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往事

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季培刚  页数:417  字数:3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太极拳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可是,经过“体育工作者”们近六十年的不懈努力改造,今天的太极拳在人们的印象中,几乎就是老年健身操的代名词。每当看到清晨街头和大学体育课上普及太极拳的人们,读到“中医专家”将其根本就不明所以的太极拳放入所谓“传统养生术”中而妄言奢谈的“著作”,以及舞台上将太极拳当作花样体操表演的演员,总让人不由得想起晚清民国的太极前辈们。  今天似乎是一个“大师”泛滥而不再需要大师的时代,具体的“人”都被“物”掩盖了,“技艺”被表述成貌似“科学”的东西,而变得索然无味。晚清民国那些达至巅峰的拳界名家们,在宣传过程中逐渐淡出了今人的视野。这种情形,就像国画界忘记了齐白石们、京剧界不再提梅兰芳们一般。前人往事被渐渐地遗忘了,他们的经验和技艺不再被人们深究,武学的价值越发变得模糊。半个多世纪以来,武术所走的道路已与前人思想相去甚远。其实,传统的各家派拳艺,本不是西式的“体育”,用不上去削足适履;齐白石和梅兰芳也不是用“科学”能够研究得了的。当今天的人们把太极拳视为浅显的健身操的时候,竟忘记,这曾是历史时光脉络中,一辈又一辈进入高明境界的拳家们毕生经验的凝结,精微巧妙之处,若无传承在身的明师口传身授,实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无异。

内容概要

太极拳并非单纯的运动或技术,而有自身传承的历史,与中国文化精髓本为一体,且须存乎其人。“平生之志,不在仕途,不务工商,不做打手,不图侠名。只为继绝学而已。”(孙存周语)这其实也是拳界诸多前辈大家共同的人生写照。拳如其人,自然不该将“人”隐去,而当在历史时光的脉络中了解传承流变的具体情形。    至今没有较大争议的太极拳的历史,仅乾嘉以来二百余年。《太极拳往事:晚清以来太极前辈们的非凡人生》便是对晚清以降太极拳各家派传递脉络与承接状况的首次全方位细致梳理。汇聚了诸家太极拳传承人的记忆与智慧,展示出晚清民国以来不同历史背景下,太极拳前辈高人们拳艺与人生融为一体的人生历程。通过《太极拳往事:晚清以来太极前辈们的非凡人生》,可以全面了解太极拳的传承状况。至于更多内容,则需透过纸面去看。

作者简介

季培刚,1982年生,山东蓬莱人,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及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2007年出版专著《杨振声编年事辑初稿》,其他文论不计。现栖身于蓬莱。

书籍目录

前育:追寻那些如烟的往事龙虎阴阳——杨禄禅和他的子孙们  一 一代宗师——杨禄禅  二 支撑门户——杨家二代杨班侯与杨健侯  三 风气渐开——健侯之子杨少侯与杨澄甫  四 广为流传—遍布南北西东的杨家后辈    杨振铭 杨振基 杨振铎 杨振国 赵斌 傅钟文棉里藏针——杨澄甫的弟子们  一 健侯执教的杨家“三轩”    (一)牛镜轩:平凡如常的高人    (二)田绍轩:功力深湛晚景却凄凄    (三)李雅轩:身怀绝艺明哲保身  二 张钦霖:闲云野鹤不耐都市繁华  三 “杨氏首徒武汇川”  四 褚桂亭:学宗多门的杨家虎将  五 杨门文士    (一)陈微明:深究太极的清末翰林    (二)郑曼青:诗书画医拳“五绝”奇士  六 分立南北中外原籍直隶任县    (一)王其和:得两家真传而蛰居乡野    (二)崔毅士:不著文章世已惊    (三)董英杰:南下至粤传艺南洋  七 留京弟子    王旭东 阎月川 徐岱山 尤志学 汪永泉以柔克刚——全佑与他的传人们  一 全佑:独得柔化  二 光大门户的两大传人——“南吴北王”    (一)王茂斋:遗世独立    (二)吴镒泉:神静柔化  三 “北王”王茂斋的后传    (一)王子英:气势神韵无形无象    (二)杨禹廷:松柔平和的一代宗师    (三)修丕勋:隐在掖县大武官的高手    (四)刘光斗:有心求柔无意成刚    (五)郑和春:传承茂斋老架的道士    (六)刘晚苍:沉粘古朴灵潜宏伟  四 “南吴”吴镒泉的后传    (一)吴图南与徐致一:人称其师“两扇门”    (二)吴公仪与吴公藻:远播家传至海外    (三)赵寿村与吴耀宗:吴家亲族两明家    (四)马岳梁与吴英华:广传家学至耄耋  五 七大爷架:绵绵不绝的常远亭一脉随曲就伸——杨禄禅弟子与杨氏老拳  一 富周及其后传  二 王兰亭——李瑞东一脉  三 夏国勋及其后传  四 刘进宝及其后传理法融通——武禹襄与他的后传  一 广府武氏  二 武氏传人李亦畲与李启轩  三 李氏传人郝为真  四 郝氏门徒    (一)家传郝月如    (二)“太极圣手”李香远    (三)郝为真其他主要弟子    阎志高 王延久 张振宗 韩钦贤 李圣端    郝中天 李福荫 范述圃等技进乎道——孙禄堂和他的弟子门生们  一 孙禄堂:集有清一代拳技之大成    (一)转益多师    (二)实至名归    (三)机缘默运    (四)拳与道合    (五)艺业是非    (六)仙逝乡里  二 孙存周:卓尔不群承继家传绝学  三 孙门其他弟子    孙剑云 齐公博 孙振川 孙振岱 任彦芝    陈守礼 裘德元 支燮堂 刘如桐等刚柔并济——陈发科与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脉络  一 缘起  二 述往:陈发科进京前后的陈家沟  三 京城旧事:弟子门生叙说的陈发科  四 延绵无绝:陈氏太极拳的后传    陈照丕 陈照旭 陈照奎 雷慕尼 田秀臣    李经梧 孙枫秋 冯志强等  五 蔚为大观:洪均生与“洪式太极拳”连环肯綮——陈清平与赵堡太极拳的渊源流变  一 渊源:陈清平的太极前辈们  二 流变:陈清平的后传弟子们    (一)陈清平后人:家传太极已成绝响    (二)张应昌一脉:延绵至今    (三)和兆元:“和式太极拳”祖师    (四)李景延:“忽雷架”创始人    (五)任长春:学兼赵堡与陈沟

章节摘录

  杨班侯,名钰,清道光十七年(1837)生于广府城。因在家中排行第二,在世时人称“二先生”。在其父督责之下,未至弱冠已成能手。杨班侯身小肌瘦,富膂力,传说他经常在大条案下面练功,拳架小而低。其性格刚强,艺高意猛,善用散手,喜好发人,往往出手见红,被击者常常跌出三丈六尺之外。  杨家太极大枪素负盛名。据说,因杨班侯性躁劲猛,其母命其摘去枪头,以免伤人,故杨家练枪均用无枪头的大白腊杆子。杨班侯太极内劲浑厚惊人,杆头所至,举重若轻。一日失火,蔓延芦堆,火势甚猛,乡人一时束手无策。杨班侯持杆至,呼众让开,挥杆挑芦,遥掷水中,瞬息火灭。  据杨氏家传,班侯幼时与其父比枪,仅数回合,就对父亲说:“我比你强。”禄禅笑日:“好,就算你比我强。先看看你的胸膛。”原来,班侯的棉衣前襟已被其父刺破多处,露出棉絮,他自己却毫无感觉。  杨禄禅长子杨凤侯天性聪明、性情温和,得父真传,功夫扎实,惜其早亡。在世时,杨凤侯也擅长太极十三杆,因其性格和善,前来学艺者众多,其中县城北教卷村的姨表弟教莲堂得其要。教莲堂学拳心诚,肯下苦功,常于劳作之余每晚往返三十里,到广府城学拳,后跟杨凤侯学太极杆。一次,教莲堂想试一试杨凤侯身手,在练习时脱手将杆子冲凤侯面部戳去。杨凤侯手腕一抖,教莲堂的杆子飞出数丈。事后,杨凤侯跟二弟班侯说起此事,杨班侯很气愤,打算陪教莲堂过过手。教莲堂早知班侯性烈手狠,从此很长时间不敢再来。因得了太极拳真传,教莲堂的功夫在当地出名,只要知道哪里有拳场,便去踢场子,人送外号“教老踢子”。其拳主要流传于永年县曲陌村一带。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世间练太极拳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板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一太极有二人推手之功夫一。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丈余外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拳也。若用大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  ——杨澄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太极拳往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系统的了解了太极各门派的传人,对近代太极拳的的传承写的还是很清楚的。
  •   虽然书里讲的事大多已经都知道了,不过还是觉得这本书挺不错的,对太极拳历史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   "太极拳往事"没有买到,能帮忙吗?
  •   这部书弥补了太极拳界的真切感和大师的风范,值得品味
  •   学习太极拳的可以参考,不论是什么派别都有借鉴意义。
  •   一本不错的记事书籍!建议收藏,缅怀前辈,增加对太极神拳的了解!书的内容很不错,但书的装订质量我不太满意!
  •   向作者致敬!有幸一睹太极前辈风采,可谓一大快事。
  •   都是一些很不错的太极往事 很有意思
  •   跟逝去的武林差了好几个档次。适合那些对武术史了解极少的人。照片倒是不少,内容乏善可陈。估计是杨氏太极一脉资助作者写作的。
  •   百年来的太极风云人物一网打尽。
  •   很多陈年往事。。。。。。
  •   内容还行,比较喜欢,就是书的质量不大好
  •   一书在手,内容全有。照片丰富有收藏价值吧,看看故事吧,很难让作者写出这些大师们是如何练出这样功夫的。
  •   这本书可以的,内容丰富,故事真实。好的,不错!
  •   知道了许多江湖旧闻。
  •   一直都喜欢古人的生活作风,看着他们的对生活的态度,感慨良多。读此书,受益匪浅
  •   有兴趣,买回来看
  •   在晚清民国的太极前辈们当中,我最尊崇的要算是孙禄堂了,以其拳技臻于神明之境故。

      孙禄堂是有宿慧的人,天禀气质,超迈绝人,可以说是“生而知之”的一流人物。“孙氏武学一脉,实以形意为基础,融八卦、太极于一体。”“孙禄堂更将拳学与传统学问相贯通,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一如,其拳械皆致绝诸,技击独步于时,为治技者冠,达到拳与道合、体用无遗的境界。”

      最灵异的是孙禄堂预言自己驾鹤之日。如书所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二月十六日晨,孙禄堂对家人说:“仙佛来接引矣。”遂命家人去户外烧纸。孙禄堂于六点五分,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室中,“嘱家人诵佛号,勿哀哭,安坐而逝,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由此可见,孙氏是已得“神通”之阿罗汉、声闻缘觉一类的人物!

      对于太极拳,我是“盲人骑瞎马”,未遇明师,难窥其堂奥。恨不得早生百、几十年,为前辈们跑腿、端茶送水可也。深以为憾事矣!

      跪地恭敬合掌,奉香三柱,向空顶礼膜拜诸位大师!
  •   该书汇集了很多资料,这项工作以前倒是没什么人做,也有不少难得的老照片,值得收藏。但是,资料汇集略显琐碎,书籍纸张质量也不甚精良。结合自己十几年来对太极拳的了解,引发的思考是:各种资料所记载的太极前辈们近似神人的武术事迹,究竟有多大的成分是可以采信的。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   将零散故事集中起来,方便太极拳爱好者了解一些历史故事.
  •   对了解晚清以来的太极大家有很大帮助,建议作者可以做一张太极传承谱系表。
  •   此书算是本资料汇集,如果书中的所有引用书目都读过,那此书就意义不大。编者在引用史料过程中,当然有一些连接性的叙述文字,这些文字就我个人来看,只有关于陈发科一节中,强调了上世纪初陈氏太极拳进入北京时,当时的政治中心的变迁的背景,值得思考。
    书并不难读,故事性也有。给一个中性的评价吧。
  •   老辈拳家的掌故,内容丰富。从那些过去的事情中,体会当时拳人的风骨,学拳练拳很多时候功夫在拳外。不过也觉得很悲凉。因为那些绝技有多少人能继承下来呢~~
  •   内家拳老辈子的事情 真正的江湖
  •   当一个人对某项运动感兴趣时,了解其历史能很好地帮助自己加深对该项运动的理解。
  •   了解太极传人人物的简单途径
  •   拼凑而来,文字多有错误,看来编著者不是很敬业的人。
  •   不值得一读。
  •      在晚清民国的太极前辈们当中,我最尊崇的要算是孙禄堂了,以其拳技臻于神明之境故。
      
        孙禄堂是有宿慧的人,天禀气质,超迈绝人,可以说是“生而知之”的一流人物。“孙氏武学一脉,实以形意为基础,融八卦、太极于一体。”“孙禄堂更将拳学与传统学问相贯通,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一如,其拳械皆致绝诸,技击独步于时,为治技者冠,达到拳与道合、体用无遗的境界。”
      
        最灵异的是孙禄堂预言自己驾鹤之日。如书所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二月十六日晨,孙禄堂对家人说:“仙佛来接引矣。”遂命家人去户外烧纸。孙禄堂于六点五分,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室中,“嘱家人诵佛号,勿哀哭,安坐而逝,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由此可见,孙氏是已得“神通”之阿罗汉、声闻缘觉一类的人物!
      
        对于太极拳,我是“盲人骑瞎马”,未遇明师,难窥其堂奥。恨不得早生百、几十年,为前辈们跑腿、端茶送水可也。深以为憾事矣!
      
        跪地恭敬合掌,奉香三柱,向空顶礼膜拜诸位大师!
  •   写的好看哇。
  •   武术界很多东西也是以讹传讹,尤其近代以来,写手的出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已经掩盖了真实的修为,这就是所谓捧杀!孙禄堂都知道,但是说无缘无故就死,谁也不信。必定事出有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