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的当代境遇与问题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汶成  页数:563  

内容概要

无论是现实关怀,还是问题意识,无非都是为了使我们的研究瞄准这个时代,使我们的研究在各自的领域和专业所允许的限度内,尽可能起到一种推动这个时代正常发展和进步的作用。当今这个时代的特征就在于现代进程(包括后现代进程)和全球化浪潮的双重变奏和交汇展开,致使原有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类整体与民族国家的矛盾空前表面化和激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令人欣慰的双边对话和融合的趋向。正是这种总体的世界情景,一方面导致全球问题和全人类问题越发突出和紧迫,另一方面也催促人文学者不得不逸出原定的学术疆界以面对这些生死攸关的紧迫问题,最起码也要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在这个总的世界情境中的定位和定向,寻求一种学理上的证明。纵观近百年的中外文学研究的历史,可以明显看到,每一次新思潮的涌起和新学派的形成,除了文化思想的根源外,都有其更深刻的社会现实根源,可以说,都是对现实的人类生活境况所发生的重要变化的学术回应。因此,在我看来,直面现实,从现实中发现问题,从研究现实问题中上升到新的理论思想,这很可能就是近百年来文学研究的最显著的特征。当然,这样说只是为了强调现代学术研究须要更加紧密地贴近现实,并不意味着学术研究只能跟在现实后面亦步亦趋,也不意味着否认纯学术研究的价值。

作者简介

王汶成,男,原籍山东临沂,1953年出生于山东新汶,初中毕业后当过10午井下煤矿工人。1980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留校开始从事文艺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著有《文学语言中介论》、《平湖秋月——梁实秋》、《人文博物馆•文学卷》、《文艺学新论》(合著)、《文艺学通论》(合著)、《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合著)等,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哲》、《人文杂志》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20余篇在《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或摘编。科研成果曾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等奖励。

书籍目录

作者题记第一编 基本理论问题 意图与冲动——文学创作心理动力的结构分析 论文学创作中情感活动的内在构成和运动过程 艺术形象动态存在的描述 论“艺术再现” 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分理论”的普适性问题 文艺起源的劳动综合论 略论小说中的故事及其基本内涵 略论小说中的叙述人 论“艺术审美经验”的含义 艺术审美经验是最基本的审美事实第二编 现实问题 世纪之交的新时期文艺理论 “轰动效应”和文学创作的“阴阳界” “弃文从商”小议的小议 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 可读性与可写性 通俗文学理论的研究应转向“具体把握” 文学与网络传播 是文学,还是文学性的“网络游戏”? 媒体的内在矛盾与主体的抗拒异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刍议 抵抗卑俗走近崇高 假如没有人文精神 致未“下海”的文人 踏上英雄路 城市广场与当代大众审美文化 文学边缘化之后的大众文学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育的发展走向与对策 从精英美育到大众美育:两种美育范式的并存与共生 全球化语境下的“意境”研究评述第三编 语言问题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建构问题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编 基本理论问题  意图与冲动——文学创作心理动力的结构分析  文学创作活动固然离不开客观情境的激发,但只有当这种激发被创作主体所接受,并转化为主体内部的自愿要求或心理动力时,创作活动才能实际地萌发和进行。因此,不了解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力就不可能真正搞清创作的心理根源和心理性质等重要问题。  对创作心理动力的研究至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侧重研究这种动力的具体内容,主要解决是什么引发了作家的创作;一种是侧重研究这种动力的形式构成,主要探讨这种动力是怎样被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两种方法都很重要,事应得到同等的重视。但就目前情况看,前一种研究似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而后一种研究则相当薄弱。研究者大都注重探寻引发创作行为的种种动机,至于这些动机的整体构成则往往被忽略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艺学的当代境遇与问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有点脏 估计库存很混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