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飞鸿,郎启波 主编 页数:483
Tag标签:无
前言
所谓大国,主要是就其在国际上或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大国在其中演绎着一部部或辉煌、或悲壮的惊心动魄的历史!有多少大国倏忽一闪、昙花短现,成为匆匆而去的历史过客:有多少大国壮志难酬、功败垂成,留下历史的遗憾让人扼腕长叹;更有多少大国叱咤风云、傲视群雄,其丰功伟绩让后人景仰评说;也有一些大国逆潮流而动、反人类良知,令生灵涂炭,为历史所不齿。在一些史学家笔下,过往的世界史似乎就是一部大国纷纷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无不与河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南亚印度河一恒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和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这是因为。一个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种族的生存问题,而河流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人类的生活、生产与水息息相关,河流也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起点。在世界文明史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武力去征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但是,真正能够对历史产生影响的则是文化。古希腊的文明与文化影响深远,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都使希腊文明呈现出独特的风采,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没有希腊,简直无法想象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在今日的西方世界,希腊传统文明的影响无处不在。当历史进入海洋文明的时代,虽然海洋文明的开创是由希腊人完成的,但是他们和接过他们文明火种的罗马人都没有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真正深谙其道,将海洋文明带到了巅峰的是地处欧罗巴西南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小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是这样的两个国家,国力和资源都似乎与大国的概念无缘,但是他们却成为了日后的“海上霸主”。而这一地位的获取与哥伦布、麦哲伦的功绩是分不开的。正是哥伦布发现的前往美洲的航路和麦哲伦所发现的通往东方各国的航路,使得两个小国在短期之内聚集了惊人的财富。大量的财富和资本的积累,更加刺激了他们的神经,让他们愈加疯狂地进行掠夺。而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海外殖民扩张,让这两个国家达到了辉煌的顶峰。随后,海上霸权的确立和殖民掠夺使英国拥有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黑奴贸易为英国积累了大量资本,政治的支持以及商业的繁荣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资产阶级专政建立在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和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的基础上,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为英国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传统大国之所以衰亡多祸起内部,主要在于这些国家内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鲜明分野与对立。传统大国是在少数人统治之下的,国家不是全体人民的国家,而是少数人的国家,是为少数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反过来,作为少数人的国家,其命运起落也是被统治的广大民众所不会关心的。它们的兴衰往往取决于统治者自身因素。包括统治目的、统治手段、统治者的素质和才能等。在君主专制下的王国或帝国里,国王或皇帝君临天下,俯视一切,臣民们只能俯首仰止,唯命是从。君王是国家命运的决定者,国家的兴衰取决于他个人的智识或愚昧,贤明或昏庸,胆略或懦弱。豁达或狭隘,宽仁或残暴,适当或无度等等,常常是明主在则国兴,昏君临则国衰,暴君出则国祚要告终结。当统治者将国内矛盾激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造成国力耗竭、国势衰弱时,这个国家也就走到了尽头。 而传统帝国所具有的矛盾极其多样,有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在对外扩张中,帝国统治者或是依靠征服战争直接掠取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源,或是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无休止的搜刮和盘剥,这样就将被征服的民族和人民置于生死线上,从而引起他们的激烈反抗。游牧民族和农耕化民族的扩张侵略战争所具的破坏性和掠夺性是最强的。罗马在扩张中将大量被征服者转变为奴隶,在获得众多的劳动人手之时,也为自己增加了巨大的对立力量——千千万万的奴隶最终成了帝国掘墓人。被征服民族的反抗运动如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高卢的巴高达运动,也给了晚期罗马帝国以极其沉重的打击。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后大肆屠城和抢掠,将游牧帝国的凶残性表现到极致。帖木儿军队铁蹄所至,遍地废墟,同时也是遍地反抗,反过来促使其成为短命帝国。早期西方殖民帝国如西班牙对美洲殖民地的极度掠夺和野蛮统治,导致拉美殖民地发生民族民主革命,直接将帝国送进了坟墓。后期殖民帝国如英法等虽然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较为隐蔽,但同样不能摆脱民族矛盾激化的困境,随着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和时代潮流的推动,殖民帝国最终走向解体。 其实,无论大国的崛起还是衰落,都是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而进行的。谁不遵守历史规律,谁就出局,被一种新的国家制度代替。读大国的历史,让我们以史为鉴吧!
内容概要
《学海扬帆》丛书是面向广大学子和青少年编辑的一套跨越历史、地理和文化的业余读物。包括人类各阶段、各地域的传统、历史、战争、文化、文学、和文明的状况和发展,介绍了一些影响世界和历史的名人、事件,是广大青少年和学子休闲阅读的佳品。 王飞鸿和郎启波合编的《大国简史》是丛书之一。无论大国的崛起还是衰落,都是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而进行的。谁不遵守历史规律,谁就出局,被一种新的国家制度代替。读大国的历史,让我们以史为鉴吧! 《大国简史》适合广大青少年及成人业余爱好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古埃及 前王朝和早期王国时期 古王国时期 古王国的衰落 古王国的兴起 古王国的繁盛时期 城市的出现 对外战争 贫民、奴隶大起义和中王国的衰亡 喜克索斯人的入侵 新王国时期的反喜克索斯人的斗争和再统一 新王国时期帝国的形成和统治 新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_ 新王国时期王权和神权的关系 新王国时期埃及与赫梯的争霸 古代埃及文化第二章 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经济 巴比伦第二、第三和第四王朝 巴比伦文化第三章 波斯帝国 早期的波斯帝国 大流士改革 波斯帝国各地经济的发展 波斯帝国的衰亡第四章 古印度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印度河文明的衰落 雅利安人的东来 雅利安人的部落和部落战争 十六国和摩竭陀的称霸 城市的兴起和农村的变化 佛教的产生 孔雀帝国的建立 城市经济和土地制度 奴隶制度 种姓制的进一步发展 帝国衰亡后的印度 帝国时代的文学 帝国时代的建筑和艺术 帝国时代的自然科学第五章 古希腊 荷马史诗 希腊的黑暗时代 希腊联邦的形成 希腊联邦的海外殖民 早期僭主政治 早期希腊文化 斯巴达来库古改革 美塞尼亚战争和制度的强化 斯巴达的政治制度与社会风尚 伯罗奔尼撒同盟 早期雅典 梭伦改革 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 克利斯提尼改革 希腊波斯战争 雅典海上同盟 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状况 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4世纪社会经济状况 城邦内部矛盾的发展 城邦间的争霸斗争 希腊古典文化第六章 马其顿的兴起与扩张 马其顿的兴起 中亚各地人民对亚历山大入侵的反抗 巴克特利亚和花剌子模 帕提亚第七章 罗马帝国 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伊达拉里亚文明 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 罗马城的起源和王政时代 共和国的建立 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对意大利的征服及其统治政策 罗马军队 政治制度 布匿战争与对西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对东地中海地区的征服 西西里奴隶起义 格拉古兄弟改革 同盟者战争 苏拉独裁 斯巴达克起义 前三头政治同盟与恺散独裁 后三头同盟与共和国的覆灭 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 帝国统治的加强 安敦尼王朝 犹太人起义和基督教兴起 罗马帝国的危机 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 罗马帝国走向分裂 西罗马帝国灭亡 罗马文化第八章 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查士丁尼重建罗马帝国的内外政策 拜占庭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拜占庭的衰亡第九章 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的产生 阿拉伯人的扩张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阿拉伯帝国的衰亡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第十章 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蒙古的兴起 成吉思汗的统一斗争 蒙古国家的建立 成吉思汗南下攻金及西征 窝阔台汗灭金和拔都西征 蒙哥汗攻宋和旭烈兀西征 蒙古帝国的分裂 蒙古帝国时期东西交通与文化交流第十一章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形成和拜占庭的灭亡 奥斯曼帝国的建立 中世纪奥斯曼土耳其的文化 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西亚的形势 阿富汗的独立和改革运动 伊朗的民族解放斗争和巴列维王朝的建立 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反帝斗争和沙特阿拉伯的建立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第十二章 伊比利亚两大帝国 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 哥伦布航海 葡萄牙在亚洲 瓜分世界 西班牙征服者和新西班牙 伊比利亚的衰落第十三章 日不落的大英帝国 11世纪至15世纪的英格兰 英法百年战争 斯图亚特王朝 两次内战和共和国建立 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的革命 资产阶级国会制度的确立 原始积累过程的加速 工业革命的进程 工人运动的发展 宪章运动的兴起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 殖民帝国的扩大 走向困境 白人自治的离心倾向 殖民帝国土崩瓦解第十四章 超级大国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殖民地同英国关系的恶化 独立战争 联邦政府的建立 美国内战 经济的发展和大垄断组织的出现 工人运动 两党制度 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一战后的美国经济 寻求摆脱危机的途径 罗斯福新政 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膨胀 美苏从盟国到对手的演变 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杜鲁门主义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章节摘录
新王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新王国时期埃及的经济获得很大发展。这时冶炼金属已采用脚踏风箱,一人可踩两只风箱,从而大大提高了炉温,而提高炉温对冶炼青铜和铁则是十分必要的。铜制品的制作方法也有改进:过去只会使用锻造法,新王国时期则使用了新的铸造法,大大提高了效率。不过铸造法要求较高的工艺水平,要求密封。《列赫米留墓铭文》讲到给卡尔纳克的阿蒙神庙铸造金属门的事。新王国时期铁制品偶有发觋,但多半是陨铁,或由国外进口。专家们认为,在埃及本土冶炼铁可能要到公元前1000年代。建筑业是埃及的重要手工业部门之一。卡尔纳克和卢克索尔两大神庙建筑的主要部分都是在新王国时期建成的:在埃赫那吞改革的短时期里,埃及的手工业者建造了一座新的城市——埃赫塔吞(包括王宫、神庙、政府机关、贵族们的府邸等等);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三角洲东部也营建了一座新都——培尔一拉美西斯,作为向西亚用兵的前沿基地。这些事实说明了当时埃及建筑业队伍之大,建筑技术之高。在底比斯西部发掘出一个手工业者住地,这个居住地曾有过多次变迁,人们认为很可能在营建两个新都时都利用、过这些建筑工人。新王国时期的建筑材料多用石头(砂石和石灰石),也用砖(主要是生砖)作原料。以亚麻和羊毛为原料的纺织业也很发达。从图特摩斯四世和图坦哈蒙墓中发现的一些亚麻织物残品看,纺织技术有很高的水平。新王国时期的纺织机械也有所改进,垂式织布机取代了中王国时期的卧式织布机,用一人即可操作,而且可以织出较宽的布幅。玻璃制造业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底比斯发掘出好几座属于第十八王朝时期的,玻璃制造厂。这时生产的玻璃品种很多,有紫水晶色、黑色、蓝色、白色、红色、棕色、黄色,以及无色透明的玻璃等。在运输方面,除沿尼罗河的水运外,山地可能还使用驴驮。在平地除用牲口驮运以外,开始只限于军用的轮车,逐渐用于民间运输,这比肩挑牲口驮要进步得多。在农业中,新的提水装置——沙杜夫的发明和使用,为高地的开发创造了条件。新王国时期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对外战争中掠夺回来的大批财富、对外联系的加强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埃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增多了(包括用铜、青铜、白银和黄金),但铸币仍未出现。用银(按重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情况比较常见。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借贷关系的发展。资料表明,借债要立字据,保证偿还,还要有证人签字方为有效。商品货币关系深入农村,使农村的阶级分化加剧。所谓麦西档案中记载的王家牧人涅布麦希“因为什么都没有了”而出租奴隶和出卖土地的事实,以及雇佣关系和租佃关系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在新王国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或许就是真正的商人的出现。第11号波拉克纸草记载了一个名叫明一纳克赫特和一个名叫舍利布恩的商人的经营情况,他们都是零售商,出卖肉、葡萄酒和糕点等。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也影响到奴隶制关系。奴隶常用于被出租或买卖,麦西档案中租用奴隶的契约比较典型。但是,新王国时期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仍然很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是,物物交换的情况还很普遍,衣服、牛、谷物、各种器皿等都可作为交换物。租用和买卖奴隶、买卖土地等都以实物进行交易,只是要注明值多少银子。如麦西租用涅布麦希一个女奴的两个劳动日,租金是一束麻以及别的东西,麦西购买涅布麦希的3斯塔特土地,给的是一头乳牛,值银1/2德本(约等于45.5克)。商人虽已出现,但为数很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未必很大,在政治上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新王国时期埃及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仍然是大部分生产资料控制在王室、神庙和贵族奴隶主手中,而他们的经济也仍然是封闭型的,即自给自足的,与市场不发生什么关系。贵金属(金、银)大多控制在国家和各类奴隶主手中,并且主要不是用作货币,加入流通,而是用于制作各种装饰品;官吏、手工业者的报酬也都是实物,而不是货币;对外贸易仍控制在国家和王室手中等等。新王国时期的奴隶制度也有了很大发展:奴隶人数大大增加。由于没有关于这个时期奴隶人数的统计资料,所以我们不知道奴隶的总数,也不知道各类奴隶主占有奴隶的数量。但奴隶人数比以往各时期要多得多,则是毫无疑问的。长期的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提供了奴隶的主要来源。从第十八王朝时期国王的远征记录和一些军官的传记铭文中,我们看到他们是多么狂热地去追捕、抓获俘虏以及平民百姓。其目的就是要把他们变成奴隶。在这方面,《桡夫长雅赫摩斯传》提供了一份典型的资料,证明当时战争目的之一就是掠夺劳动力。奴隶本身也是财富的表现形式之一,因而成为国王赏赐其有功人员的内容之一,《桡夫长雅赫摩斯传》末尾所附的一份奴隶名单可以为证。奴隶制发展的第二个表现是,奴隶主阶级的构成的变化,拥有奴隶的人增多了,奴隶主的面积扩大了。古王国时期及其以前,奴隶基本上控制在贵族手中(王室、神庙、官僚贵族),一般人拥有奴隶的情况绝少。中王国时期出现了中小奴隶主阶层涅杰斯,打破了贵族对奴隶的垄断,但涅杰斯本身占有奴隶的人数并不多。新王国时期,除了上层仍然拥有大量奴隶以外,不少中下层居民都可以拥有奴隶,如看门人、牧人、商人、手工业者、雇佣兵、理发师、市民等。这时形成了一个名叫涅木虎的中小奴隶主阶层也可证明这一点。奴隶是主人的财产,他们可被买卖、转让、继承、出租和雇佣,也可作为财产而被没收。属于第十九王朝时期的一份纸草文献,记载了一个女市民伊林涅菲尔从商人拉伊阿处购买了一个叙利亚籍女奴,并引起诉讼的情况。杜林博物馆藏第2021号纸草上记载了一个奴隶主在分家析产时将奴隶作为财产分配的情况。第二十王朝时期一个名叫霍尔的军队书吏的女奴被没收后转让给王陵机关。这些事实说明,奴隶的地位是很低的。当然,在新王国时期,奴隶的状况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奴隶可能被释放为自由民,或被收为养子;有的可能独立租种土地,有自己的家庭和经济,甚至有的还占有土地。但即使这些奴隶,其真实境况也不一定好。如开罗一石碑所记的奴隶在出卖所占土地时就说是因为“度着穷困的生活”。《维勒布尔纸草》中租种神庙土地的奴隶,其所租土地也很少,还要交很重的租,要养家糊口大概也是很艰难的。因此,奴隶采用了各种办法进行反抗(逃亡、怠工,甚至起义),力图改善自己的状况,甚至改变自己的地位。新王国时期的土地关系,就总的格局而言,同古王国时期没有太大的变化:国王、神庙和官僚贵族奴隶主仍是生产资料的主要占有者。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在新王国时期,在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也起了某些变化,这就是中下层居民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其中也包括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渐普及到中下层居民之中。如有的牧人可以占有土地(在麦西档案和屏洛墓的铭文中都提到过),并可出卖,甚至奴隶也占有土地并可买卖(虽然他们占有的土地数量很少)。奴隶主的土地基本上是采用租佃形式经营,这从《维勒布尔纸草》及若干其他资料中可以看出。《维勒布尔纸草》本身就是一份神庙和王室土地的丈量和租佃清册(当然不是全部神庙和王室的土地,而只是埃及中部的一部分土地),它记载了每块土地的所有者,地块的位置、面积,以及租佃者的姓名、职业、应缴纳的租税额等。从该纸草的资料可以看出,租佃者的成分是很复杂的,有女市民、奴隶、农民、沙尔丹及其仆人、养蜂人、马厩长官、牧人、小祭司等。每人租佃的土地数量不等,多的可能有200多斯塔特,少的只有3—5斯塔特,甚至更少。有的人租佃的土地显然不是自己耕种,而可能是由奴隶或其他人耕种,如一个名日农民的人租种了17块土地,总数达222斯塔特,他自己是绝对不可能种这么多土地的。
编辑推荐
《大国简史》:所谓大国,主要就其在国际上或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而言。人类文明历史长河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大国在其中演绎着一部部或辉煌、或悲壮的惊心动魄的历史!王飞鸿和郎启波合编的《大国简史》是《学海扬帆》丛书之一,介绍了一些影响世界和历史的大国简史,是广大青少年和学子休闲阅读的佳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