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西安交大 作者:李珖|主编:钟明善 页数:70
前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文化现象: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向传统文化回归,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蕴含民族精神元素的艺术,打造赋予时代精神的艺术,构建新的精神文明家园,是当代众多艺术家共同的艺术追求。 在世界各民族中,把应用文字的书写演化为独立观赏艺术的,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今天,这一独特的艺术早已冲破汉字文化圈而走向世界。这一艺术,以应用汉字作为它唯一的载体;这一艺术,有着实用与观赏两重属性。这一艺术与中国画、音乐、舞蹈、雕刻、文学等姊妹艺术并列,独立存在,自成体系,成了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门类。 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人特制的毛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它以点画、字形、章法为可视形象,表达着无限丰富的意蕴。清代大艺术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意象”,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书法最深邃而又最简易的内涵。 人们常说汉字是象形字。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汉字萌芽、发展阶段,绝大部分汉字的确如此。虽然这种形象不是具象,而是以部分代全体,以简笔轮廓勾画去表示字义词义的意象图画,但它毕竟有形示象,我们仍然可以称这类汉字为象形字。这类字就是从远古到秦代所应用的古文、大篆、小篆。但到了秦汉之际,汉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隶变”之后,成了几千年来广泛应用的方块汉字,这时的汉字连最后在小篆中残留的一点点“随体诘曲”的象形意味也消失了。汉字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纯符号化的汉字——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在实用的同时,它的审美意义究竟何在呢?它又遵循着一种什么样的规律在发展呢?它的形式美又是受什么样的观念在支配呢?它又为什么能伴随中华民族从昨天走向今天呢?它是那样古老,六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已创造并应用着它。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人、山东大汶口人的符号就是实证。它又是那样年轻,今日中外书坛各种文化层次的人们都还在如痴如醉地“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研究它、学习它,寻找自己时代的书法风貌,也寻找书法中的自我。
内容概要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文化现象: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向传统文化回归,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蕴含民族精神元素的艺术,打造赋予时代精神的艺术,构建新的精神文明家园,是当代众多艺术家共同的艺术追求。
书籍目录
总序(钟明善)一、颜真卿与《祭侄季明文稿》二、《祭侄季明文稿》全帖三、基本点画写法(一)点(二)横(三)竖(四)钩(五)提(六)撇(七)捺四、偏旁部首写法五、结字形式美(一)扁方(二)长方(三)平正(四)独体字(五)左右结构(六)上下结构(七)上中下结构(八)左中右结构(九)半包围结构(十)全包围结构(十一)扬左结构(十二)扬右结构(十三)品字结构(十四)密上(十五)密下(十六)密左(十七)密右(十八)倚侧(十九)穿插避让(二十)草化字六、《祭侄季明文稿》影格
章节摘录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历任唐殿中侍御史,出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封鲁郡公,故又称“颜鲁公”。其书法气势宏大,笔力遒劲,楷书被后人称为“颜体”,行书亦甚精绝,有《争座位帖》、《祭侄季明文稿》等传于世。 (一)书写背景及历史地位 《祭侄季明文稿》是颜真卿以草稿的形式流传于后世的珍贵墨迹。唐玄宗天室十四年(755),安禄山叛乱,气焰极其嚣张。唐朝官兵望风而逃。此际颜果卿、颜真卿二兄弟分别在山东、河北等地境内率勤王之师,抗击叛军,极大地遏制了叛军的势力。不久,叛军攻陷常山,其兄颜杲卿、侄季明不幸被俘遇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颜真卿为悼念亡侄,写下了这篇千古不朽的祭悼文稿。此稿被后人称之为“凝刻心魂、收摄血泪”的杰作。正因为这是在极其悲痛的情境中的激情文稿,才有了动人心魂的艺术魅力。 整篇文稿共235字,涂去抹掉的34字,合计269字。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手稿整篇大气磅礴,跌宕激越,情感之悲切溢于行间。哀怆之作,亦能显示出颜真卿超越凡人的书法艺术造诣。纵观整幅文稿,笔势纵横,字字切切,行间戚戚,笔笔挺劲有力,心绪抑扬之情尽于笔端。此稿自唐、宋以来,历朝学者都有评介文字留于后世。宋代黄山谷曾赞日:“文章字法,皆能动人”;元代鲜于伯极尊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近、现代亦多有赞誉之辞。
编辑推荐
《祭侄季明文稿:唐颜真卿(行)》为你开启书法艺术之门,帮你打下学习书法的坚实基础,给你解读书法艺术的妙谛,带你步入中国书法艺术的殿堂,与你共同守望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盼你成为中国书坛的精英,与你共同创造中华文明今日的辉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