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延礼  页数:38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终结,又是现代文学的胚胎和先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它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因此,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就成为近代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对转型问题的探讨,既是对过去较长时间研究近代文学的反思,也是试图转换视角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的尝试。

作者简介

  郭延礼,195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大学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出版过专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中国近代文学新探》、《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以及有关龚自珍、秋瑾研究的专著八种,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专著之前三种,被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书籍目录

上篇 转型与分期第一章 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及其文学史意义一、转型的三大标志二、转型的几个主要方面三、转型的文学史意义第二章 传媒、稿酬与文学的近代化一、近代报刊的出现与文学传媒的变化二、中国职业作家的出现三、稿酬制度的形成第三章 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分期——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几部中国文学史为例一、问题的提出二、分期的标准三、几部中国文学史中近代时段的划分四、我的三段分期的时限第四章 中国近代文学的起讫年代一、文学与史学分期的关系二、中国古代转向近代的本质特点三、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开端四、确定近代文学史下限的标准五、作家卒年不是决定下限的主要依据第五章 “五四”这块文学界碑不容忽视一、时代的不同二、作家世界观的差异三、文学语言的变革四、文学总体上质的区别第六章 中国近代文学精神一、启蒙精神与文学启蒙二、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三、自由、民主精神的张扬四、西学东渐与文学的变革五、革新精神与大众意识六、开放精神与走向世界中篇 东渐与西传第七章 西方文化与近代小说形式的变革一、近代小说类型的扩大二、近代小说叙事模式的变化三、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突破和短篇小说的出现四、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进步五、环境描写六、小说形式的近代化第八章 近代外国文学译介中的文化选择意向及模式一、源语国的选择空间二、译介对象的倾斜三、文学译介中的民族情结四、文学翻译中传统审美情趣的渗透五、结语第九章 20世纪中国近代小说在全球的传播一、《老残游记》在全球的传播二、苏曼殊小说的泽介三、曾朴、吴趼人、李伯元小说的翻译四、《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等在国外五、近代小说在亚洲第十章 世纪回眸:20世纪初的中国翻译小说一、《巴黎茶花女遗事》及其他二、近代主要的翻译小说家三、近代翻译小说的文化选择及其主要特点第十一章 福建人文与中西文化交流一、西学东渐:严复和林纾二、中学西传:辜鸿铭和陈季同三、福建人文的总体特点第十二章 中西文化交汇中的近代文学理论一、近代文论的外部形态二、反传统精神与求新求变三、杂文学观念的打破,小说戏剧由文体边缘向中心转移四、主张言文合一,倡导文学的通俗化五、近代文论中的新质与文学理论的近代化第十三章 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一、翻译文学促进了中国近代文体类型的健全二、叙事艺术的“东渐”促进了文学的近代化三、不充分的文学近代化下篇 变革与创新第十四章 诗界革命的起点、发展和评价一、“诗界革命”的起点:“新学诗”二、“新派诗”的界定三、“诗界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四、“诗界潮音集”的评价五、“新体诗”:黄遵宪在诗体上的新探索六、“诗界革命”的范围七、结语第十五章 黄遵宪的开放意识及其诗歌的审美取向一、黄遵宪的开放意识二、《日本杂事诗》的思想意蕴三、黄遵宪的美学追求四、黄遵宪的诗学理想第十六章 梁启超后十年的文学研究一、梁启超对古典诗歌研究的新开拓二、梁启超对诗歌表情艺术的研究三、梁启超的美学研究第十七章 严复、林纾并非桐城派作家一、问题的提出:一个误解二、严复非桐城派作家三、“以桐城家目纾,斯亦皮相之谈矣”四、给严、林散文以正确的文学史定位第十八章 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小说一、中国近代小说到底有多少?二、近代小说的整理与出版三、关于近代小说的研究四、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不足第十九章 近代女性文学的新气象一、创造主体的变化二、写作文体的超越三、审美范围的扩大与艺术风格的变化第二十章 黄世仲的小说理论及其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的地位一、强调小说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二、突出小说叙事艺术的特点三、区别对待古典小说的精华和糟粕四、翻译小说与创作小说的关系附录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历程之回顾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近代市民阶层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新式教育,但由于生活在城市,耳濡目染,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并易于接受;第二,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农村人口高,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三,有省剩时间,需要精神食粮(特别是小说等通俗文学读物)。在这个市民阶层中,还包括一部分新式学堂的学生,他们更是文学作品的主要接受主体。市民阶层的出现,改变了古代和近代前期接受群体的结构,这是一个稳定的、有购买力的文化消费群体,他们便是尔后鸳鸯蝴蝶派(此指广义的鸳蝴派)小说的主要受众。20世纪第一个20年,市民阶层的出现表明文学接受主体已由“士”的阶层转移到市民阶层。  (七)翻译文学的影响  翻译文学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它对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影响是很大的,这是学人的共识。  中国古代文学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尽管它也吸取过佛教的思想文化、营养,也融会过国内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学精华,但从全球的范围看,它与世界文学特别是西方文学的交流还是远远不够的。近代翻译文学的出现与繁荣,对本土文学产生了巨大冲击力,促使中国文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内部变化,自然对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翻译文学的出现,对文学观念、文学类型、表现技巧、文学语言诸方面均给予中国文学很大影响。以小说文体为例,翻译小说的出现,扩大了中国小说的文体类型(如出现了中国过去所无的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教育小说),影响与改变了中国小说单调的叙事模式,丰富了中国小说的表现艺术,打破了长篇小说章回体的体制,促进了现代型短篇小说形式的出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前现代文学的转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