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东莞市长安镇上沙志》编委会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11出版)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上沙志》编委会
内容概要
《东莞市长安镇上沙志》是东莞市长安镇上沙志。上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厚积薄发,继往开来,兴修水利,向荒山滩涂要粮;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上沙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包括地理、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卫生、文化,华侨 港澳台同胞、社会、人物共八章内容。
书籍目录
总 述 大事记 上沙社区获得镇级以上表彰奖励荣誉榜 第一篇 地理 第一章 区域 建置 第一节 位置 区域 第二节 建置沿革 第三节 居民小组 第二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 地貌 一、山岭 二、平原 三、河溪 四、鱼塘 五、旧地名 第二节 气候 一、气温 二、日照 三、降雨 四、风 雷电 雾 第三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水资源 第二节 土地资源 第三节 动物资源 一、哺乳类 二、飞禽类 三、爬行类 四、鱼虾类 五、昆虫类 第四节 植物资源 一、树木类 二、草药类 三、水果类 四、瓜菜类 五、粮油糖类 六、浮游生物类 第四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水灾 第二节 旱灾 第三节 风灾 第四节 病虫害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一、倒春寒 二、寒露风 三、龙舟水 四、台风 五、春秋干旱 六、霜冻 第二篇 政治 第一章 中共上沙社区委员会 第一节 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主要工作 第三节 党员代表 第二章 人大代表 第三章 上沙社区行政组织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办事机构 一、社区办公室 二、对外经济办公室 三、建设管理办公室 四、财务管理办公室 五、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 六、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 七、民营企业管理办公室 八、调解办公室 九、治保会办公室 十、城市综合管理办公室 第三节 行政管理 第四章 社团组织 第一节 农会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第三节 工会 第四节 妇联 一、机构沿革 二、主要工作 三、获得荣誉 第五节 青少年团体 一、共青团 二、少先队 三、红卫兵组织 第六节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一、设立领导机构 二、开展工作 三、实施“三业”工程 第五章 民政 第一节 军属优抚………………• 第二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第三节 社会救济 第四节 社会福利 第五节 社会保障 一、购买医疗保险 二、购买养老保险 第六节 婚姻登记 第七节 殡葬制度 第八节 接收并安置知识青年 第六章 社会治安 第一节 综合治理 一、机构 二、设施 三、开展工作 第二节 户政管理 一、户籍人口管理 二、流动人口管理 三、出租屋管理 第三节 消防队 第三篇 经济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变革 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节 土地改革 一、开展“八字”运动 二、贯彻土地改革总方针 三、划分阶级成分 四、分配土地和农具 第三节 农业生产合作化 一、互助组 二、初级农业合作社 三、高级农业合作社 第四节人民公社 一、“政社合一”体制 二、“五风”的危害 三、“三自一包”制度 四、“农业学大寨”运动 第五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六节 土地统筹 第七节 股份经济联合社、合作社 第二章 农业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种植业 一、粮食作物 二、经济作物 第三节 林果业 一、林业 二、果业 第四节 养殖业 一、牛 二、猪 三、“三鸟”类 四、狗猫兔 五、水产 六、禾花雀 第五节 肥料农药 一、肥料 二、农药 第六节 农业机械 第七节 水利 一、兴建九垅水库 二、援建五点梅水库 三、修建东江引水工程 第八节 土地管理 第三章 工业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家庭个体手工业 一、碾米 二、榨糖榨油 三、水草编织 四、木竹制品 五、泥水建筑 六、酿酒 第三节 村办集体手工业 第四节“三来一补”企业 第五节“三资”企业 第六节 民营企业 第四章 商业 第一节 商业贸易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 第五章 收入资产金融 第一节 收入 第二节 资产 第三节 金融 第六章 邮政电信交通 第一节 邮政 第二节 电信 第三节 交通 一、道路 二、桥梁 三、交通工具 第七章 供水供电 第一节 供水 第二节 供电 第八章 乡村建设 第一节 乡村总体规划 第二节 工业区建设 一、大埔工业区 二、沙朗工业区 三、中心区 四、振兴工业区 五、合和工业区 六、海滨工业区 第三节 商业中心区建设 一、上沙综合市场 二、中南广场商贸城 三、万州百货上沙店 四、华润商场上沙店 五、明和电子城 六、上沙汽车站 七、波尔顿华禧酒店 八、宝銮酒店 九、百乐山庄 十、富苑茶楼 第四节 住宅建设 一、村民住宅建设 二、沙溪新苑与居民公寓楼 三、教师住宅楼 第五节 纪念性建筑 一、东湖春晓 二、智慧锁 三、比翼双飞 第六节 绿化 第七节 环境保护 一、环境整治 二、污水处理 第四篇 军事 第一章 兵役制度 第一节 募兵制和征兵制… 一、募兵制 二、征兵制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 和义务兵役制 一、志愿兵役制 二、义务兵役制 第二章 民兵 第一节 建制 第二节 训练 第三节 执勤 第三章 战事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 一、组织民兵自卫队 二、抗击曰本侵略军 第二节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三节 和平时期 …… 第五篇 教育 第六篇 体育 卫生 第七篇 文化 第八篇 华侨 港澳台同胞 第九篇 社会 第十篇 人物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2011年1月,上沙社区党总支部升格为党委,孙锡明为党委书记,有党员297人(含企业联合党支部党员约100人),其中,女党员63人,占党员总数的21.2%。 从年龄上来看,上沙社区党支部党员中,35岁以下65人,占总数的33%;36~45岁的有35人,占总数的17.7%;46~54岁的有36人,占总数的18.2%;55岁以上的有61人,占总数的30.9%。 从文化程度上来看,上沙社区党支部党员中,大专以上的有46人,占总数的23.3%;中专49人,占总数的24.8%;高中的有33人,占总数的16.7%;初中及以下的有69人,占总数的35.02%。 第二节 主要工作 1955年,上沙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党员干部带领全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巩固农民的既得利益,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巩固新生政权。 1957年,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 1958年,上沙党支部带领全大队社员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引进优良稻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此期间,上沙大队掀起“大跃进”高潮,开展大炼钢铁群众运动,社员乱砍滥伐山上的树木,村中的大榕树遭到砍伐,土法上马炼钢铁。由于缺乏原材料,社员把自家的烂铜烂铁、铁门窗都拆下来,结果,炼出来的“钢”“铁”实际上是废铁渣。在农业生产方面,违背科学的栽种方法,采用“深翻改土”,提出“翻土三尺深,黄土变成金”的口号,结果破坏了土壤结构,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大面积减产。上沙青年突击队大搞“高产试验田”,号称亩产上万斤,甚至十多万斤,把快要收割的稻穗进行移植并田,堆放在同一块稻田里。这种违背科学种植的方式,造成颗粒无收,损失重大。同时,各生产小队开设大食堂,全体社员都集中吃大锅饭,造成粮食严重浪费。
编辑推荐
《东莞市长安镇上沙志》是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