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建军 编 页数:295
前言
2000年7月22日,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成立了新的山东大学。合校是山东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为了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在于适应当代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推动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和办学资源的整合集约,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使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能够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合校以来的十年,是学校实现实质性融合的十年,是取得辉煌成绩的十年。合校以来山东大学各项事业取得的快速发展和重大成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也得到了中央领导、教育部和山东省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除了学科整合以及管理机构的合并以外,三个不同传统与风格的大学的真正融合,根本的标志最终还是应该表现在文化的融合上。多校区管理模式之下应怎样熔铸共同的文化?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加以认真思索,而且在合校十周年之际作出回答。一所大学一定要有一个主流文化,这个文化应该体现学校的精神品位和价值追求,成为大家固守的传统。如果一所大学里多种文化并存,并且多种文化之间有冲突,那就说明这个融合还没有完成。今天,当我们总结合校十年所走过的历程的时候,应该把学科发展与文化一体化作为纪念和反思的重点。我们要深入思考合校之初所设定的目标实现了没有,“1+1+1>3”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显现,还要思考三校融合以后大学新的增长点的培育以及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总结发展的经验,也要分析合校之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如哪些学科发展迅猛,哪些学科停滞徘徊,哪些学科出现了反复,等等。系统总结十年走过的道路,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重要的新起点上。中国高等教育从整体上进行规模扩张的阶段已经结束,今后将转到以质量、内涵发展为重点的轨道上来。“985”下一阶段建设工程,将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
内容概要
2000年7月22日,山东大学的历史变得更加丰富和厚重。这一天,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在这里汇合,组建成新的山东大学。从此,这条源远流长的山大河变得更加宽阔,更加气势磅礴。 伫立新山大河边,从不同的视角感受她,我们总有无限感慨和深深震撼。
书籍目录
构建山大特色学科建设模式研究一、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二、山东大学学科建设现状三、山东大学学科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四、构建“山大特色,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学科建设平台五、山东大学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六、山东大学学科建设预期成效七、学科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育精英——山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广纳英才:倡导教育拓展深化招生改革二、日清日高: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研究化三、笃行践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探索四、实至名归: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硕果累累五、任重道远: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彰显特色v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山东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十年回顾与展望一、山东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况二、合校以来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的重大举措三、合校以来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取得的主要成果四、研究生教育的建设目标与措施开拓创新显特色跨越发展谱华章——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本科教学工作十年巡礼一、人才培养模式篇二、“质量工程”建设篇三、教学管理和效果篇创建山东大学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竞争能力一、基本概念二、建立山东大学特色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意义三、山东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四、创建山东大学特色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完善机制保障优化师资配置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一、理念提升促进融合发展,规划超前推动人才强校二、凝心聚力,强化措施,大力推动人才强校战略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开拓创新,人才强校战略成绩斐然四、建章立制,突出特色,保障人才战略顺利实施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进——山东大学合校十周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一、十年来学校党的建设的主要成就二、十年来学校党的建设基本经验三、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思考山大特色学生工作模式研究一、山大特色学生工作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二、人格培育:一种新理念的形成和一种新模式的建构三、思想政治教育:紧跟形势,引领方向,弘扬德性四、学生发展指导:呵护个性,营造氛围,全面提高五、学生事务管理:规范行为,夯实基础,激励发展六、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拓宽空间七、进一步完善山大特色学生工作模式大学文化建设成效显著育人环境不断优化提升一、办学理念的探索与创新二、制度文化的健全与完善三、行为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四、环境文化的营造与提升五、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繁荣努力探索具有山东大学特色的多校区管理模式一、山东大学多校区办学现状二、山东大学多校区管理模式的特点三、山东大学对管理体制的新探索四、进一步完善具有山大特色的多校区管理模式山大特色的校园建设与多校区后勤保障运行模式研究一、十年回顾二、校园建设与多校区后勤保障运行的山大特色三、SWOT分析四、设想与展望后记
章节摘录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211工程”的建设,山东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但与国内外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杰出学者和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相对偏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评价与学科建设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评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科支撑条件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门类齐全、学科综合的优势尚未全面凸显 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学科交叉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新兴交叉性的学科增长点不多,发展较慢,门类齐全、学科综合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学科的方向凝练还存在着特色不够鲜明、前瞻性和创新性不强等问题。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少,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2.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 科学研究缺乏学校层面的战略性预测、规划,跨学科的科研组织力度不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强,承担的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有限,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学术成果不多。应用学科特别是社会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学科和应用文科相对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学术团队意识不强,缺乏国际视野。很多学者都是单枪匹马在作研究,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会需求和个人研究兴趣的关系;对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化培训不够,在各类国际会议、论坛上争取话语权的意识不够。 3.学科建设管理和运行的机制不够科学和完善 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够科学,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营造竞争向上的学术环境。学科建设水平与建设效益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不健全,投入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任务和职责不够明晰,学校的宏观规划、调控不够,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工科设备总量较大,但过于分散,不便于管理和资源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亟待进一步改善。工科平台现有物理空间十分分散,缺少共享性实验平台,多数设备难以进入开放共享体系,严重影响了设备的利用率。 4.基础科学与高新技术领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文社科领域应用研究针对性欠缺,研究成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