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靖宇 页数:746 字数:1200000
内容概要
《中国区域经济开发论:从政策性开发到市场化运作的国家战略推进》是长达上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受益匪浅,掩卷沉思,深感这部新著具有先进的文化功力和高尚的学术品位。
作者简介
李靖宇(原名李景禹),男,汉族,教授。1949年12月18日生于吉林省德惠市,1975年6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并留校执教,1993年9月引进辽宁师范大学担任研究生导师,现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与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顾问,中共大连市委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和大连市对外开放顾问,辽宁沿海城市经济联合体首席顾问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专家组组长,吉林省乡友联谊会和大连区域经济开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家“863”规划海洋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专家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审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全国经济地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太平洋理事会常务理事与《太平洋学报》编委,世界华商研究院剐院长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发改委库存注册区域经济学和海洋经济学专家,德国CCM公司、美中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与中银国投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资源。
书籍目录
序言
导论 中国区域经济从政策性启动到市场化运作的国家战略推进
第1章 中国区域经济面向世界大开放与大发展的理论定位
一、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开发理论
1.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是第一要务
3.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开发与科学发展观指导
二、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推出的时代背景透视
1.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现时代主题
2.经济全球化为区域开发提供机遇
3.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三、正确认识和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1.区域经济发展与新时代科技大革命
2.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进步
3.区域经济发展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4.区域经济发展与吸收各国优秀成果
四、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现存问题分析
1.行政性资源配置,导致权力市场化
2.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技术水平低
3.体制性问题突出,影响产业上档次
4.发展方式仍粗放,要素市场较滞后
五、在改革和开放中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1.在竞争合作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在科学发展中促进区域经济进步
3.在改革创新中促进区域经济提升
第2章 中国区域经济面向世界大开放与大发展的现实目标
一、拓展中国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1.区域经济发展与和谐开放观
2.区域经济发展与深度开放观
3.区域经济发展与扩大开放观
4.区域经济发展与全面开放观
二、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对外开放格局
1.区域经济发展与优化特区开放
2.区域经济发展与深化沿海开放
3.区域经济发展与提升沿江开放
4.区域经济发展与加快沿边开放
5.区域经济发展与拓展内陆开放
三、健全中国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体系
1.区域经济发展与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2.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
3.区域经济发展与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4.区域经济发展与培育国内跨国公司发展
5.区域经济发展与实施自由贸易区大战略
四、深入落实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全面启动与运作WTO框架
2.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3.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3章 中国区域经济面向世界大开放与大发展的操作方案
一、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走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
2.走区域新型工业化道路
3.促进区域金融体制改革
4.统筹区域城乡经济进步
二、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2.区域经济发展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区域经济发展与实行其他方面改革
4.区域经济改革、发展和稳定相统一
三、既要坚持外开放又要兼顾两个大局
1.区域经济发展与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2.区域经济发展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3.区域经济发展与按照国际惯例和世界接轨
四、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大力促进区域经济
1.区域经济开发与利用国外资金加快发展
2.区域经济开发与利用国外优秀科技人才
3.区域经济开发与利用国外丰富信息资源
4.区域经济开发与利用国外潜在商品市场
五、注重在区域经济开发中规避国际风险
1.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差额风险
2.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际资本流动风险
3.区域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失衡风险
第4章 中国区域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
一、 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历史演进
1.闭关锁国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
2.启动对外开放进程低度推进阶段
3.扩大开放形成中度开放经济阶段
4.加入WTO进入经济全球化新阶段
二、 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背景分析
1.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国际背景分析
2.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国内背景分析
3.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区域背景分析
三、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目标取向
1.发展与大国之间的战略合作,建立有利格局
2.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周边关系,形成战略依托
3.注重加强与发展中国家联系,追求互利共赢
4.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对话,构建自由贸易网络
四、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对策创意
1.坚持经济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相协调相结合
2.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优化对外的贸易结构
4.注重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开放
5.要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形成大品牌的跨国公司
6.既要全面参与世界经济,更要全面参与全球治理
第5章 中国区域经济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
一、中国区域经济多层次对外开放的试验基地:设立经济特区
1.国外经济特区发展的经验借鉴
2.中国开创经济特区的综合优势
3.中国经济特区实践的推动作用
4.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前景展望
二、中国区域经济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沿海开放城市
1.沿海开放政策的出台背景
2.沿海开放城市的综合优势
3.沿海开放城市的实践成果
三、中国区域经济多层次对外开放的规模效应: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带
1.沿海经济开放带的基本态势
2.沿海经济开放带的客观依据
3.沿海经济开放带的现实作用
4.沿海经济开放带的战略攀升
四、中国区域经济多层次对外开放的优势扩张:辟建“三沿”开放区
1.“三沿”开放区的现实状况
2.“三沿”开放区的历史作用
3.“三沿”开放区的成长环境
4.“三沿”开放区的发展对策
第6章 中国宽区域经济领域对外开放的战略取向
一、中国区域经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1.革命导师关于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思想
2.邓小平关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主要观点
3.江泽民关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4.胡锦涛关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现实导向
二、中国区域经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现实选择
1.中国当前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区域范围
2.中国当前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区域空间
3.中国当前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区域形式
三、中国区域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障碍因素
1.中国区域经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观念障碍
2.中国区域经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体制障碍
3.中国区域经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政策障碍
4.中国区域经济宽领域对外开放的素质障碍
四、中国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操作对策
1.解放思想,创造宽领域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
2.深化改革,健全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有效机制
3.完善法规,保证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
4.培养人才,提供宽领域对外开放的人才资源
第7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定位论证
一、发展开放型经济,寻求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新路径
1.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摸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
3.创造良好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4.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实现国际化
5.推动中国区域经济进入快车道
二、运作WTO框架,认领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通行证
1.WTO的功能在于推动全球经贸合作大发展
2.中国已具备运作世贸组织框架的基本条件
3.衡量利弊得失在迎接挑战中把握发展机遇
4.兴利除弊面向未来努力完善区域经济格局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的当务之急
1.区域经济体制转变的内容及其关系
2.区域经济体制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
3.国企改革是区域经济转变重要环节
4.促进区域经济转变要解决关键问题
四、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确立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的战略依托
1.东亚市场态势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东亚经济圈
2.东亚互补性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东亚经济圈
3.东亚战略地位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东亚经济圈
4.东亚重要作用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东亚经济圈
5.金融危机教训决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东亚经济圈
第8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战略定位论证
一、中国区域经济开发市场化战略的功能作用
1.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战略可以推动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
2.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战略可以推动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战略可以推动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战略可以推动社会生活的文明昌盛
……
第9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定位论证
第10章 中国对欧盟市场开放及双边合作对策
第11章 中国对北美市场开放及双边合作对策
第12章 中国对东亚市场开放及双边合作战略对策
第13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第14章 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国区域经济开发战略对策
第15章 WTO框架与中国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政策
第16章 中国东部沿海区域大开放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第17章 关于东部区域新一轮开发开放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第18章 中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推进问题探讨
第19章 关于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第20章 中国东北区域开发开放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第21章 作为国家重量级战略区域的东北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第22章 中国中部区域开发开放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第23章 关于中部崛起国家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第24章 关于中国经济特区的市场先导功能定位论证
第25章 关于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市场先导功能定位论证
第26章 关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市场先导功能定位论证
第27章 关于中国保税区的市场先导功能定位论证
第28章 关于中国保税港区的市场先导功能定位论证
第29章 关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主体功能地位论证
第30章 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主体功能地位论证
第31章 中国环渤海区域开放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第32章 中国沿江区域经济开发开放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第33章 关于黄河文明视角下的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
第34章 中国珠江三角洲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第35章 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发战略升级问题探讨
第36章 关于创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现实论证
第37章 关于成渝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主体功能地位论证
第38章 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发论证
第39章 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大开发力度问题探讨
第40章 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论证
第41章 关于沈阳经济区加快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的现实论证
第42章 关于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区开发的现实论证
第43章 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区战略地位的现实论证
第44章 关于辽宁沿海城市群经济区开发的现实论证
第45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考察与论证
第46章 关于加快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战略布局论证
第47章 关于中国海域经济开发的金融战略投放导向探讨
第48章 泛北部湾跨国经济区加大合作开发力度问题探讨
第49章 关于中国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的务实推进构想
第50章 关于中国开拓两洋出海大通道的战略构想
第51章 关于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间的跨国战略对接论证
第52章 蒙古国矿产资源布局与中蒙两国合作开发前景论证
第53章 关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国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的现实论证
第54章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跨国区域合作前景论证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3.区域经济发展与扩大开放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同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分不开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务仍相当艰巨。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中国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改革开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决不是要放慢发展步伐、否定改革开放,而是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改革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深刻影响,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在更加开放的新形势下,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已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说明,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才能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总之,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4.区域经济发展与全面开放观 必须认定,从领域范围来讲,中国的开放是全面的。除经济上开放外,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吸收、借鉴和利用了其他国家一切积极的对我有益东西。关于政治领域的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指出:“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因此,“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里显然包括政治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文明成果。关于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正确的,要长期坚持,对外文化交流也要长期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已经逐渐进入高潮。先后与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多个国家确定“文化交流年”,还将在西班牙、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匈牙利、以色列等国举办中国文化节。除以上领域外,中国军事领域对外开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