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移民研究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苗威  页数:30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位处东北边疆的延边大学数次联合主办了高句丽学术研讨会,我大多参加了。大约是在2003年的“高句丽与渤海学术研讨会”上,初识苗威博士。当年她对高句丽历史研究的兴趣之高、研究视角之独特,给我印象颇深。其后数年之间,受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国内高句丽史研究冷热不定,热心于高句丽研究的同道多转攻他史,少有“痴迷不悟”者,苗威博士是其中之一。今闻苗威新作《高句丽移民研究》即将出版,不禁振奋:在料峭萧条之中尤有新绿唤春,可鉴高句丽的魅力!能够在出版之前先睹为快实为幸事,而尽管自感学识和资历尚没有达到为人作序的程度,但无论是作为高句丽历史的研究者,还是出于推动中国边疆研究不断深入的内心愿望,都觉得有义务向学界推荐该书。这也是无法拒绝作者而写下这些文字权作“序”的缘由。

作者简介

  苗威,1968年出生于吉林省梨树县。历史学博士.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北古代史、朝鲜半岛古代史以及中朝古代关系史的研究。著有《古朝鲜研究》、《中国正史<高句丽传>详注及研究》(合著)、《明代抗倭援朝战争》(合著)、《清代中朝日关系史》(合著),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一、“高句丽移民”的选题缘起
  二、“高句丽移民”的研究对象
  三、“高句丽移民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四、“高句丽移民”的研究综述
第一章 高句丽的形成与崛起
 第一节 高句丽族的诞生
  一、高句丽的先祖高夷
  二、高句丽族的诞生
 第二节 高句丽国的建立
  一、朱蒙建国神话
  二、高句丽国建立
 第三节 高句丽国首批向外移民
  一、高句丽国建立之初的移民背景
  二、沸流、温祚移民与百济建立
 第四节 高句丽第一次迁都与陕父南迁
  一、高句丽第一次迁都
  二、陕父南迁
 第五节 高句丽的崛起
  一、大武神王的扩张
  二、太祖王宫的崛起
第二章 3至4世纪高句丽移民
 第一节 魏丽战争与“荥阳句丽”
  一、魏丽战争
  二、荥阳句丽
 第二节 慕容氏与高句丽争夺辽东与“河城句丽”
  一、慕容魔与高句丽战争的历史背景
  二、慕容魔与高句丽、鲜卑二部、晋崔毖的军事冲突
  三、“河城句丽”
 第三节 慕容皝与高句丽的战争及徙民辽西
  一、“河城句丽”之后慕容魔与高句丽的战争
  二、前燕慕容皝对高句丽的战争
  三、咸康八年的高句丽移民及其安置
 第四节 慕容盛徙高句丽战俘至辽西
  一、慕容盛徙高句丽战俘至辽西
  二、从高云家世看“辽西句丽”
 第五节 移居内地的高句丽僧人
  一、佛教初传高句丽及其发展
  二、移民内地的高句丽僧人——“高丽道人”
 第六节 魏、晋及“三燕”的高句丽政策及其移民安置
  一、魏、晋的高句丽政策
  二“三燕”的高句丽政策
  三、魏、晋、“三燕”对高句丽移民的安置
第三章 5至6世纪末的高句丽移民
 第一节 北魏的扩张与高句丽移民
  一、“辽西句丽”的再迁徙
  二、北魏对北燕的人口迁移
 第二节 主动投奔北魏的高句丽人
  一、高丽“奴各(久)”投奔北魏
  二、高飚等投回北魏
  三、高潜投回北魏
 第三节 北朝的高句丽移民政策及移民类型
  一、北朝的高句丽移民政策
  二、北朝的高句丽移民类型
 第四节 移居新罗的高句丽僧人
  一、高句丽势力向朝鲜半岛的扩张
  二、墨胡子阿道移民新罗
第四章 5至6世纪末高句丽移民及其移民后裔史事考
 第一节 高琳家族移民中原史事考
  一、高琳家世
  二、高琳在中原王朝的仕宦经历
 第二节 高肇家族的移民及其民族认同
  一、高肇渤海穆人的民族认知当不属假冒的行为
  二、高肇先祖移民高句丽的路径
  三、高肇一系与北魏皇室的姻亲
  四、高肇及其族人的民族认知
  五、文昭皇盾之梦的“高句丽化”解析
 第三节 文昭皇后史事考
  一、文昭皇后(公元470?-497年)身世
  二、文昭皇后在宫中
 第四节 宣武皇后高英
  一、宣武皇后(公元490?-518年)高氏的身世
  二、宣武皇后高英史事考
 第五节 茹皓之妻与安定王妃
  一、茹皓之妻
  二、安定王妃
 第六节 僧朗移民南朝宋
第五章 6世纪末至7世纪中叶高句丽灭亡前的移民
 第一节 唐太宗亲征之役的高句丽战俘
  一、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主要战役
  二、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役战俘的内迁
 第二节 小规模战争中唐朝所俘获的高句丽人
  一、唐太宗亲征后的二次对丽之战
  二、唐高宗时对高句丽的几次小规模战役
 第三节 新罗、百济所俘获及兼并的高句丽人口
  一、新罗所俘获的高句丽人口
  二、并人新罗的高句丽人
  三、高句丽流人百济的人口
 第四节 隋唐移居中国内地的僧人
  一、天台教观高僧波若
  二、三论宗高僧印法师与实法师
  三、从一件出土文物看唐初的“辽西句丽”
 第五节 移居新罗、百济的僧人
  一、惠亮投奔新罗
  二、普德移居百济
 第六节 移居日本的高句丽僧人
  一、第一位移居日本的高句丽僧人惠便
  二、其他移居日本的高句丽僧人
 第七节 高句丽灭亡前唐朝对其移民的政策及安置
  一、高句丽灭亡前唐朝对其战争移民的安置措施
  二、唐朝对高句丽移民的安置区域
  三、隋唐时期高句丽移民类型
第六章 高句丽的灭亡及其移民案例分析
 第一节 高句丽的灭亡
  一、高句丽灭亡的历史背景
  二、百济、高句丽的灭亡
 第二节 泉男生移民唐朝史事考
  一、泉男生人唐之前的史事
  一、泉男生移民唐朝
  二、泉男生在唐朝的主要活动
 第三节 泉献诚及其后代在唐史事考
  一、泉献诚(公元651-692年)投奔唐朝
  二、泉献诚仕唐经历
  三、泉献诚在唐朝的主要活动
  四、泉献诚之子泉玄隐
  五、泉献诚之孙泉毖(公元708-729年)史事考
 第四节 关于泉男生及其后代移民唐朝内地的思考
  一、泉男生及其后代移民唐朝内地并受到礼遇是几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
  二、泉男生等人墓志中自我认知的变化为高句丽移民问题的理性思考提供依据
  三、对泉男生父子人唐应客观评价
 第五节 高藏移民唐朝史事考
  一、高句丽灭亡之前的高藏(公元627?-682年)
  二、高藏在唐朝史事考
 第六节 高藏后代移民唐朝史事考
  一、高藏之子——男福、高任武、高连
  二、高藏之子——高德武史事考
  三、高藏之孙——高宝元
  四、高藏之孙——高震
 第七节 高玄移民唐朝史事考
  一、高玄(公元642-690年)与高句丽的关系
  二、高玄家族在高句丽的情况
  三、高玄入唐之后的活动
 第八节 高性文、高慈父子移民唐朝史事考
  一、高慈家族在高句丽的情况
  二、高性文在唐朝
  三、高慈在唐朝内地的活动
 第九节 高足酉移民唐朝史事考
  一、高足酉(公元626-695年)的出身及入唐原因
  二、高足酉在唐朝的主要军事活动考述
  三、高足酉与武则天朝的天枢之造
  四、高足酉参与镇压万州之乱
 第十节 泉男产、泉男建移民唐朝
  一、泉男产、泉男建在高句丽
  二、泉男建、泉男产在唐史事考述
  三、泉男产后代在唐史事考
第七章 高句丽灭亡后的人口流向
 第一节 迁入唐朝的高句丽人及其安置
  一、唐丽决战前归服和降服的高句丽人
  二、高句丽灭亡后移民唐朝内地的战俘
  ……
第八章 在唐高句丽移民后裔
第九章 关于高句丽移民问题的思考
附录 典型高句丽移民及其后裔墓志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二、高藏在唐朝史事考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十一月,高句丽战俘进入中原之后先被解至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西北),唐高宗诏令将高藏等通过“便道”献于昭陵,以告慰唐太宗在天之灵,同时整备军容,奏凯歌进入京城,又献于太庙。据《文献通考》卷89《郊社考》载:“高宗总章元年,以高丽平,献俘于含光殿;大会李劫及部将以下,献俘于昭陵,乃备军容。奏凯歌于京城,献于太庙。以后征四夷,讨叛臣有功,皆献俘太庙。”可知,高藏等高句丽战俘被献于太庙之后,征四夷所得战俘献于太庙成为定制。十二月,献俘于含元殿,东内正殿日含元殿。之后,高宗皇帝又亲祠于南郊,以高丽已平昭告上帝。在进入唐都附近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中,高藏等先后被献于昭陵、太庙、南郊,如此兴师动众,足可见高藏等高句丽权势者曾经给唐朝君臣所带来的困扰之大,唐朝对其重视程度之高。入唐不久,高宗“诏以高藏政不由己,授司平太常伯。”司平太常伯,即工部尚书,正三品。可知,高藏在唐朝固然是因其战俘的身份而受到朝野的关注,但并未因曾经的对抗而受到敌视,而是得到唐的宽佑。仪风元年(公元676年)二月,唐朝“徙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先是有华人任东官者,悉罢之。”关于内迁安东都护府的问题,学界议论较多。陈寅恪认为,主要出于唐朝综合安全的考虑,彼时西北的吐蕃炽盛,唐朝难以东西兼顾,故而在东北采取消极退守之策;黄约瑟的看法类似,认为唐朝的边疆经略侧重于吐蕃,抽调安东都护府的薛仁贵、李谨行等几员大将充实到远在吐蕃的唐军之中,导致高句丽故地空虚,而高句丽故地问题的最好解决方式,即是用旧日权贵去施行治理。

编辑推荐

《高句丽移民研究》是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句丽移民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书还没有看 但是内容和主题都是我感兴趣的 支持一下
  •   发货很快,内容不错,适合历史爱好者阅读,但是正文的纸张质量实在不好,觉得价格不符合其价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