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

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丽  

内容概要

《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由王丽著。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美学首次被列人大学工科建筑学门,到新中国成立,美学课程在中国近现代的发生与发展跨越了40多个年头。《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试图描述的正是这段时期美学课程在中国的发生,并从不同方面展示美学课程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美学课程发生在世纪更迭的风云突变时期,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受到质疑,西方大量的先进文化思潮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国人,美学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涌人中国,受到学人的关注与青睐,于是美学课程也应运而生。

书籍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美学课程发生的新教育背景 一、“西学东渐”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 二、新学制系统下学科的布局 第二章美学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发生 一、清末民初中国对美学及其美学教育的受容 二、20世纪初期美学课程的实现 第三章美学课程在中国高等学校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一、萌芽期的美学课——“欧洲艺术史” 二、美学课程在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的初步发展 三、两支奇葩——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美学课程 第四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美学学校教育概况 一、高师类学校率先开设美学 二、综合性大学美学课的盛况 三、美术学校中美学课对理论素质的陶养 四、教会大学中鲜见美学课 第五章美学教育师资梯队及其分期出现的原因 一、早期美学教育者:吕潋、俞寄凡及其他美学教员 二、蔡元培讲美学:美学史与方法的侧重 三、南宗北邓——中国书画美学的集大成者 四、朱光潜:主客一体的美学坚守者 五、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师资出现的原因 第六章萌芽期相对丰富的教材 一、公开出版、曾作为教材使用的美学书籍 二、未公开出版的美学讲稿 三、其他美学书籍 四、美学教材及书籍的特点 第七章美学课程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 一、西南联大的哲学学科建制 二、美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中国情况如是,欧洲的古代也是如此。在欧洲美学史上蔡先生重点介绍了康德与费希纳,康德“始确定了美学在哲学上之地位”,而费希纳则“试以科学方法治美学,谓之自下而上的美学”,即所谓的实验美学,可以说这两人对美学学科的意义非凡。在费希纳之后,有不少治美学者沿着费氏的足迹,在实验美学的道路上前行,但均“不能脱离哲学的范围”。在诸多的实验美学家中,蔡先生较推崇的是梅伊曼,因为他与之前的美学家不同的是,主张从主观创作方面研究艺术品,而不是单从鉴赏的角度进行实验研究了。梅伊曼提出了从研究美术品入手,考察创作者的动机、心理、生活背景对创作的影响;做病理研究,探求艺术家的特性;以及其他的实验方法等。 其次,蔡先生的美学课应当包含了美学史上客观论与主观论各个流派对艺术与美的不同的主张。在《美学讲稿》中他已经提及主客观之区别,而在《美学的趋向》中则做了系统的阐述。例如客观论中细分出的自然主义、理想主义、形式主义,以及主观论中特别介绍的感情移入说,都已经是在他的美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构想中了,因此在讲授美学课时他必定会将这些内容丰富而系统地介绍给学生。 第三,蔡先生在这些论著中非常突出的一个主张就是:建立科学的美学。在《美学讲稿》、《美学的进化》与《美学的研究法》中,他都提到了这个问题,而且态度非常明确,即“建设科学的美学”。19世纪时,“费希耐氏,试以科学方法治美学,谓之自下而上的美学,以与往昔自上而下的美学相对待,是谓实验美学。”在费氏之后,又有冯特、梅伊曼等诸人尝试以实验的科学方法治美学,“虽亦得有几许之成绩,然问题复杂,欲凭业经实验的条件而建设归纳法的美,时期尚早。”可见,科学的美学是蔡元培先生心目中较理想的境界,早在《美学的进化》中他对美学史上意义重大的两个人两件事誉为美学上的纪元,一是1750年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问世,标志美学学科的确立,这是为美学史上的第一纪元;而另一位就是费希耐氏了,‘‘他是主张用归纳法治美学,建设科学的美学,这是美学上的第二新纪元。” 但对于美如此复杂的问题,单凭实验似乎还是不足的。而在《美学的研究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建设科学的美学的思考。他借助梅伊曼等人实验美学的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包括了对美术家的、对鉴赏者的、对美术品的,以及对产生美的环境及背景和文化的研究。而经过这四个大的方面的综合,最终“就可以建设科学的美学了”。

编辑推荐

《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从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到正式开始课堂授课、再到美学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逐渐展开,是高等教育革新、美学自身发展、学人学习效仿西方等诸多因素偶然及必然合力的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近现代美学课程发生发展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