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

出版时间:2003-12  出版社:山东大学  作者:卜召林 编  页数:412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平衡与倾斜;站在时代制高点上;圣手还在这一面;诗的情怀,韧的战斗;心灵的奇遇等。

书籍目录

平衡与倾斜 ——茅盾文学批评论 站在时代制高点上 ——论鲁迅的文学批评 在“自己的园地”上辛勤耕耘 ——周作人文学批评论 左乎?直率乎? ——论成仿吾的文学批评 激情年代的古典守望 ——论梁实秋的文学批评 幽囚下的突围与皈依 ——郁达夫文学批评论 圣手还在这一面 ——朱自清文学批评论 缔造“无产阶级的五四” ——霍秋白文学批评论 诗的情怀,韧的战斗 ——冯雪峰文学批评论 “名理”的审美凝望 ——论朱光潜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心灵的奇遇 ——沈从文文学批评论 戴着镣铐跳舞 ——论胡风的文学思想与批评 灵魂·感悟·印象 ——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拒斥“悬浮”,面对现实 ——熊佛西文学批评论 人乎其内,出乎其外 ——萧乾文学批评论 情感的体验 ——李长之文学批评论 “扇上的烟云” ——论何其芳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倾斜的天平 ——论周扬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断想 编写说明

章节摘录

  朱光潜在总结“欣赏的创造”的文学批评时认为存在这样一个程序:了解、欣赏、反省、传达。朱光潜首先把被克罗齐无限夸大的直觉活动的范围缩小,认为它只是艺术活动中意象突然涌现的时刻,是一刹那,而在这一刹那的前后,应该存在一个长期酝酿和斟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融入理性思考因素和实际人生经验的过程。了解就是“美感经验之前名理的思考”@,是去考察作者的生平以及作品的背景,为阐释作品作先验性的准备,“了解”阶段是为“欣赏”阶段作准备、打基础的。但是“了解”阶段的存在似乎与朱光潜“艺术生于直觉”的理论矛盾,使艺术与实际人生也就是与作者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必然的联系。朱光潜承认这个悖论,“艺术生于直觉,直觉的对象全在形象本身,与实际人生无关”。但是,“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欣赏作品又不能不了解作者生平的遭际”。朱光潜最终辩证地连接起“了解”和“欣赏”两个阶段:“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只了解而不能欣赏,也只做到史学的工夫,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而所谓“反省”是指欣赏后运用概念的、学理的判断,将欣赏上升到科学分析的阶段。“反省”阶段是了解、欣赏之后对作品进行是非美丑的“估价”。批评是“美感经验之后的名理的思考”,产生“美感经验”的同时排斥“名理的思考”,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艺术生于直觉”,但是“美感经验”前后并不排斥“名理的思考”。恰恰是“名理的思考”的存在使了解、欣赏、反省围绕作品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过程,牢不可破。  文学批评的最后一个程序是“传达”。“传达”就是“指选择一种符号把心中的景象外射出来,留一个固定的具体的痕迹,可以传给别人看”。“传达的活动就是通常所谓'表现'(expression),传达的结果就是通常所谓'作品'。”传达出来的有迹可求的作品只是一种“物理的事实”,由于艺术即直觉,所以这个“物理的事实”是独立于艺术的。但是作为“传达”的使用目的,例如“要传达给别人欣赏,要谋名牟利,要求同情等等”,必然使“传达”活动的受众是无法摆脱社会因素的。“直觉说”的一个明显缺陷就是忽视了“传达”价值,朱光潜很好地修正了这一缺陷,肯定了“传达”的价值--“'传达'对于艺术是一种很重要的活动”。朱光潜针对印象派文学批评在实际操作时具有不可把握的缺陷,转而追求批评的理论实用性,将“印象派”文学批评建构成可操作的艺术流程。这种给“直觉说”加入前因后果的理论,弥补了克罗齐学说的缺陷,为艺术活动中的判断思考和伦理道德留下了地位,是符合审美实际的,也富有他自己的创见,这是朱光潜作为一个优秀的文学批评家的独到之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代新文学批评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