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庄周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05出版) 作者:庄周 页数:440
前言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 通观《老子》全文,五千言全用韵文写成,多有对偶,以古音读之,大致和韵,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味。细细品读,却又不得不感叹其文字简约而意境深远。 《庄子》又称《南华经》,被誉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学著作。作者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楚庄王之后。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稍小,曾做过蒙邑的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人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本书将《老子》和《庄子》编辑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到先秦道家思想的传承和沿袭。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很多知名人士的优秀作品及资料,在此给予衷心的感谢。受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尽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和专家指正。
内容概要
《庄子·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李耳(约前571一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庄子·老子》又称《南华经》,被誉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学著作。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楚庄王之后。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老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作者简介
庄周,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做过小吏,后厌仕途,隐居著述。
书籍目录
庄子 逍遥游 人间世 应帝王 □箧 天道 缮性 达生 知北游 则阳 让王 渔父 齐物论 德充符 骈拇 在宥 天运 秋水 山木 庚桑楚 外物 盗跖 列御寇 养生主 大宗师 马蹄 天地 刻意 至乐 田子方 徐无鬼 寓言老子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道学导论 第二章 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 第三章 对物欲文明的批评 第四章 空间的世界 第五章 平等的世界 第六章 道的功能 第七章 公心与私利 第八章 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九章 人要适可而止 第十章 修身的功夫 第十一章 认识“有”和“无” 第十二章 物欲生活的弊害 第十三章 “有身”与“无身” 第十四章 与时俱进 第十五章 体道之士的风貌和人格 第十六章 生命的权利 第十七章 生活本该自由自在 第十八章 批判历史 第十九章 拒绝异化 第二十章 老子的生活态度 第二十一章 人与自然 第二十二章 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第二十三章 事物的表象与里层 第二十四章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第二十五章 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第二十六章 君王之道 第二十七章 互补与互通 第二十八章 道家的修养 第二十九章 道家史观 第三十章 不要战争 第三十一章 慈悲为怀 第三十二章 政治保守 第三十三章 生活格言 第三十四章 论权威 第三十五章 少见多怪 第三十六章 讲点小道理 第三十七章 恪守自然规律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德的层次 第三十九章 事物的同一性 第四十章 思维的哲学 第四十一章 道家宇宙观 第四十二章 道家人生态度 第四十三章 “无为”思想的现实基础 第四十四章 生活的本质 第四十五章 处事心平气和 第四十六章 生活有节制 第四十七章 哲学抽象的作用 第四十八章 一个最终的原理 第四十九章 与人民心连着心 第五十章 谈生论死 第五十一章 道德之精髓 第五十二章 我们卑微我们脆弱 第五十三章 强盗与霸道 第五十四章 建设一个道德的世界 第五十五章 一颗平常心 第五十六章 理智尊重一切 第五十七章 “无为之治”的四原则、四标准 第五十八章 民风与个人品行 第五十九章 农业是国家命脉 第六十章 以自然为本 第六十一章 天下一家亲 第六十二章 有需求便有市场 第六十三章 做事的法度 第六十四章 发展的观点 第六十五章 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发展观 第六十六章 衡量圣人的三条标准 第六十七章 世外桃源 第六十八章 做人讲点奉献精神 第六十九章 三大法宝 第七十章 思想艺术境界 第七十一章 哀兵必胜 第七十二章 道家学说的灵魂 第七十三章 我们有不懂的东西 第七十四章 压迫与反抗 第七十五章 万无一失是自然 第七十六章 辅以有限的司法制度 第七十七章 走好人生,“三不一要” 第七十八章 生之柔弱,死之坚强 第七十九章 遏制两极分化 第八十章 相反相成 第八十一章 利益之德与道义之德附录 《帛书老子甲本》
章节摘录
跟《天地》篇一样,中心还是倡导“无为”;所谓“天道”,也就是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也不可改变。全文大体分成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谓之天乐”,指出自然规律不停地运行,万事万物全都自我运动,因而圣明之道只能是宁寂而又无为。第二部分至“以畜天下也”,紧承上段讨论“天乐”,指出要顺应自然而运动,混同万物而变化。第三部分至“非上之所以畜天下也”,提出.帝王无为、臣下有为的主张,阐明一切政治活动都应遵从固有的规律,强调事事皆有顺序,而尊卑、男女也都是自然的顺序,这不仅违背了庄子“齐物”的思想,而且还给统治者统治臣民披上了合乎哲理的外衣。第四部分至“天地而已矣”,借尧与舜的对话,说明治理天下应当效法天地的自然。第五部分至“夫子乱人之性也”,写孔子与老聃的对话,指出事事皆应遵循自然规律,指出“仁义”正是“乱人之性”。第六部分至“其名为窃”,写老子顺应外物的态度,同时抨击智巧骄恣之人。第七部分至“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指出要“退仁义”、“宾礼乐”,从而做到“守其本”而又“遗万物”,即提倡无为的态度。余下为第八部分,说明事物的真情本不可以言传,所谓圣人之言,乃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本篇内容历来非议颇多,特别是第三部分,背离庄子的思想太远,因而被认为是庄派后学者受儒家思想影响而作。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自然规律的运行从不曾有过停留和积滞,所以万物得以生成;帝王统治的规律也从不曾有过停留和积滞,所以天下百姓归顺;思想修养臻于圣明的人对宇宙万物的看法和主张也不曾中断和停留,所以四海之内人人倾心折服。明白于自然,通晓于圣哲,对于了解帝王之德的人来说,上下四方相通和四季的畅达,全都是自身的运动,晦迹韬光不露形迹从不损伤静寂的心境。圣明的人内心宁寂.不是说宁寂美好,所以才去追求宁寂;各种事物都不能动摇和扰乱他的内心.因而心神才虚空宁寂犹如死灰。水在静止时便能清晰地照见人的须眉,水的平面合乎水平测定的标准,高明的工匠也会取之作为水准。水平静下来尚且清澄明澈,又何况是人的精神!圣明的人心境是多么虚空宁静啊!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镜。可以作为万物的明镜。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代帝王和圣明的人都停留在这一境界上。停留在这一境界上便心境空明虚淡,空灵虚淡也就会显得充实,心境充实就能合于自然之理了。心境虚空才会平静宁寂,平静宁寂才能自我运动,没有干扰地自我运动也就能够无不有所得。虚静便能无为,无为使任事的人各尽其责。无为也就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便不会身藏忧愁与祸患,年寿也就长久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根本。明白这个道理而居于帝王之位,就像唐尧作为国君;明白这个道理而居于臣下之位,就像虞舜作为臣属。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尊上的地位,就算是帝王治世的盛德;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庶民百姓的地位,就算是通晓了玄圣素王的看法和主张。凭借这个道理退居闲游于江海,山林的隐士就推心折服;凭借这个道理进身仕林而安抚世间百姓,就能功业卓著名扬四海而使天下大同。清静而成为玄圣,行动而成为帝王,无为方才能取得尊尚的地位,保持淳厚素朴的天性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他媲美。明白天地以无为为本的规律,这就叫做把握了根本和宗源,而成为跟自然谐和的人;用此来均平万物、顺应民情,便是跟众人谐和的人。跟人谐和的,称作人乐;跟自然谐和的,就称作天乐。P53-54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
编辑推荐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庄子》又称《南华经》(作者庄子),被誉为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学著作。《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