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吉林大学 作者:剑楠//崔永晨 页数:334 字数:320000
前言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干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中国历代宰相》汇集了先秦至清朝的宰相近100位,对各个时代著名的宰相给予较多的篇幅,内容详尽,行文有致。可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一定的历史因果关系,能够了解一些可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宰相的历史政治舞台上几平是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翻开历代宰相们用头脑和手脚描就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有的才干超群,为一代之治改;有的智识平庸,无几多之建树;有的清风两衲,成一代之清流;有的卖官鬻爵,兴一朝之浊浪;有的直言敢谏,置项上人首于度外;有的阿谀逢迎,保头顶乌纱以苟生;有的百代遗臭,有的万世流芳。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很多知名人士的优秀作品及资料,在此给予衷心的感谢。受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尽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和专家指正。
内容概要
《中国历代宰相》汇集了先秦至清朝的宰相近100位,对各个时代著名的宰相给予较多的篇幅,内容详尽,行文有致。可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一定的历史因果关系,能够了解一些可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宰相的历史政治舞台上几平是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翻开历代宰相们用头脑和手脚描就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有的才干超群,为一代之治改;有的智识平庸,无几多之建树;有的清风两衲,成一代之清流;有的卖官鬻爵,兴一朝之浊浪;有的直言敢谏,置项上人首于度外;有的阿谀逢迎,保头顶乌纱以苟生;有的百代遗臭,有的万世流芳。《中国历代宰相》由剑楠等编著。
书籍目录
先秦
伊尹
辅佐有功
定都除暴
逼君改过
身经五王
吕尚
西钓渭水
辅助文王
西周栋梁
牧野之战
齐国始祖
管仲
管鲍之交
箭杀小白
鲍荐为相
励精图治
桓公称霸
起死回生
兴师伐楚
功高盖世
晏婴
直言善谏
廉政兴邦
不辱使命
虚怀若谷
足智多谋
忧国忧民
范蠡
才智过人
越师败绩
扶越灭吴
功成身退
万贯家财
伍子胥
祸起萧墙
逃避缉捕
献计刺王僚
助吴灭楚
死不瞑目
商鞅
苦不得志
变法图强
取信于民
秦国称霸
功高盖世
惹火烧身
张仪
游说秦国
奉命使楚
齐楚断交
游说天下
苏秦
悬梁刺股
六国会盟
弃赵投燕
忠心报燕
东窗事发
蔺相如
带壁使秦
完璧归赵
渑池会盟
将相言和
秦朝
吕不韦
奇货可居
巧妙篡秦
权倾朝野
著书立说
饮鸩自杀
李斯
布衣之子
跻身吕门
谏逐客书
统一六国
力主变革
焚书坑儒
终遭腰斩
赵高
韬光养晦
篡改遗诏
安插亲信
陷害李斯
指鹿为马
弑君夺位
萧何
胸怀大志
沛县起义
夜追韩信
运筹关中
心系社稷
计除韩信
功高盖主
临终荐贤
陈平
家境贫寒
三择良主
六出奇计
精忠为国
霍光
受托辅孤
清除反叛
定立宣帝
匡衡
凿壁借光
引荐入京
元帝器重
直言善谏
得罪权贵
遭人诬陷
董卓
立足陇西
拥兵观变
玩弄权术
死于非命
曹操
生性孤傲
扫除黄巾
挟持天子
击败袁术
官渡之战
赤壁鏖战
文韬武略
三国
诸葛亮
襄阳卧龙
三顾茅庐
游说吴主
西取益州
忠义双全
将星陨落
蒋琬
临危受命
任贤举能
壮志难酬
胸襟宽广
陆逊
初入官场
火烧连营
联蜀破曹
虚怀若谷
任相安民
晋朝
贾充
少年得志
西晋代魏
攀附皇亲
力反平吴
王导
朝纲败落
西晋覆灭
安置士族
王与马共天下
力振朝纲
谢安
胆识超群
无意仕途
东晋栋梁
淝水之战
司马道子
皇亲国戚
专任奸佞
父子狼狈
南北朝
沈约
初露锋芒
竞陵八友
开国功臣
一代文豪
忧郁而终
隋朝
杨素
前途无量
平定江南
身败名裂
字文化及
得志猖狂
逼死炀帝
穷途末路
唐朝
李靖
鸿鹄之志
弃暗投明
功高爵显
封卿拜相
位极人臣
房玄龄
弃隋投唐
当机立断
功高爵显
力辅太宗
忠言纳谏
著书立说
杜如晦
能谋善断
玄武门之变
房谋杜断
魏微
投奔李唐
镇定自若
施以仁政
耿直忠诚
犯颜直谏
以人为镜
狄仁杰
才广识博
秉公执法
广施德政
女皇器重
含冤入狱
率兵御敌
忧国忧民
中兴李唐
姚崇
生于忧患
贬黜酷吏
整顿吏治
执法必严
灭蝗抑佛
辞相荐贤
张九龄
高中进士
整顿吏治
失势被贬
李林甫
升迁拜相
独揽相权
蒙蔽玄宗
垄断朝政
排除异己
众叛亲离
郭子仪
嘉山大捷
功高爵显
坐镇西北
功高不居
将星陨落
杨炎
心有灵犀
首创二税
伤及自身
卢杞
媚主拜相
陷害忠良
天下怨愤
兵乱遭贬
李泌
谋略卓著
率军平叛
代宗亲信
屡建奇功
陆贽
匡时济世
奉天之难
未“捷”身死
宋朝
赵普
决计陈桥
雪夜定策
杯酒释权
力佐两朝
寇准
年少得志
拥立太子
澶渊之盟
宦海沉浮
范仲淹
出身卑微
朝廷重臣
庆历新政
司马光
少年聪慧
忠直敢谏
惟已独尊
煌煌巨著
鞠躬尽瘁
王安石
兴利除弊
致力新政
变法失败
文坛雅秀
蔡京
机关算尽
把持朝政
结党营私
一人得道
李纲
刚直不阿
指挥若定
誓死抗敌
山河破碎
秦桧
两面三刀
内奸国贼
倡和误国
残害岳飞
罪恶昭著
贾似道
无赖之徒
官至宰相
肆意盘剥
身死国灭
文天祥
高中状元
一心抗元
舍生取义
金朝
完颜宗翰
骁勇善战
破宋勋臣
元朝
耶律楚材
弃俗投佛
辅佐太祖
倡导文治
兼济天下
阿合马
青云直上
结党营私
阴险狠毒
恶贯满盈一
桑哥
言财好利
专横残暴
天怒民怨
脱脱
幼小聪慧
身负重任
征讨义军
明朝
徐达
投身义军
威震江南
鄱阳大战
东征西讨
功高居首
功高不骄
胡惟庸
平步青云
图谋篡位
臭名远扬
杨士奇
供职东宫
直言敢谏
关心民生
阉党专权
于谦
为官治政
两袖清风
力主抗敌
英宗复辟
李东阳
少年才高
勉力撑持
严嵩
察言观色
精心策划
诬陷同僚
专权乱政
营私舞弊
恶贯满盈
张居正
步人仕途
培育幼帝
行考成法
一条鞭法
名毁家哀
徐光启
历经坎坷
译介西学
学以致用
清朝
范文程
名门之后
明师败退
运筹帷幄
大清栋梁
满汉合流
功成身退
洪承畴
幼年聪慧金榜题名
镇压义军
松锦决战
大势所趋
招抚江南
经略五省
整拜
战功赫赫
功高受压
运逢时会
辅政弄权
身陷囹圄
明珠
治河平乱
秉权辅政
营私舞弊
生活奢靡
隆科多
一门显赫
少年得志
大祸弥身
张廷玉
宽严相济
编修《明史》
余韵尚存
琦善
一朝得势
贪生怕死
丧权辱国
曾国藩
几经挫折
连年高升
扑杀太平军
攻陷天京
兴办洋务
激起民怨
左宗棠
出身卑微
提携人仕
血染战袍
进兵新疆
治理新疆
李鸿章
荣登科第
飞黄腾达
洋务首领
丧权辱国
张之洞
誉满四方
治晋建功
甲午主战
西学中用
章节摘录
商朝末年,纣王嗜杀成性,荒淫残暴,用极为残酷的刑罚对待臣民。为了警示那些反对他的人,他竟极其残忍地将他们剁成肉酱让别的臣子们分食。面对纣王的荒淫残暴,全国臣民噤若寒蝉。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只偶尔说了一些抱怨的话,便被囚禁起来。无奈之余,姬昌的家眷们只好将珠宝、美女、骏马献予纣王,姬昌这才获得自由,回到自己的领地西岐。此后,他采用韬晦之策,励精图治,发誓要报被囚之仇。于是他四处求贤,力图找到能够辅佐他的贤才。 一天,西伯侯姬昌带人来到渭水之滨,忽见一位须发皆白的垂钓老者,老人虽然身着布衣,却透露出一种仙风道骨,这人正是吕尚。他的钓杆更是奇特,鱼钩离水面三尺高,没有鱼饵,钩还是直的。这怎么能够钓到鱼呢?周文王惊异万分,走上前去打躬问道:“老人家,您的鱼钩是直的,怎能钓到鱼?”老人头也不回地朗声说道:“这钩不钓鱼虾,专钓龙子龙孙。这叫愿者上钩。”周文王猛然醒悟,知道遇到了贤人,于是急切地与吕尚攀谈。两人谈得非常默契,吕尚目光远大、学识渊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非常深刻。西伯侯姬昌非常钦佩他的才能,于是请吕尚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将其封为宰辅,行使相当于后世宰相的权力。 辅助文王 吕尚在被任命为宰辅之后,贤明的周文王也非常信任他,吕尚很快就为周文王定下“修德以安内,施奇以谋商”的方针,君臣默契配合,西周迅速兴盛起来。 西周兴盛之后,周文王在吕尚的谋划下开始进行扩张。起初,他对方国部落开战。为了争取到同盟,他还调解了芮(今陕西大荔东)、虞(今山西平陆北)之间的矛盾,使它们成为自己的同盟国。随后,他率兵西征犬戎和密须(今甘肃灵台西),胜利后又渡河东征,攻克黎国(今山西长冶西南)。获胜后又征讨有相当强大兵力的崇国。周军倾其全力,一举灭掉崇国。崇国被灭亡之后,周文王继续向东发展,并征调大批奴隶在沣水西岸修建了都城丰京(今陕西长安西北)。 文王迁都丰京后,领土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商朝形成步步进逼的形势。至周文王晚年,吕尚已帮助西周形成“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的局面。 西周栋梁 周文王病逝之后,周武王即位。武王即位后,将周都从丰京迁到镐京(今陕西长安西北)。周武王娶了吕尚的次女为王后,还拜吕尚为师,将其称为尚父,对吕尚更是推崇备至。吕尚助武王推行善政,施恩于民,使西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诸侯多来归附。西周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西周强大起来之后,周武王立即组织力量准备伐纣,但吕尚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对周武王说:“毕竟商朝是一个有很长历史的大国。尽管纣王荒淫暴虐,但殷商物质基础雄厚,武装力量还很强大。不可轻易讨伐,否则将陷进去,损伤国力。”过了两年,在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九个年头,周武王又提出要征伐商朝。这一次吕尚认为西周的国力和在诸侯中的影响力较之两年前大为增加,而商纣却进一步衰落下去,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便同意周武王伐商,但只能做试探性进攻。 周武王打着“奉文王以伐商”的旗号,对商朝进行一次试探性的军事行动。打文王的旗号,主要是周文王在诸侯国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武王事先没有约会诸侯,但当武王的军队进军到距商都还较远的孟津(今河南孟津)时,就有800多个诸侯都到孟津会合,声援武王伐纣,讨伐纣王的大军声势浩大。尽管如此,周武王还是发现有一些颇有实力的诸侯没来,但从当时的时局来看,取得这些诸侯的支持非常重要。周武王认为讨伐的时机没有到,于是便率兵回去了。孟津之会,使周武王看清了形势,天下反对商纣王的还是很多。于是他安下心来,兴国强兵,并按照吕尚的计策做好充足的准备,再也不轻言进兵了。P4-5
编辑推荐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中国历代宰相》汇集了先秦至清朝的宰相近100位,对各个时代著名的宰相给予较多的篇幅,内容详尽,行文有致。本书由剑楠等编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