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冤案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荣强  页数:344  字数:4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敢于为民请命的人和有舍身求法的人。正是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利益,往往为邪恶势力和专制君主所不容,以至以身殉国,甚至连及亲属,弄得家破人亡。但历史是公正的。历史将洗刷掉泼在他们身上的污泥浊水,还他们以清白,而将那些奸邪之徒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而封建君主专制经历了一个日益强化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中,有多少仁人志士被冤杀,有多少一心为国为民的忠梗之士身陷囹圄,甚至遭灭门之祸。不难想象,在这种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天下臣民的身家性命系于君主一言,即使再英明的君主,也难免会产生冤案。这些君主或有意,或无意,或受某些佞臣的蒙蔽,使一些忠耿大臣被误杀,这就成了很普通的事,历代皆有。人们还可以看到,君主专制越是强化的时代,这类冤案就越多。    造成冤案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大体说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君主昏暗,或受某些因素的迷惑,对忠耿大臣的谏言听不进去,对他们的犯颜直谏无法忍受,因而就对他们进行诛杀。    其二,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一些人成了无辜的牺牲品,构成冤案。    其三,一些大臣功勋卓著,已达到所谓“功高震主”的程度,引起皇帝的猜疑。    其四,皇帝本人出于某种私心,不从国家的全局出发,而对一心报国的忠良之士进行排挤,甚至诛杀,造成冤案。    其五,一些有责任心的大臣认识到国家政治弊端,忧国忧民,为改变现状而勇于革新,因而得罪了旧势力,得罪了那些既得利益者。旧势力对他们进行百般攻击和陷害,使这些革新者有的被杀头,有的被贬逐,下场都很可悲。    其六,有的大臣勇于任事,忠心报国,但皇帝却中了敌方的反间计,致使大臣被误杀。    其七,有时君臣之间产生误会也会造成冤案。    其八,有的大臣见识高远,而主上却昏庸无能,主上嫉妒臣下的才能,这也会造成冤案。    其九,专制君主有意滥杀,即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故意诛杀功臣,制造冤案。这种情况在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初最为常见。    其十,有些忠贞耿直的大臣被恶势力所陷害,造成冤案。    所列十种情况只是大概成因,实际上每一个冤案都有不同的具体原因。本书所选取的都是史书上有记载的重大案例,都发生在著名的大臣身上。至于发生在千百万小民百姓当中的冤案,缺乏史料记载,也就无从考究了。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这就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根本保证。在1999年初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又明确规定,要“依法治国”。这就为我国建立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指明了方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任何权力都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和制约,这就为减少冤案并最终消除冤案奠定了基础。    全书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为主线,考虑到故事之间的联结性(人物和时代背景),我们将中国分类史概分为上古至春秋战国、秦汉、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六个时间段,以此来展开中国冤案故事的叙述。六个时间段即是本书结构的六个篇章,每个篇章都有章序,用以概括本章所要传达出的信息。

内容概要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而封建君主专制经历了一个日益强化的过程。正是在这种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中,有多少仁人志士被冤杀,有多少一心为国为民的忠义之士身陷囹圄,甚至遭灭门之祸。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冤案
伍子胥助吴破楚有功,献忠言却遭杀身之祸
——吴国谋臣伍子胥之冤
文种竭力助越王强国,遭猜忌含冤饮恨九泉
——越国辅臣文种之冤
屈原著离骚忧国忧民,被诬流放怒沉汩罗江
——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之冤
商鞅变法强秦立功高,陷谗言惨遭五马分尸
——秦国改革家商鞅之冤
韩非名高才著遭谗言,不能自脱终死于秦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之冤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冤案
蒙恬战匈奴筑造长城,宫廷生变故将军含冤
——秦朝大将蒙恬之冤
辅高祖得天下,兔死狗烹被计杀
——西汉开国将领韩信、彭越之冤
戚夫人得高祖宠爱,吕皇后妒忌残忍报复
——汉高祖夫人戚氏之冤案
晁错助皇帝削藩固权,谋臣为国家替罪遭腰斩
——西汉谋臣晁错之冤
周氏父子两代忠直功高,遭冤屈皆未善终
——西汉将门周氏父子之冤
司马迁被冤遭受宫刑,勤发奋著史千古流芳
——西汉史官司马迁之冤
萧望之为人臣尽忠职守,遭遇宦祸被冤害
——东汉元帝太傅萧望之之冤
第三章 六朝时期的冤案
邓艾忠勇军功赫赫,被诬谋反有口难辩
——曹魏名将邓艾之冤
 华佗一生解民疾苦,不屈压抑冤死狱中
——三国时期神医华佗之冤
 张华忠诚一生为社稷,党争罹祸蒙冤而终
——西晋治世大臣张华之冤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冤案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冤案
第六章 明朝时期的冤案
第七章 清朝时期的冤案

章节摘录

公元前770年,自周平王放弃丰、镐迁都洛阳起,到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的前一年)止,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说的春秋时代。    春秋早期,中原各诸侯国分庭抗礼,争雄图霸,结果各国公室逐渐衰弱,大夫日强,春秋时代的历史逐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原争霸至此也就接近尾声。与此同时,正当中原各国正在闹着内政变迁期间,南方的楚、吴、越之间开始了激烈的争战,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楚在吴、越之西,吴在越北楚东,越在楚吴的东南,三国地势,以楚为优,但是,吴、越是新兴国家,锐气较盛,所以在春秋末期,楚国的势力反而较为逊色。然而吴、越毕竟基础较差,虽然一时达到了极盛情势,不久也就衰弱下去。    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可见,当时这里并无国家机构出现。太伯只是受到该地氏族的拥戴成了他们的首领而已。太伯死,仲雍立,传十四世到春秋初年。吴受周封后,始终没有认真地把周王当作“天子”看待,因而直到春秋前期,吴国和中原各国也没有什么往来。    公元前583年,晋国采纳了从楚逃亡到晋国的申公巫臣的策略,扶植吴国以制楚。巫臣到吴后,“教吴乘车,教之成阵,教之叛楚”,从此“吴始戊楚”,属于楚的一些蛮夷之地,吴尽取之,慢慢开始强大起来。公元前515年,公子光杀死王僚即位,是为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周围聚集了一批贤能之士,长于出谋划策的伍子胥就是其中的一位。吴王阖间之后,夫差继位,他承其父之志,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后来终于战胜越王勾践。然而在是否应该杀掉勾践、灭掉越国的问题上,伍子胥和夫差发生了分歧,使得夫差逐渐疏远伍子胥,后来在奸人伯□的挑唆下,夫差终于冤杀了伍子胥。    伍子胥原名伍员,子胥是他的字。伍子胥的生年不详。因为他曾受封于申(今河南南阳市北),所以历史上又称他为申胥。伍子胥原为楚国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因遭奸臣迫害流亡到了吴地。    伍子胥到了吴国,为了不被人认出,以躲避楚国的追杀,便披发装疯,涂面赤脚,沿街乞讨,街市上没有人能认出他是谁。只有一个善于相面的人见了他以后,惊讶道:“经我相面的人多了,还不曾见过像这个人的相貌!这大概是个外国的士臣吧!”于是相者便把这情况报告给了吴王僚。吴王僚使命相者带此人来见。吴王僚的庶兄公子光听说这一消息,暗自高兴,心想:“我听说楚王杀了忠臣伍奢,他的儿子伍子胥既有勇,又有智,一定是他因想报父仇而来到了吴国。”因此便想暗中结交他。    再说相者到街上找到了伍子胥,便带他去见吴王僚。吴王僚见伍子胥体形伟壮,身高一丈,腰粗十围,气度确实不凡。同伍子胥一连谈了三天,滔滔不绝,而且语无重复。吴王僚不禁赞叹道:“真是一位贤人啊!”从此便让他参与谋划军国大事。伍子胥见过吴王僚之后,公子光便把他接回府中,与他促膝而谈,向他倾吐肺腑,两人便结成了知心朋友。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吴楚两国边境上的两家女子因采桑叶发生争执,继而两家互相攻杀,接着边境上的两县又互相攻杀。吴王听到消息大怒,便派公子光率兵伐楚,攻取了楚国的居□(今安徽六安县东北)、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两邑。于是伍子胥乘机向吴王僚建议说:“楚国完全可以攻破,希望大王再遣公子光伐楚。”公子光却对吴王说:“伍子胥因为父兄被楚王杀害,想报私仇,才劝王伐楚。其实现在楚国还不可能攻破呢!”公子光这一说,伍子胥立即领悟到,公子光并非真的认为现在楚不可伐,而是想先集中精力夺取王位,而后向外建立功业。    原来公子光认为,吴国的王位本应由他继承,而不应当由僚继承,因为他才是真正的嫡传。为把君位从僚的手中夺过来,他已暗中做了多年的准备。伍子胥很清楚公子光的心思,又看公子光的才能远在僚之上,一旦夺得君位,将会成为一代有为的君主。依靠他,自己为父兄报仇的希望也就可能实现了,所以他决定帮助公子光实现其愿望。    吴王僚是个很武勇的人,而且平时戒备森严,要想对他下手,也是很不容易的。这时伍子胥想起他曾结交过一位叫专诸的勇士,此人不仅有万人莫敌之勇,而且有一副侠肝义胆,正是帮助公子光实现其目标的理想人选。于是,伍子胥便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自己却暂时隐居起来,以静观事态的变化。    公子光多年的经营终究没有自费。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他瞅准了一机会,利用专诸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夺得了王位。公子光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公子光即位做了吴王,他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一上台,立即召来伍子胥,让他辅佐自己,参与军国大计。伍子胥从此获得了大展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他实现替父兄报仇提供了可能。    吴王阖间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梦想着能够西破强楚,南灭越国,北威齐晋,称霸中原。为此,他使贤任能,励精图治,并施恩行惠,以争取民心。    一天,阖闾问伍子胥:“我想使国家富强,并成就霸王之业,怎样做才行呢?”伍子胥回答说:“凡是想巩固君位、治理好人民、建立霸王之业的人,都必先修筑好城廓,完善守备,充实仓廪,加强军力,这就是办法。”阖闻很赞同他的意见,便把修缮城廓、完善守备的任务交给伍子胥。伍子胥接受了任务,便积极行动起来。他察看山川河流,认真审视地形,规划建造坚固的城廓,并修建仓库,打造兵器,使吴国的武备大大增强。    周敬王六年(即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六月,楚国的伯□也逃奔到吴国来了。伍子胥对伯□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有人问他为什么高兴,他回答说:“我的仇怨和伯□相同,这就叫同病相怜,同忧相救。”阖间对伯□不了解,不敢加以任用,便问伍子胥:“伯□是个什么样的人?”伍子胥回答说:“伯舾是楚国左尹(相当于副丞相)伯州犁的孙子。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了伯州犁,因此伯□就逃了出来。他听说我在吴国,所以就到吴国来了。请您接见他吧。”于是阖闻便让伯豁□了吴国的大夫,让他与伍子胥一起参与国事。P2-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历代冤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