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王建文、 赵国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09出版) 作者:王建文,赵国亮 编 页数:284
前言
书中的这些人物,即撰文的学生,我大多没有见过。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人仍然在校,多数都已走出校园,走在继续奋斗的征途上,走向自己理想的彼岸。在“十佳大学生”评选十周年之际。他们应邀撰写了自己的大学故事、奋斗历程以及感悟与思考。 严格地说,他们并没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大多行文朴实,有的甚至略显粗糙。而且,如果与成功的大师、大家们相比,这些年轻人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仍然微不足道。然而,读了他们的故事之后,我为他们每个人所深深地感染,心中充满感动。感动于他们回忆起母校,回忆起老师,回忆起同窗挚友时那字里行间所饱含的浓浓深情;感动于他们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不懈拼搏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于他们对“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的那份铭记、理解和诠释;感动于他们“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自信和豪迈;感动于他们如此年轻却对人生有着那么深的理解和感悟。 这是一本用心绘成的心语集,它凝聚了优秀学子们的经历、思考与感悟,凝结了编写组老师们的心血、期盼与祝福,值得用心去读。 它能够为你的大学生活指点迷津。如果你仍为高考的些许失利所困扰,为没有进入梦想中的大学而心存不甘,你也许会从刘霜叶、贾志平与韩志萍等学长学姐的经历中找到驱除心中阴霾、重新振翅飞翔的力量;如果你正为选择的专业而不满,因为不满而消极面对学业的话,就看看贺鹏学长是怎样从被调剂到数学专业后的失落和迷茫中走出,进而认同数学、喜欢数学,最后感受数学之美的;如果你正对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关系而心存疑问,做过学生干部的华玉锋、宋琪珍与柳东威等会教你如何做到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如果你正为不知如何通过创新提升自我而烦恼,张立伟、肖晓飞、刘裕良和艾兵等已经给了你不错的答案;如果你正为同学问的小小摩擦而耿耿于怀,王蕾、仲小清、王轩春、贺智与史永敏等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同窗友情的珍贵、彼此依靠的温暖及班级团队的力量;如果你有着坎坷的经历或因家庭贫困而自卑,那么,“任何人、任何事都打不倒”的武克斌、“无论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坦然面对”“要做自己的救星”的谢庭相讲述的他们在面对巨大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会让你从中汲取拼搏的力量;如果……请翻开这本书,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它能够指引你走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书中每一个人都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许多故事似乎有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虽然别人的成功难以复制,但有很多东西非常值得借鉴。总结所有同学的故事,“坚持”“勤奋”“积累”“挑战”“信心”“激情”“兴趣”“梦想”等词语的使用频率最高。故事中还精炼了很多可作为后来者座右铭的经典语言,值得细细品味:“努力是飞翔的双翼、机会是每一刻的积累、快乐是化茧成蝶的喜悦”“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机会是可以创造的”“不悔衣带宽,天酬勤者愿”“人生最快乐的是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并为之拼尽全力”“成功,你只需多一点点团结;成功,你只需多一点点激情;成功,你只需多一点点责任心;成功,你只需多一点点坚持;成功,你只需多一点点精心”“痛苦与微笑,坎坷与成长,都将是我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而我目前追求的状态就是脚踏实地,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我将迎难而上,我要做的。就是不断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因为,每一步我都在缩短现实与梦想的距离”……这些语言是他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后,在心底沉积的宝藏,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是予人启迪的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相信这些由他们自己创造的经典语录,这些他们亲历的故事,能够在每一位向往优秀、追求卓越的同学内心敲击出共鸣、进发出激情、汇聚成力量! 它能够帮助你顺利应对初入职场时的种种困惑与挑战。一部分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同学谈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第一步的选择。有的同学谈到了初入职场的困难与挑战,有的直接以职业生涯导师的身份为学弟学妹们进行指导。他们在职场拼搏的经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正是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们所需要的。 畅读全篇,掩卷俯首,有个问题始终在心头萦绕:为什么他们对这个当初并不十分钟情的学校如此深情?这个问题于我而言,应该给出一个答案。 几乎每个人都在文中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激和眷恋。有的同学写道:“母校像我生命中的一处小岛,驻扎在记忆的河流中;像一块丰碑,矗立在我人生的殿堂里,让我时时感念,不敢忘怀。”有的同学写道:“母校以其宽广的胸怀包容着我们,以浓厚的学风感染着我们,最终让我们深深地爱上了这所学校,哈工大(威海)的精神永铭心间。”威海校区是只有二十几年历史的年轻校区,与著名学府相比,无论是大楼还是大师,都难以相提并论,创业初期更加明显。一部分学生来到威海校区后并不十分心甘,然而,经过几年的校园生活,经过几年的熏染培养,他们却对这个校园产生了浓浓的感情。我想,这并不是“日久生情”那么简单,一定是这所学校给予了他们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走出校园后感念更多,日久弥深。这些不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呢? 再读再思,似有所解。首先,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光大。威海校区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黄海之滨撒下的火种。这个火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她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为魂,在艰苦的环境下生根发芽,与齐鲁文化有机交融,植人大海的博大胸怀和丰富内涵,孕育着勃勃生机。这种文化的熏染让学生拥有了哈工大人特有的人文气质.心怀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不畏艰难、勤奋拼搏的创业者精神,超越自我、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敢与世界比肩的勇气和气魄。一位同学这样谈到:“威海校区的同学能吃苦、能坚持,有创业精神和拼搏精神,而这正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内因。母校创业时期的环境,决定了我们无法像校本部同学那样大树底下好乘凉,而这也促使我们加倍努力来弥补差距。时至今日,我越发觉得这种‘危机意识’和‘坚持’的重要:安逸时提醒自己不要轻易满足,止步不前;艰难时提醒自己,不必畏惧,不要放弃。每当别人问起我毕业于哪所大学时,我依然会坚定地说:‘哈工大(威海)。”’ 其次,我们有着一批品格高尚、心存大爱并且有着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的好老师。许多同学在文中谈到了他们的老师:有老一代的创业者,有博学的老教师,有中青年的教师骨干,有给予他们很多帮助的辅导员和班主任,有曾经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虽不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师,但他们把自己的所学都倾囊传授给学生;他们虽不是著名的教育家,但他们在学生的身上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们虽没有很高的头衔,但他们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他们虽不一定为学生所识,但他们用自己的服务传递着家长般的关爱。这是办学的基础,这是学校的根基。 因此我建议,老师们,特别是较晚进入学校的老师们读一读这本书,在书中体味创业者的艰辛、为人师者应有的风范以及需要继续传承光大的文化与精神!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党委书记姜波 2012年8月
内容概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自2003年启动,迄今共有100位学子荣膺“十佳大学生”称号。历届“十佳大学生”为了理想努力拼搏的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学子立志成才、锐意进取的热忱。在“十佳大学生”评选十周年到来之际,共有35位历届“十佳大学生”代表受邀撰写自己的成长故事。故事内容包括他们在校期间最难忘的成长经历,令自己受益终身的挫折历练,以及走出母校后在逆境中抗争的心路历程、在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等。 《百舸争流: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十佳大学生成长心语》旨在引导在校大学生以先进模范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清历史使命,勇于承担责任,时刻铭记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奋斗成长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我从这里走来 人生驿站 恩师的教诲 坚持的力量 怀揣梦想 扬帆远航 独立思考 成功基石 奋斗·机会·感恩 成长·十年 追求卓越 勇往直前第二篇 逆境是一种财富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与时间赛跑 向命运挑战 不抱怨的世界 追梦路上 昂首阔步 生命不止 自强不息 卓越——永恒不变的追求第三篇 一样的执着,别样的精彩 坚持让我走得更远 用平凡的坚持 换精彩的未来 当幸福来敲门 成功 你只需多一点点 因为喜欢 所以执着第四篇 与你们一起度过的青春岁月 永远的财富 这些年心中汇聚的力量 两个世界创造的未来 那些青春岁月中的成长故事 无悔的大学 无悔的青春 一路播种 一路收获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为理想而战第五篇 奋斗的人生最美丽 昨天 今天 明天 幸运是什么 那些花儿 回到原点 整装前行 信念让人生更精彩 积极主动 永争第一 阳光洒满向日葵 奋斗青春 涅槃重生 相信生命 总有今天历届十佳大学生名单(2003-2012年)后记
章节摘录
毕业后,我时常回忆起美好的大学时光,那些在校园里奋斗的过往一直使我难以忘怀,每次回忆都会使我平静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并且久久不能平息。蓦然回首,离开母校已近十年,可是大学生活的点滴仍然历历在目。 记得刚来威海校区的时候,学校的大门还未落成,我踩着一块木板穿过大门旁边的小水沟进入校园,边走边晃,生怕一不小心就掉进沟里。校园很大,却很空旷,只有几幢教学楼和公寓楼零星立着。说心里话,眼前的景象和我所憧憬的大学相去甚远.着实让我失落了一番,心里一直抱怨:我梦寐以求的大学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但一进入校园,便陆续有学长主动上前给我们带路,帮忙拎包;来到宿舍后,更有学长来主动为我们答疑解惑。学长们的热情顿时让我倍感亲切,心中的阴霾也随之散去不少。这事先准备好的迎新工作,一方面让我们刚离开家的新生感到了学校的温暖;另一方面,也让作为学生的我们感到自己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创业者,我们也在用自己的奋斗书写着母校的历史,与母校共成长。 “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大学四年里,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每当累了想要放弃的时候,我总能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进。 秉承校训精神的老教授 “高数其实没那么难。”如果这话从我嘴里说出来,一定会遭人唾弃。可说这话的并非是我,而是我本科时期的数学老师——孙振绮教授。初听这句话时,我半信半疑,学完后才发现,这话也对也不对。之所以不对,是因为高等数学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就是一棵很高的“歪脖树”,很多人都“挂”在了这棵树的树权上;之所以对,是因为如果有名师点拨,再加上学生的勤奋,再高的树也能砍倒。这个是有据可查的,当年我们班有一半同学的高数成绩都超过了90分,高居同年级各系之首。这首先归功于孙教授的大师风范,他的教学使同学们获益匪浅。 除了有大师风范的孙教授,还有乐观开朗的霍老太太——这是我们对她老人家的爱称。老教授本名叫霍彬茹,她每次给我们讲笑话,总能把我们逗得哄堂大笑,不过不是因为笑话本身可笑,而是老太太的笑点实在太低。每次她还没把我们逗乐,自己就先大笑起来,让我们听得莫名其妙,就跟着哄堂大笑了。不过,让我们佩服的是,霍老太太每次上课,只要扫一眼教室,不用点名就知道谁没来,这让我们畏惧三分,不敢旷课。 还有治学严谨的许承斌教授,他老人家课堂上工整的板书,作业里细致的批改,让我明白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还有讲课只拿两支粉笔的崔明根教授,不用看书就能告诉我们翻开书本的第几页,看第几行,当时我就震惊了…… 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真的不仅仅是一句校训,而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老教授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我的学习和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就一直要求自己也要做得像老教授们一样业务过硬。在求知的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哈工大精神的内涵,而这种精神的传承,需要我们世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令人难忘的金工实习 我是学计算机的,对于这个专业来说,“金工实习”可能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实习内容本身并没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锉锤子、车外圆、铣平面,可是这“并没什么特别”的金工实习却给我带来了不少的乐趣。 实习过程中,我第一次焊接了一个哑铃,第一次锉削加工了一个小锤子,第一次用车床车出了圆柱体,着实过了一把工人师傅的瘾,不过也确实体验到了工人师傅的艰辛。原本焊哑铃并不在实习内容之列,或许你会好奇哑铃为什么是焊出来的,这就是这个哑铃的特殊性:我们找了一堆破铁片和一根铁棒,因为铁棒没有螺纹,举起来不磨手,我们就用焊枪把铁片给硬焊到了铁棒上,焊成了哑铃状。不过,哑铃在被用了几次后,铁片就掉了。虽然这只是个粗糙的玩具,但在制作它的过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了快乐。 也是在那段时间里,我见识了威海的台风:车间的大门紧闭着,大风还是顺着门缝将滂沱大雨吹进车间里5米远。最惨的就是我们班的某个寝室,他们在实习期间忘了关窗户,结果整个宿舍上演了一出校园版的“水漫金山”。回宿舍后,大伙自发帮他们一起排水,重新收拾宿舍。看着焕然一新的宿舍,大家感到彼此的心更近了,这种集体自觉行动着实令我们难忘。 金工实习就像第二次军训,大家一起进车间,一起做加工,一起擦机床,一起休息逗乐。在一起工作生活的日子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班级同学越发团结和谐。 让人成长的换寝风波 大学四年是一段很长的日子,同学相处久了,难免会有摩擦,但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班有六个寝室,三个朝南,三个朝北,其中有两个是女生寝室。由于朝南的寝室向阳,大家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年南北寝室都要互换。 然而,有一年,轮到女生寝室南北互换时,居然搞到要全班同学集体投票表决。其实事情起初并没有这么复杂,每年一换,除非朝北的寝室自愿放弃,然而这次却把两个女生寝室之间平时积累的矛盾掺杂进来了,南向寝室的女生拒绝互换,北向寝室的女生也绝不退让。 为这件事情,我们召开了一次特别班会。班会上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嚷着要投票表决,两位代表北向寝室利益的同学却站起来说,如果投票就退出,不承认这个投票的有效性。说实话,当时我看得糊里糊涂,只觉得如果继续争执只会浪费大家更多的精力,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算是目前中国社会公认的、快速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而投票结果出来后,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两个同学会退出。事情并没有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南向寝室的同学“胜利”了,依仗大部分同学的支持,却漠视了北向同学的合理利益。北向寝室的同学不甘心,她们找到了班主任林建秋老师。林老师得知此事后,支持了北向寝室同学的合理要求。在第二次班会上,林老师指出北向寝室的同学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这件事情本身不应该与其他的事情牵扯在一起。因此换寝室是无可非议的。 之后,林老师话锋一转,给大家讲起了自己大学时代的故事。林老师强调,同学之间的矛盾都是暂时的,不要让矛盾遮蔽了同学们之间弥足珍贵的感情。我第一次从林老师那里听到了所谓的“三大铁关系”——“一起扛过枪的,一起下过乡的,一起同过窗的”。直到现在,这件事情还是让我回味无穷,一方面是佩服林老师处理矛盾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如何去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矛盾,懂得了如何珍惜同学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这一次的换寝室风波真的让我们长大了。P11-13
后记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自2003年首次开展,已成功举办了十届。经过十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形成了完善的推荐选拔和评价机制,并通过多种渠道的表彰、宣传使得百名优秀学子的典型事迹在校园内广泛流传,形成了“树典型引路、立榜样育人”的良好局面。对于推进学风建设、正确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他们既是我校区优秀学生的代表,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在“十佳大学生”评选十周年之际,本书编写组从历届十佳大学生中邀请了三十五位,通过第一人称讲述成长故事的方式,回顾了他们在校期间的成长历程,以及离开母校走向社会后的真实感受。 本书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建文与副校长赵国亮负责策划、组织和统筹.由刘群、李新与朱美丽具体组织落实。参与初期约稿及初步修改的有刘群、李新、朱美丽、王莹、岳彩领、费非、吴琼、李焕然、高仕宁、杨俊敏、汪明、赵婷、史建锋、隋海瑞、李华军、申万兵、胡萍与曹竞。参与后期整体编排及修改的有刘群、李新、朱美丽、王莹、岳彩领、费非、吴琼、李焕然与黄蕊。 衷心感谢王彦岩、张步先、周玉生、师雄达、于周晓、李晓玲、李淑侠、张颖、张爽、常红霞、马梅荣、于庆革与李华军等一大批为“十佳大学生”培养、选拔作出贡献的领导和老师。张玉芹、王晓强、杨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学习小组、0914201班全体同学对本书的出版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有关领导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2012年8月
编辑推荐
王建文、赵国亮编著的《百舸争流--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佳大学生成长心语》选取的35位“十佳”主人公,如今有的已经博士毕业,在科学的世界里遨游;有的在航天领域中默默耕耘;有的还在发奋研读。本书按照“我从这里走来”“逆境是一种财富”“一样的执着,别样的精彩”“与你们一起度过的青春岁月”“奋斗的人生最美丽”等五个篇章向大家讲述“十佳大学生”成长的故事和感悟。每个主人公不仅回顾了他们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而且特别介绍了离开母校走向社会后的真实感受。尽管他们的成才心路、奋斗历程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平凡起步,始终保持努力向上的恒心和毅力,不半途而废,不浅尝辄止,把学习和奋进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他们以非凡的业绩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告诉每一名青年都应该也可以像他们一样,走向人生的美好旅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