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概论

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书籍目录

第1章绪论 1.1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介绍 1.2定量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1.4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指标及方法 第2章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 2.1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制定原则 2.2指标选取的原则 2.3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模式 2.4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实测方法 2.5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 2.6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7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第3章可持续发展综合性指标评估及应用 3.1 国内生产总值 3.2城市发展指标 3.3人文发展指标 3.4世界银行真实储蓄指标 3.5专题式指标 3.6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第4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理论 4.1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概念 4.2传统生态足迹理论模型 4.3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 4.4基于熵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 4.5万元GDP生态足迹模型 第5章生态足迹理论的应用 5.1生态足迹理论在空间尺度上的应用 5.2生态足迹理论在不同领域上的应用 5.3生态足迹理论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第6章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指标体系介绍 6.1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简介 6.2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三大特征 6.3中国可持续发展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第7章生存支持系统研究 7.1生存支持系统研究现状 7.2生存支持系统的指标体系概述 7.3生存资源禀赋对生存支持系统的影响 7.4农业投入水平对生存支持系统的影响 7.5农业系统对生存支持系统的影响 7.6生存持续能力对生存支持系统的影响 7.7农业产业化的生存支持系统概述 第8章生存支持系统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8.1生存支持系统在黑龙江省应用的意义与内容 8.2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生存支持系统的状况分析 8.3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生存支持能力分析 8.4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生存能力制约因素分析 8.5国外生存可持续发展实践及其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8.6黑龙江省生存支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9章发展支持系统的概念与核算  9.1区域发展成本概念 9.2影响发展支持系统的指标 9.3影响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9.4区域发展潜力 9.5区域发展质量概念与核算 9.6发展支持系统 9.7生态农业的发展支持系统 9.8区域技术创新发展支持系统 第10章发展支持系统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10.1发展支持系统在黑龙江省应用的意义 10.2黑龙江省发展现状介绍 10.3黑龙江省区域发展质量评价分析方法 10.4黑龙江省各指标的情况 10.5黑龙江省区域发展质量思考 10.6国外农业发展支持系统特点及启示 10.7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第11章环境支持系统的概念与核算 11.1环境支持系统概述 11.2环境支持系统影响因素 11.3环境支持系统的特点 11.4我国环境支持系统现状 11.5提高环境支持系统能力的对策 第12章环境支持系统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12.1黑龙江省环境支持系统的特点 12.2黑龙江省环境支持能力评价分析 12.3黑龙江省环境状况和成因分析 12.4黑龙江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 12.5本章小结 第13章社会支持系统的概念与核算 13.1社会支持系统概述 13.2社会支持系统的评价 13.3社会支持系统核算指标 13.4中国社会支持系统的问题及建议 第l4章社会支持系统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14.1黑龙江省发展现状 14.2社会支持系统指标核算 14.3黑龙江省社会支持系统分析 14.4黑龙江省社会支持系统建设建议 第l5章智力支持系统的概念与核算 15.1我国智力支持系统发展阶段 15.2智力支持系统概述 15.3智力支持系统的评价指标 15.4中国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建议 第16章智力支持系统在黑龙江省的应用 16.1研究黑龙江省智力支持系统的意义 16.2黑龙江省区域教育能力评价 16.3区域科技能力 16.4区域管理能力 16.5黑龙江省智力支持系统综合评价 16.6黑龙江省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建议 第17章 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17.1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7.2联合国统计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7.3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7.4世界银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7.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7.6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国际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17.7世界保护同盟“可持续晴雨表”评估指标体系 17.8联合国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17.9英国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7.10欧洲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7.11波罗的海21世纪议程指标体系 17.12美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7.13芬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7.14加拿大关于联系人类/生态系统福利的NRTEE方法 17.15荷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7.16专题指标 17.17其他可持续发展指标 第18章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体系研究 18.1中国21世纪议程 18.2国家统计局和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8.3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提出的指标体系 18.4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提出的指标体系 18.5国家科委提出的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8.6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8.7北京大学学者的可持续发展体系指标 18.8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8.9国内其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 18.10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 第19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考虑 19.1资源配置 19.2资源节约 19.3资源代换 19.4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19.5公平与效率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①生态足迹理论模型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研究区域或国家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生态足迹模型的系统性、合理性及综合性。并且生态足迹理论模型在设计时充分发挥了其人性化的特点,与数学公式理论概念相比,人们对于感性特征和空间概念更容易理解,生态足迹理论模型正是抓住这一特点,运用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定义模型中的基本概念,使得生态足迹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他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则可能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及数学功底才能够解释,故生态足迹理论模型被人们普遍接受,而在不同尺度、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得到应用。 ②生态足迹理论模型是运用生态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对生态目标的测定。生态足迹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全球平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概念,实现了对于地球表面的各种不同自然资本的统一描述,这一概念简单直观,易于人们理解,同时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均衡因子、产量因子,从而使得研究区域或国家内的六大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足迹模型指数可以进行加和等运算,统一了不同生态生产力的土地之间的差异,使得可持续发展程度有了统一的量度,也使得模型结果更加明确和直观,通过数字便可得知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有助于监测研究区域可持续方案实施的效果。 ③生态足迹理论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可比性。从生态足迹理论模型建立以来,它在空间和时间范围内都已进行深入研究,在空间范围内,生态足迹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尺度(国家、城市或区域等)广泛应用;在时间范围内,能够研究某一区域或国家在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从而利用时空两个角度判断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④生态足迹理论模型可操作性强,普适性高。生态足迹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清晰,研究计算所需的数据及资料相对容易获得,其模型指标的计算方法较简便,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对生态服务的需求以及生态环境的供给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便于不同区域或国家之间进行比较,更重要的是,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可复制性强,使得其结果更有意义。生态足迹理论模型具有普遍适用性,其研究对象可以是全球或者某一大洲(大洋洲、亚洲、欧洲等),也可以是某一个区域或国家城市,还可以是某一个家庭或者个人。生态足迹的计算,对个人低碳生活绿色环保行为有指导作用;对某一行业自然资本的分配以及生态产业的建立都有促进作用;对某一国家或全球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政策有推动作用。

编辑推荐

《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丛书:可持续发展概论》可作为高等学校的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的教学用书,同时也可作为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研究参考资料,还可供其他从事环境事业的科技、生产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可持续发展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