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慧芳 页数:182
内容概要
《西安交通大学学术文库:位置消费论纲》作者张慧芳多年倾心于位置消费研究的长期积累成果,这本专著是位置消费研究在国内的开篇之作,也是系统、全面地研究位置消费的一部力作,其出版将使消费经济学学苑更加异彩纷呈,使消费经济的研究视野更加宽阔。该书的主要特点是:立论新颖,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研究方法科学;富有新意。
作者简介
张慧芳,女,1963年出生,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消费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法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CSSCI核心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复印或转载。其中发表于《光明日报》2007年6月5日的“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一文,社会反响很大,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紫光阁网、中国人大网、中经专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社会学网、中国文明网等30多家重要网络媒体全文转载,该文2009年6月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项目编号:09JJ38)。在“位置消费”领域有较深的研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9篇。主持、参与省部级、校级课题10项。
书籍目录
序前言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位置消费研究的背景一、对消费内涵的重新认识二、消费地位的历史变迁三、消费的困惑四、目前消费问题研究的局限第二节 位置消费研究的对象和意义一、位置消费研究的对象二、位置消费研究的意义第三节 位置消费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一、位置消费研究的方法二、位置消费研究的思路第二章 位置消费:经济学不可回避的研究范畴第一节 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局限一、“经济人”假设的局限二、“社会人”研究的必要第二节 位置消费存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一、理论依据二、现实基础第三节 位置消费研究的重要性一、位置消费更符合人的天性二、位置消费更贴近人的本质三、位置消费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及资源的配置效率第三章 位置消费概述第一节 位置消费的不同表述和内涵一、位置消费的不同表述二、位置消费的内涵第二节 位置消费产生的条件一、以生产能力和消费力提高为物质前提的“过剩消费”二、以一定的对象、空间为参照的“公共消费”三、以绝对收入提高、相对收入差距拉大为前提的“异质消费”四、以消费显示人生价值观为思想前提的“精神消费”第三节 位置消费的特征一、普遍性二、相对性(或社会性)三、多层性四、无限性五、边际效用递增性六、外在表现性七、社会效应倍增性第四节 位置消费的表现一、交际消费中的“面子”二、个体消费中的“炫耀”第四章 中西方位置消费理论研究的不同视域第一节 对位置消费理论的经济学分析及评价一、亚当·斯密的富有标准二、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效果三、依斯特林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定四、卡普坦、加万等的相对效用效果五、弗兰克的炫示效果六、赫希的位置商品七、黄有光和王建国的产权和短视效果八、马歇尔、万俊人的欲望消费九、臧旭恒、朱信凯的实证研究第二节 对位置消费理论的心理学分析及评价一、马斯洛和马歇尔的需求层次理论二、谢里夫、阿希的从众心理理论三、麦道孤、塔尔德的模仿心理与流行理论第三节 对位置消费理论的社会学分析及评价一、社会阶层理论二、参照群体理论三、象征性消费(符号消费)理论第五章 位置消费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分析第一节 理论影响一、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弥补和挑战二、对某些经济规律(定理)普适性的质疑第二节 经济意义一、积极意义二、消极影响第三节 社会影响一、位置消费可能滋生违法犯罪二、位置消费可能加剧资源与环境问题第六章 中国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第一节 位置消费的两大效应一、棘轮效应二、示范效应第二节 分析的前提条件一、物质前提:生产能力提高及消费品丰裕二、收入前提:居民绝对收入提高、相对收入差距拉大三、环境前提:消费剧场与消费观众的存在四、观念前提:以消费衡量地位和身份的消费价值观形成第三节 统计分析一、对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支出和平均消费倾向的统计分析二、对城乡居民借贷收入和借贷支出的统计分析第四节 我国居民位置消费行为的模型建构与实证检验一、朱信凯的模型及检验结果二、臧旭恒的模型及检验结果三、本书的检验结果第七章 位置消费对中国的实际影响和政策取向第一节 位置消费对中国的实际影响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实际影响二、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影响三、对企业竞争和营销策略的实际影响四、对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实际影响第二节 位置消费的政策取向一、加强消费教育,重建消费生态二、建立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规则和机制三、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消费行为,限制无序竞争
章节摘录
1.个体消费与他人消费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个体消费是在其收入的预算约束下,根据个人意愿、偏好和倾向来自由决定的,购买什么、怎样购买、购买多少,都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干涉。但实际上,人们的消费活动都与他人的消费密切相关。首先,你的消费活动对他人产生影响;同样,左邻右舍、同事同学的消费对你也会产生影响。尽管最终的决策取决于个体的自由意志,但周边人的眼光不能不顾及,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属于或不属于某个固定团体或群体的,为了获得某个群体的身份和认同,他(她)会尽其所能地使自己的消费为该群体所接受和认可;相反,为了脱离某个群体,他(她)也会想尽办法使自己的消费有别于该群体。这样,个体消费常常游离在个体自由与他人关注之中,很难做出取舍。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做出使自己位置或名次提高,使自己更靠近期望团体的决策。其次,在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人们消费的主观自由度较大,但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人们消费的客观外界影响较大。在现今大开放的市场环境下,人们的消费已经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这样,很多消费都是在超个体经济能力,或自己不情愿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否则,你就可能受鄙视、遭非议。 2.个体消费与市场的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消费的自主、自由还受到市场的操纵、诱惑和牵制。瞬息万变的商品信息,狂轰滥炸的营销广告,捉摸不透的时尚流行……不断地消解着消费者的消费自主权和自由选择权,似乎你不跟上市场的步伐,不踏上时尚的步点,你就是一个落伍者。因此,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密切联系,三方构成了“好恶交织”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为了提高自己的位次,跟上时代潮流,消费者越来越受市场的控制。 3.个体消费与文化的关系 现实中,每个消费者都是处在一定文化和亚文化的圈点中,文化为我们每个人制定行为的规则,创造了符号系统和客观“意义”体系,从而使消费者的意义交流和表达成为可能。一方面,通过文化圈点,消费者总是归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得到该文化群体的认同;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现代市场营销,使得一对一的差异化营销成为市场发展的趋势,从而也使得个体追求个性、品位、时尚、情趣的标新立异成为现实,这样就可能出现主观意义的文化分解。然而,任何的主观意义,都只是暂时的存在。西美尔(Simmel,1990)认为通过“时尚”和“流行”等社会机制,客观文化总是不断地侵吞主观文化,将主观文化客观化,将消费者类型化,在给他/她以个性的同时,同时也抹去他/她的个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