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新解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作者:褚玉兰  页数:507  
Tag标签:无  

前言

《史记》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撰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上古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间的史实,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史学巨著,对后世的中国文化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约卒于汉昭帝初年。他出身于“世典史职”的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代任太史令。司马谈学识渊博,熟悉史事,深通天文历法及百家之学,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唐都是天文星象学家,杨何是《易》学专家,黄子是黄老之学专家。司马谈学问之渊博对于司马迁成长为一个大史学家起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司马迁自幼即受到严格的文化教育,先是“十岁诵古文”,研读古代典籍;后到京师从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习《公羊春秋》,又向古文经学大师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思想的根基。二十岁时,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南行,游历全国名山大川、古都名城,以“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广泛考察社会,了解民情风俗。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调查五帝传说;“浮于沅、湘”,到汨罗凭吊屈原;“ 北涉汶、泗”,考察齐鲁文化,观孑L子遗风;然后“过梁、楚以归”。汉武帝征召文学之士,司马迁被任为郎中。三十五岁时,司马迁奉使西征南略,并随武帝四处巡游,封禅祭祀,塞黄河瓠子决口。元封三年(前108),三十八岁的司马迁承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参与修订历法。他积极奔走,忠心效命,下决心继承父业,作史以颂“明圣”之“盛德”。正当司马迁遵循先父遗愿,“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全力投入创作规模空前宏大的史学巨著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降临到他身上,这就是著名的李陵之祸。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被震怒的汉武帝处以宫刑。李陵之祸促使司马迁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这之前,他汲汲于功名,“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他在经受了身心的惨痛折磨之后,深切感受了专制主义的祸害,并终于看透了专制独裁政治的残酷无情,这使他对封建专制主义下社会道德、法律和吏治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使他更善于独立思考,更富于批判精神;使他的整个思想境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只有在“就极刑而无愠色”,将生死置之度外之后,他才有巨大的勇气直抒胸臆,直斥时政,才能够在对待百家学术思想方面表现出与“罢黜百家”的文化专制政策相对抗的态度,这绝非那些专为帝王编家谱的庸拙史官或专事颂扬权贵的陋儒所能望其项背的。司马迁被赦出狱后改任中书令。作为皇帝身边的秘书,这个职务按规定是由宦官充任的,这对于司马迁来说无异是又一种精神上的屈辱。但是他忍受了巨大的身心摧残,发愤努力,倾注全部心血继续撰写《史记》,终于在征和二年(前91)完成了这部“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成一家之言”的体大思精的不朽巨著。《史记》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通史,在体制上是空前的创举。司马迁吸取前代典籍的长处,如综合了《春秋》的以时间为序,《国语》、《战国策》的分国叙事,《尚书》的汇集文告,《世本》的分类载物等特点,独出心裁,创立了五种体制并行、相互补充又相互联系、交叉的网络式架构。《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分别为《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本纪》以帝王、王朝为序,按编年体例记载大事,是全书的纲要。《世家》按地域方位记载各诸侯国的世系。《列传》以人物为中心,记载了各阶层的重要人物的事迹。《表》以简明扼要的表格形式排列史实线索、人事变迁。《书》以专题的形式分别论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概况和制度沿革。这五种体制既是各自独立的纵向体系,从不同角度记载自上古以来的各方面史实;又在横向之间相呼应、相联系,从而系统、全面地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中国历史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资料。这种作为伟大创举的体大思精的编纂体例,为汉代以后的历朝学者所叹服。宋代郑樵认为,《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史记》的编纂体例在整个封建时代两千年间被史学界奉为圭臬,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清代张廷玉领衔的《明史》,以至后来的《新元史》、《清史稿》,无一例外地遵从了司马迁的体裁构思,被公认为正史。司马迁发凡起例的开创之功无疑是巨大的。至于《史记》中所独具的卓越史识和它在语言文学方面的价值则更为世人所称道。总之,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形容《史记》,的确恰如其分。《史记》原著共一百三十篇,本书从中选取了一百篇,用现代语文体译出。选译时照顾到各种体制,《本纪》十二篇中选译了十一篇;《表》十篇中选译了四篇;《书》八篇中选译了四篇;《世家》三十篇中选译了二十六篇;《列传》七十篇中选译了五十五篇。在尽量保持文气一贯的前提下,部分篇目原文中较为繁复的地方略而未译。

内容概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內容博及天地、囊括古今历史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包括社会的各个阶层,帝王、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农工、商贾等等,都得到了较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全书文辞优美,善叙事理,善描人物,“于叙事中寓论断”、脉络清晰、跌宕有致、鲁迅给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书籍目录

五帝本纪夏本纪 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武本纪三代世表序十二诸侯年表序六国年表序秦楚之际月表序礼书乐 书河渠书平准书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 燕召公世家 管蔡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郑世家赵世家 魏世家 韩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荆燕世家齐悼惠王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三王世家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司马穰苴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商君列传苏秦列传张仪列传穰侯列传白起王翦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范雎蔡泽列传乐毅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吕不韦列传刺客列传李斯列传蒙恬列传张耳陈馀列传魏豹彭越列传淮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田儋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 季布栾布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吴王濞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西南夷列传淮南衡山列传循吏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大宛列传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

章节摘录

殷代始祖契,母亲叫简狄,是有娥氏的女儿,帝喾的次妃。三人在外洗浴时,见到燕子掉下一只卵,简狄拿来吞下,因此怀孕生下了契。契长大成人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就命令契说:“百姓不相亲睦,五伦不和谐,你作为司徒要恭谨地推行五伦教育。五伦教育重要的是宽容。”把契封在商地(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兴起于唐尧、虞舜、大禹的时代,功勋在民间传颂,百姓安居乐业。契去世,他的儿子昭明继立。昭明去世,儿子相土继立。相土去世,儿子昌若继立。昌若去世,儿子曹圉(yu雨)继立。曹圉去世,儿子冥继立。冥去世,儿子振继立。振去世,儿子微继立。微去世,儿子报丁继立。报丁去世,儿子报乙继立。报乙去世,儿子报丙继立。报丙去世,儿子主壬继立。主壬去世,儿子主癸继立。主癸去世,儿子天乙继立,他就是成汤。从契至成汤八次迁都。成汤开始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这里是先王帝喾的故都。作《帝诰》篇。成汤作为夏朝方伯可以征伐诸侯。葛伯不祭祀天地,成汤先讨伐他。成汤说:“我说过: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民众中可以知道国家的治乱。”伊尹说:“圣明啊!善于听从意见,治国之术才会有长进。治理国家要爱民如子,做好事的人都选在官府。努力啊,努力!”汤对葛伯说:“你不顺应天命,我将重重惩治你,不会赦免。”作《汤征》篇。伊尹的名字叫阿衡。阿衡想求见成汤却没有机会,便当了有莘氏的陪嫁奴仆,靠烹调进劝成汤,使成汤推行王道。也有人说,伊尹是未作官的士人,成汤派人去聘请迎接他,去了五次他才跟随前来,向汤陈述了古代帝王及九类君主的行事。成汤推举他管理国政。伊尹离开汤到夏朝,他看不起夏朝政治,又回到毫。经过北门入城,遇见女鸠、女房,写下《女鸠》、《女房》篇。汤外出时,见野外有人在四面布网,祝祷说:“天下四方都要入我罗网。”汤说:“哎呀!这样会一网打尽的。”便撤去三面的罗网,祝祷说:“要往左边的,往左。要往右边的,往右。不听命令的,就进入我的网。”诸侯听说这事,都说:“汤的德行太高了,连禽兽都能顾及。”这时,夏桀为政暴虐荒淫,诸侯昆吾氏也作乱;汤遂起兵,率领诸侯前去攻讨。伊尹跟随汤,汤亲自手执巨斧以讨伐昆吾,然后讨伐夏桀。夏桀在有娀氏故都战败,桀逃往鸣条(今山西夏县西北),夏朝军队溃败。成汤又讨伐三矍(z6ng宗,诸侯国名,在今山东定陶北),夺取那里的宝玉,义伯、仲伯写下《典宝》篇。这时诸侯都归服,汤就登上天子位,平定海内。汤改变历法,更换服饰的颜色,崇尚白色,朝会在白天举行。汤去世,太子太丁没有继位就死去,于是便立太丁的弟弟外丙,就是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去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就是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去世,伊尹于是立太丁的儿子太甲。太甲,是成汤的嫡长孙,就是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写下《伊训》、《肆命》以及《徂后》。帝太甲当政之年,昏暗暴虐,不遵循汤的法制,德行败坏,伊尹于是将他流放到桐宫。三年间,伊尹代行政令,主管国事,接见来朝诸侯。帝太甲住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回心向善,伊尹就迎回帝太甲而把国政交给他。帝太甲修明德行,诸侯都归附殷朝,百姓也安宁稳定。伊尹为了勉励他,写下《太甲训》三篇,褒扬帝太甲,称之为太宗。太宗去世,儿子沃丁继位。帝沃丁时,伊尹去世。伊尹被安葬于亳,咎单以伊尹的事迹为训,写下《沃丁》篇。沃丁去世,他的弟弟太庚继位,就是帝太庚。帝太庚去世,儿子帝小甲继位。帝小甲去世,弟弟雍己继位,就是帝雍己。当时殷朝势力衰微,诸侯中有的不来朝见。帝雍己去世,弟弟太戊继位,就是帝太戊。帝太戊任用伊陟为相。亳地有怪异的桑树二木共生,一夜时间长到合抱粗。帝太戊害怕,就问伊陟。伊陟说:“我听说,妖邪无法战胜德行,帝王的政令是否有缺失?帝王应当修明德行。”太戊照伊陟说的去做,怪桑就枯死了。伊陟告诉巫咸。巫咸治理王室有政绩,写下《咸艾》、《太戊》。帝太戊于祭庙时赞誉伊陟,说他不必称臣,伊陟谦让,写下《原命》。殷朝复兴,诸侯归服,因此太戊称为中宗。中宗去世,儿子中丁继位。帝中丁迁都于嗷(今河南荥阳)。河直(dan胆)甲时定都于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时迁都到邢(今山西河津)。帝中丁去世,弟弟外壬继位,这就是帝外壬。帝外壬去世,弟弟河直甲继位,就是帝河宜甲。河宣甲执政时,殷朝再次衰微。河宜甲去世,儿子帝祖乙继位。帝祖乙继位后,殷朝又兴盛起来,巫贤在朝任职。祖乙去世,儿子祖辛继位。帝祖辛去世,弟弟沃甲继位,就是帝沃甲。帝沃甲去世,沃甲兄祖辛的儿子祖丁继立,就是帝祖丁。帝祖丁去世,沃甲的儿子南庚继立,就是帝南庚。帝南庚去世,帝祖丁的儿子阳甲继位,就是帝阳甲。帝阳甲执政时,殷朝衰落。自中丁以来,出现了废黜嫡长子而立各位王弟的儿子的情况,这些人有的又争相代立,九世王位传承混乱,这期间诸侯都不来朝见。帝阳甲去世,弟弟盘庚继位,就是帝盘庚。当时殷朝已定都黄河以北,盘庚渡黄河向南,打算重新定都于成汤的故地。殷共五次迁都,没有定下合适的位置。殷朝的民众都有怨言,不肯迁移。盘庚于是通告诸侯与大臣道:“过去先祖成汤和你们的祖上共同平定天下,法度堪称完美。放弃法度而不奋勉,怎么能修成德政呢!”便渡过黄河向南,以毫为都,实行成汤的政令,从此以后百姓安宁,殷朝政治又兴盛起来。诸侯看到盘庚遵行成汤的德政,纷纷前来朝见。

编辑推荐

《史记新解》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于这部司马迁“网罗天下佚闻旧事,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衰之理”忍辱负重二十余载成就的传世散文经典,要想读懂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史记新解》原著共一百三十篇,《史记新解》从中选取了一百篇,用现代语文体译出。其目的也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品味其中的兴亡成败、悲欢离合和人生的真谛。《史记新解》兼采众长,让大家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修养,与这部难得的经典“亲密接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记新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在中学时就背过史记的世家本纪列传,但遗憾的是从没看过史家之绝唱,在大学能有幸温故一下高中的知识
  •     过于直白的解读,甚至可以理解为有读无解的一本书,对于看过史记的似乎无多大用处,对于没有看过史记的应该是提不起兴趣,作用几何?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