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方清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1出版) 作者:方清 编
内容概要
《"十二五"规划大学教材:统计学》共分十章,包括:绪论,统计调查,数据整理和描述,综合指标分析方法,抽样推断与检验,指数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各章节的内容紧密衔接,逻辑严谨,结构清晰,大大增强了统计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
《"十二五"规划大学教材:统计学》适用于经济、管理类所有专业的本科学生和专科学生,有助于培养综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统计学的含义、产生与发展 1.1.1 统计的含义 1.1.2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1.2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2.1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1.2.2 标志与变量 1.2.3 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1.2.4 统计数据 1.3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1.3.2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1.4 统计工作的组织 1.4.1 统计工作的过程 1.4.2 统计工作的任务与职能 1.4.3 统计的组织体制 1.5 统计设计 1.5.1 统计设计的含义 1.5.2 统计设计的分类 1.5.3 统计设计的内容 1.5.4 统计设计的作用 1.5.5 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统计调查 2.1 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分类 2.1.1 统计调查的概念 2.1.2 统计调查的分类 2.2 统计调查的组织 2.2.1 普查 2.2.2 统计报表 2.2.3 重点调查 2.2.4 抽样调查 2.2.5 典型调查 2.3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2.3.1 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2.3.2 确定调查目的 2.3.3 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 2.3.4 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表 2.4 统计调查问卷的设计 2.4.1 问卷的基本结构 2.4.2 问卷的主要类型 2.4.3 问题顺序的设计 2.4.4 回答项目的设计 2.4.5 提问项目的设计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数据整理和描述 3.1 数据整理的概述 3.1.1 数据整理的含义和作用 3.1.2 数据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3.2 数据分组 3.2.1 数据分组的含义 3.2.2 数据分组的作用 3.2.3 数据分组的类型 3.2.4 数据分组标志的选择 3.2.5 数据分组的方法 3.3 分布数列 3.3.1 分布数列的概念 3.3.2 分布数列的种类 3.3.3 分布数列的编制 3.4 数据描述 3.4.1 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定义 3.4.2 统计表的结构 3.4.3 统计表的种类 3.4.4 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3.4.5 常见的统计图及其绘制原则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综合指标分析方法 4.1 相对指标 4.1.1 相对指标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4.1.2 相对指标的作用 4.1.3 相对指标的分类及计算方法 4.1.4 相对指标的应用原则 4.2 总量指标 4.2.1 总量指标的含义和作用 4.2.2 总量指标的分类 4.2.3 总量指标的计算 4.3 平均指标 4.3.1 平均指标的含义和作用 4.3.2 平均指标的计算 4.3.3 平均指标的应用原则 4.4 标志变异指标 4.4.1 标志变异指标的含义和作用 4.4.2 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及应用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抽样推断与检验 5.1 抽样推断与抽样设计 5.1.1 抽样推断与抽样设计的概念 5.1.2 统计量与总体参数 5.1.3 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 5.1.4 简单随机抽样(SRS) 5.1.5 类型抽样 5.1.6 等距抽样 5.1.7 整群抽样 5.2 抽样优良性的准则 5.2.1 抽样误差的概念 5.2.2 抽样平均误差 5.2.3 抽样误差范围及其可靠程度 5.2.4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 5.2.5 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 5.3 参数估计 5.3.1 参数的点估计 5.3.2 参数的区间估计 5.4 假设检验 5.4.1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5.4.2 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5.4.3 总体成数的假设检验 5.4.4 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指数分析 6.1 指数的概述 6.1.1 指数的概念 6.1.2 指数的类型 6.1.3 指数的作用 6.2 综合指数 6.2.1 简单综合指数 6.2.2 加权综合指数 6.3 平均数指数 6.3.1 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数指数 6.3.2 固定权数的平均数指数 6.4 因素分析 6.4.1 总量指标因素分析 6.4.2 平均指标因素分析 6.5 指数数列 6.5.1 变换指数数列基期 6.5.2 连接指数数列 6.6 几种常用指数的计算 6.6.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6.6.2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6.6.3 股票价格指数 6.6.4 工业生产指数 思考与练习 …… 第7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8章 时间序列分析 第9章 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10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1.1.2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是指通过统计工作所获得的反映客观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的总称。统计资料具体表现为各种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统计资料能反映客观现象发展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以及有关情况。 1.1.1.3 统计科学 统计科学即统计理论,是指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统计资料的方法论科学。统计科学所包含的一系列搜集、处理、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资料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现象的科学认识。 “统计”的这三种含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即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 统计科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即统计科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统计科学对统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1.1.2 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 自从有了国家,便有了统计实践活动。统计的出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管理的需要(如人口、田亩、赋税、征兵等)而产生和发展的。我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在奴隶制形成的过程中,就已经出现了统计的萌芽。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落后,统计发展缓慢,统计还处于对事物原始调查登记和简单计数汇总分析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了满足统治阶级追求利润、争夺市场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包括人口、工业和农业在内的“国情普查”逐步成为制度。18世纪末,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负责全国的统计工作,并定期举行人口普查和专门调查。1886年在罗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统计学会议,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统计学家间的交流与协作,促使统计进一步发展。 统计学始创于17世纪中叶,经历了以下时期,产生了众多的统计学派。 1.1.2.1 古典统计学时代 这个时代大致是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其代表学派是“政治算术派”和“国势学派”。
编辑推荐
《"十二五"规划大学教材:统计学》是管理者的参谋和助手。统计学是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问、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