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赵秀明、 赵张进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04出版) 作者:赵秀明,赵张进 著 页数:405
内容概要
《文学翻译批评:理论、方法与实践》好的翻译批评既能给读者提供理论,告诉他们方法,同时它又像作品或译本鉴赏一样,给人以审美享受。《文学翻译批评:理论、方法与实践》力图提供有说服力的方法,旨在告诉学生批评的途径和切入点,并注重分析,讲究逻辑,力争使批评公正、客观、科学,让人信服。书中所讲批评方法,在运用时也可以综合其中几种,同时运用。 《文学翻译批评:理论、方法与实践》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讨论翻译批评的性质、翻译批评的观念、翻译批评的原则、翻译批评的标准、翻译批评的形态、翻译批评的角度、翻译批评的方式、翻译批评的方法。实践部分主要是运用方法,结合具体译本,分析讨论。所选实例和范文基本上是批评史上较有代表性、文字本身也很好的作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翻译批评的性质第一节 翻译批评与翻译鉴赏第二节 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第三节 翻译批评与翻译实践第四节 翻译批评与哲学第二章 翻译批评的观念第一节 翻译批评与本体论第二节 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度第三节 翻译批评的权利话语第四节 翻译批评的文化氛围第五节 翻译批评的学科构成第三章 翻译批评的原则第一节 科学准确第二节 客观公正第三节 忠实地再现原文第四节 精湛的翻译艺术第四章 翻译批评的标准第一节 翻译批评标准的设定第二节 设立批评标准的依据第三节 批评标准与价值评判第四节 翻译批评标准的多元性和同一性第五节 几种具体性批评标准第六节 文学翻译作品的批评标准第五章 翻译批评的形态第一节 翻译与社会第二节 翻译与译者第三节 翻译与译本第四节 翻译与读者第六章 翻译批评的角度第一节 艺术风格第二节 思想内容第三节 整体把握第七章 翻译批评的方式第一节 审美体验第二节 理性分析第三节 价值判断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翻译批评方式第五节 西方译论中的主要批评方式第八章 翻译批评的方法第一节 自然科学方法第二节 比较文学方法第三节 边沿学科方法第九章 翻译批评实践案例一:思想内容批评案例二:翻译艺术批评案例三:形式主义批评案例四:形似与神似批评案例五:翻译风格批评案例六:意境批评案例七:比较批评案例八:定量分析批评案例九:原型批评案例十:互文批评案例十一:格式塔批评案例十二:接受美学批评案例十三:阐释学批评案例十四:目的论批评案例十五:社会历史批评案例十六:意识形态批评案例十七:文化学批评案例十八:女性主义批评案例十九:生态批评案例二十:空间批评后记
章节摘录
多元性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主体的因素,还有历史的因素。如主体多元性是指标准设立者在生活经历、教育程度、文化修养和思想倾向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不同的翻译观及其批评观。这种主体多元性体现为不同的主体对翻译本质特征的不同认识,对翻译内部功能的不同要求,对译者译本的不同评价。在中西翻译批评史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由不同的翻译观念而提出的不同批评标准极为常见。历史推移性也是批评标准发生改变的一大主因,即批评标准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改变。“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历史在改变批评标准。在人类漫长的翻译活动中,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翻译活动规律认识的加深,以及翻译中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时代对翻译提出新的需求等等,都会导致批评标准的改变。虽然批评标准可变因素众多,面目纷繁,但也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原因在于古人所说的“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即人们在趣味方面既有差异的一面,也存在着共同要求,这种要求就会反映到批评标准上来。在中西批评史上t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许多批评标准中,有时会有一些对翻译进行批评的共同标准。比如,亚里士多德以及现实主义者的翻译批评,都将忠实作为一条重要的批评标准。鲁迅曾提出“真实”、“前进”和“美”三重标准(《批评家的批评家》),刘再复认为这“美”、“真实”和“前进”三个范畴即“真善美”(《鲁迅美学思想论稿》)。张今在《文学翻译原理》中明确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的翻译标准,就是“真实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和“艺术性原则”。并且认为这三重标准可以与严复的“信达雅”相对应。奈达也认为“检验译文质量的最终标准”有三个方面:“能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即忠实原文”;“易于理解”;“形式恰当,吸引读者”(见谭喜《奈达论翻译》)。虽然在对“真善美”的具体理解上,不同的批评主体会赋予它们不同的具体内涵,但一般认为,真属于哲学的范畴,善属于伦理学的范畴,美属于美学的范畴,它们都属于最基本的抽象理念,所包含的内容异常宽泛。可见,人们在对译本进行批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真善美”的问题,体现出同一性,也反映出人们在翻译上的追求同一性是一个不容置辩的事实。尤其是鉴于翻译的本质上的思考,中西批评家也都会具有相同的观念。但是以“真善美”作为翻译批评的具体标准则会显得笼统,难以用它们准确地反映翻译的特殊审美价值,也不可能准确地评价具体译本。
后记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在许均、杨晓荣、文军等人努力下已基本确立。翻译批评联接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对于批评者的素质来说,既要有理论的修养,又要有实践的训练,因此这门学科的特点在于它要求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但目前翻译批评的研究,虽然有一部分结合得好的文章,但这方面的专著仍不多见。尽管作为批评学意义上的研究可以是纯理论性的,但一般意义的“批评”,它应当始终是面对实践的,否则不成其为“批评”了。翻译批评是支撑翻译学的重要学科,它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它要求理论和实践、历史和逻辑、观点和材料相互统一。对于翻译专业的研究生来说,翻译批评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翻译专业研究生的批评课程既无理论深度,也没有好的实例范文,更没有把理论方法和实例范文结合起来的教程,致使翻译批评课流于浅层次的挑错式批评,或停留在本科生教学水平上的技巧性作法。这样,学生学了理论仍然不知怎样作翻译批评,原因在于没有严格规范的翻译批评课的指导,尤其是缺乏批评方法的训练。为应对当前翻译学习和研究,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本书注意结合中西翻译批评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便于翻译批评教学与研究。好的翻译批评既能给读者提供理论,告诉他们方法,同时它又像作品或译本鉴赏一样,给人以审美享受。本书力图提供有说服力的方法,旨在告诉学生批评的途径和切入点,并注重分析,讲究逻辑,力争使批评公正、客观、科学,让人信服。书中所讲批评方法,在运用时也可以综合其中几种,同时运用。批评方法和模式是多样化的,不限于书中所举。只要能对批评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认识翻译现象,都可以作为方法运用。本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讨论翻译批评的性质、翻译批评的观念、翻译批评的原则、翻译批评的标准、翻译批评的形态、翻译批评的角度、翻译批评的方式、翻译批评的方法。
编辑推荐
《文学翻译批评:理论、方法与实践》是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