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研修导论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赵希文、 李旦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09出版)  作者:赵希文,李旦 编  页数:230  

内容概要

  《大学生创新研修导论》构建了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探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可能性,简述了创新性思维及方法、创新性学习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全面论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全方位展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137门创新研修课的概貌。《大学生创新研修导论》是一本面向大学低年级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教材,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并提供相应的方法和途径,以吸引学生尽早参加创新活动,在主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第三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第四节 国内外创新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二章 创新潜能及其开发第一节 人的创新潜能第二节 创新潜能开发的原理第三节 创新之根在实践第四节 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第五节 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第三章 创新性思维及方法第一节 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第二节 创新性思维“方法”和“艺术”第三节 创新性思维方法择要第四章 创新性学习第一节 什么是创新性学习第二节 创新性学习的形成机制第三节 自我设计第四节 创建学习化团队第五章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一节 科研与科研方法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第三节 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第四节 专利及其利用第五节 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第六章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第一节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理念溯源第二节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第三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第四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第七章 大学生科技竞赛第一节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第二节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第三节 全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四节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第五节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与创业计划竞赛第六节 其他竞赛项目第八章 创新研修课程纲要第一节 创新研修课概述第二节 创新研修课程纲要附录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研修课一览表(137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章 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时代,发达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即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引领了整个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计算机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使得整个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及国防战略体系发生一系列改变,也牵涉到产业结构,所以,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王树国,2007)。整个世界经济市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发生迅速的转变。各个国家,各个利益集团,各个产业,各个阶层都要重新确立自己在世界经济大市场中的地位。占领这个市场,当然要依赖知识创新的能力,或者说具备能够参与知识经济当中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型人才成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节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变革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钟志贤,2008)。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命线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性应用和知识广泛传播而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变革是永恒的主题,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将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的半衰期不断缩短。据推算,人类的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长一倍,而目前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是: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因此,适应变化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挑战。美国知识管理学家德鲁克(Dmcker)说,知识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因为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知识社会中,“有教养的人”是学会了学习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2l世纪的世界竞争是全球性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竞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缺乏创新,意味着淘汰和死亡;而善于创新,则意味着超越与新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Toynbee)曾对人类历史上若干强盛文化的兴衰做过深刻的考察,发现文化发展的过程乃是对环境的挑战做出应答的过程。凡是依赖以往成功的经验应对新的挑战的文化都被淘汰了,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的文化,对新的挑战做出创造性应答的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编辑推荐

《大学生创新研修导论》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生创新研修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