然条件、或依据自我感受,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后来人们便将由自然条件不同而产生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通常统称为“风俗”,或称为“民俗”。
  民俗是一种约定俗成,其流传范围或可大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或可小到某个部落、某个村庄,几条山沟、几户人家;其涉及内容则包罗万象,大到日月星辰、天文地理,小到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综观所有民俗,无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不基于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盼。就像鱼儿生活在水里一样,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民俗里,从物质到精神无不打上民俗之“水”的印记!可以说,民俗是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志。离开了哺育我们的、塑造我们的、我们用以表达和思考的民俗,人就会迷失自我,无所适从。

书籍目录

上卷
序篇
一、民俗的内容
二、民俗的特性
三、民俗的起源
四、民俗的功能
五、民俗的传承
婚嫁习俗篇
概述
一、说媒
二、下聘
三、相亲
四、订婚照
五、请媳妇(女婿)
六、订婚
七、彩礼
八、嫁妆
九、择日子
十、登记
十一、结婚
婚前准备
一、收拾新房
二、缝制被褥
三、发请帖
四、雇“吹鼓手
五、定”花轿
六、请“厨师”和“忙乎人
七、请”毡迎客“和”搀媳妇的
八、请“送亲客”、“上头的”、“抬食盒的”、“送小饭的等人”
九、做”铜盆桃子“和”铜盆金鱼
十、抬嫁妆
十一、铺炕
十二、压炕
十三、催妆
十四、落桌
十五、祭祖
婚礼程序
一、挂彩绸、贴“囍”字
二、上妆
三、过筛子
四、嘱咐话
五、迎娶
六、“憋”新郎
七、拜祖
八、送亲酒
九、上轿
十、“抢先”
十一、顶针、葱、蒜和凹镜
十二、互换礼品
十三、转镜子
十四、不走“回头路”
……
下卷

章节摘录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南京)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年除夕之夜,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普及,与朱元璋颁布御旨大力提倡和推广是分不开的。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红纸上,但庙宇的对联则用黄纸书写。守制三年,服孝未满的家庭第一年不贴对联,第二年可以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写对联,第四年丧服期满才恢复用红纸写对联。  春联的张贴是有章法的,倘若张贴不当,前后倒置,就会被人贻笑大方。春联传统的张贴顺序一般为:面对大门,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也有的人认为,春联张贴的顺序应以横批为准,如果横批是自右向左写,上联即在右,反之上联即在左。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还有门心、框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如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抬头见喜(有的认为应是'台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斗斤”。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蓬莱民俗荟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